新御书屋

第355章 神奇的小皇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宋将门 作者:青史尽成灰

    王宁安以往很不理解,为什么朝臣都热衷夺嫡,都把太子视作国家的根本,皇帝好好的,老老实实做事不就行了,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作用,国家的根本是民心,是百姓!

    当然,王宁安还会保持这个看法,但是小皇子的顺利降生,确实给大宋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首先,他不但是皇子,还是嫡子,母亲是皇后,从出生那一刻,就是稳稳当当的皇位继承人,谁也别想染指,哪怕全天下的文人,也没谁敢公开说皇子没资格继位。

    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最先感到强烈变化的就是首相贾昌朝。

    作为阴了范仲淹的三大元凶之一,贾昌朝可真不弱,富弼,韩琦,算什么东西!十年前喝老子的洗脚水,现在也是一样!

    有人要问了,贾昌朝为什么显得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一点魄力都没有呢?

    真不怪人家贾相公,赵祯无子,文官都争着去巴结赵宗实,贾昌朝那时候一直在大名府,错过了结交的好机会,混不进赵宗实的核心圈子。

    以他的地位,当然不屑于捧臭脚,当孙子。故此贾昌朝游离在文官的主流之外,他和王宁安勾勾搭搭,又不舍得和文官作对,就是这个原因。

    咱贾相公要伺候好当今圣上,又要给以后留退路,还要防着赵宗景异军突起……在三个刀尖上跳舞,换成是普通人,早就被扎实了,咱们贾相公能安然无恙,就说明功力深厚,不同寻常。

    只是皇子降生,贾昌朝的态度立刻就不一样了。

    这回汝南王府没戏了,赵宗景这边也不用惦记,他就该拿出首相的威严了。

    贾昌朝以政事堂的名义,第一道上奏,就是提议强军。

    贾相公认为王宁安在京城的投资非常成功,眼下京城物流发达,各种服务行业吸纳了20万的劳动力,其中15万是原来的厢军。

    这些厢军被裁撤,直接减轻了200万贯的军费开支,同时贡献了超过300万贯税收。

    等于给朝廷增加了500万的收益,是一大德政。

    贾昌朝认为可以向大名府,河间府等地推广,利用五年的时间,再裁撤30万厢军,彻底甩掉军费沉重的包袱。

    与此同时,要把节省下来的军费用来整顿禁军。

    贾相公认为过去只是着眼裁军,只是想着省钱,却忘了根本。

    军队是要打仗的,尤其是大敌当前,任何贸然裁军,都会带来灾难的后果,因此裁军和强军,是一体两面。

    裁厢军,强禁军!

    要以重建静塞军作为突破,整顿河北军团,裁汰老弱,充实战马,精炼士卒,还要扩充军械作坊,生产更多的床子弩,增加火药火油,研究克制骑兵的战法……贾昌朝要求整军由枢密院挑大梁,同时御史台负责监督,务求快速有效,在三五年之内,要组建出十万可战之兵!

    贾昌朝的建议上去,立刻引来了一片惊叹。

    包括欧阳修,范仲淹,晏殊,狄青等等,都吃惊非小。

    老贾这个人隐藏的可够深的,他关于裁军和强军的论述堪称经典,目光独到,见解深邃,而且主张建立十万精锐,更是和狄青预估的河北军团的实力,非常接近。

    以赵二两次北伐的经验,辽国的极限是对抗二十万强兵,经过这么多年,辽国也衰败了很多,如果大宋能拿得出10和国初相仿的精锐,就有图谋燕云的本钱,再加上渤海国的配合,光复燕云有望!

    “这个贾子明,藏得是真深,他怎么不早点提出来?”欧阳希脸色铁青,十分恼火。

    范仲淹却呵呵一笑,“贾相公的确比咱们厉害多了,人家知道把握时机,时机不到,多说无益,时机到了,水到渠成……”

    真让范仲淹说中了,贾昌朝上表之后,赵祯把他叫到了宫中,君臣单独谈了一天,事后赵祯立刻批准了贾昌朝的建议,并且下旨,由贾相公主持整顿军务的大业。

    ……

    小皇子的神奇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

    以往曹佾虽然和王宁安关系很好,可是曹家没有掺和到静塞军之中。道理很简单,身为外戚,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留下把柄。

    尤其是储位悬空,谁知道下任皇帝会落到谁的手里?万一曹家捞过了界,那岂不是找死吗!

    等到曹皇后生产了,曹家上下才彻底松口气。

    未来的皇帝就是自家人!

    而且看赵祯的态度,对这个孩子非常喜欢,之前又有那么多杂音,说是要从宗室子弟挑选人员,身为皇子的亲舅舅,曹佾站出来,替外甥冲锋陷阵,撑起一片天,那是天经地义。

    所有曹佾毫不犹豫派遣自家的子弟,加入到静塞军当中。

    这就是一个信号。

    随着曹家态度变化,剩余的将门也不再犹豫了,全都押宝静塞军,把这支人马看成了未来太子的亲卫队!

    不得不说,小皇子刚刚降生,就得到了各方的力挺,除了他爹之外,还有无数人行动起来,为了他用尽了浑身解数。

    只是这个幸运的小子什么都不知道,除了啃手指头,就是哇哇大哭。

    曹皇后把小皇子留在了身边,虽然安排了乳娘,但是曹皇后坚持自己喂养,果然,小家伙很是健康,虎头虎脑的,连哭都格外有劲儿。

    赵祯没事就过来看看孩子,把儿子抱在怀里,一刹那赵大叔简直乐开了花。有了儿子,他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没有儿子,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梓童,朕准备给咱儿子请最好的先生,让欧阳爱卿教导他如何?要不范爱卿也行!”

    提到了儿子的教育,曹皇后难得没有盲从。

    “圣人,依臣妾之见,这些老先生固然学问人品一流,但是都欠缺一点灵性。”

    赵祯笑道:“梓童,放眼大宋,还有比他们两位更合适的老师吗?”

    “有!”

    “谁?”

    “就是王大人呗!”曹皇后笑道:“他虽然没有经过科举,当学问不差,《三字经》是他编写的,六艺的算学也是他开创的。臣妾说一句过分的话,虽然欧阳老大人,范大人他们都在六艺教书,可六艺真正的灵魂是王宁安!”

    赵祯哈哈一笑,“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梓童的眼睛,是啊,王卿提倡知行合一,六艺学子与众不同,就是靠这四个字!要不这样好了,等咱皇儿大一点,直接送到六艺学堂,跟其他孩子一起读书,一起长大……这样啊,咱皇儿身边就有了一大帮小伙伴,他们就能辅佐皇儿,让他坐稳位置。而且去了学堂,皇儿见识多了,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起来惭愧啊,这么多年,朕总算是想清楚了,不能偏信任何一帮人。朕就是偏听了文官,几十年碌碌无为,以致江山纷乱,连区区的李元昊,也能欺负朕!”

    想到这里,赵祯的拳头攥紧,浑身的肌肉也绷了起来。

    怀中的小皇子似乎感到了父亲的异样,他不高兴地伸出小手,抓住了赵祯的胡须,用力撕扯着,小眼睛瞪着老爹,又惹来赵祯一阵大笑,连胡须被扯下来都不在乎了。

    曹皇后连忙把孩子抱了过来,还冲着儿子怒道:“不许对父皇无礼,听到没有?”

    赵祯却笑道:“小孩子懂什么,他还太小了,可朕已经太老了,不知道……”赵祯甩甩头,重新振作道:“梓童,朕要替皇儿扫清四夷,给他一个太平盛世,这样朕才能放心啊!”

    小皇子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赵祯!

    责任心,使命感爆棚的赵祯恢复了年轻时的状态,格外勤政,不是年轻时候的傻干活儿,而是目的性十足。

    首当其冲,就是渤海国袭击兴城的事情,赵祯下令,要卯足劲头儿宣传,把所谓大氏的忠勇,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王宁安离京的时候,就给曾布安排了任务,让他弄出报纸,宣扬六艺的理念,扫荡旧派的腐儒。

    这段时间,报纸已经发动起来,深受百姓欢迎。

    有了皇帝授意,报纸更加连篇累牍,报道辽国的可恶,介绍渤海国的情况,把兴城大战说成了一朵花。

    辽国自作自受,恶贯满盈,不堪辽国压榨的部族已经起来了,渤海国就是燎原之火,早晚要摧毁契丹!

    这是在治理恐辽症!

    还有一些文章,类比渤海国和大宋,相比之下,渤海国不过是几百个遗民,就能奋起反击,大宋子民亿兆,土地万里,财富堆积如山。

    为何大宋就不能振奋起来,光复燕云故地?

    不复燕云,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祖?

    整个大宋被震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背着家里,跑去参军,还有人直接往河北跑,希望能帮助渤海复国。

    就在这种风浪之中,辽国派遣张孝杰和萧大祐为使者,来到了大宋,随着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状元郑獬同刘林森。

    见到了赵祯之后,辽国展现了超级强硬的态度。

    “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宋册封渤海国王,在辽国背后下手,背弃盟约,所作所为,卑鄙无耻!如果不立刻停手,将渤海海盗交给大辽,只有兵戎相见!”

    赵祯看了辽国的国书之后,只给批了六个字:“你要战,那便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