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炮弹
决战第三帝国 作者:远征士兵
秦川甚至都没有告诉法国营即将在坑道里躲一周……秦川认为这会把他们吓坏的,至于真到要躲进坑道的那一天,在死亡的威胁下,躲在坑道里或许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
所以,他们只知道按照德军士兵的要求,在坑道里储存了一桶又一桶的水,以及一箱箱的食物、弹药、药物以及其它的必需品。
与此同时,一队队的士兵从前线撤了下来,有德国的也有意大利的。
德国部队意大利队像样多了,尽管他们的军装也是破破烂烂的,但是那整齐的队形以及动作里无意间透出的还没来得及消去的杀气……一眼看去是与意大利部队不一样。
当第21装甲师的队伍从山脚下经过的时候,第一步兵团的士兵们情不自禁的在山头欢呼起来。
第21装甲师的官兵们没多久也认出了那是他们部队里的第一步兵团……二战时德国陆军军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时期的德军也特喜欢打旗,游行、欢庆、士兵凯旋等等,到处都会挂着旗帜,军队当然也不例外。
当然,军队的旗帜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过大多没有具体的设计规则。许多标志是依据所在部队番号或是指挥官偏好来确定的,甚至曾出现士兵即兴绘制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因在某区域参加过作战役而把地名做为该部队标志。
第21装甲师是以一个类似金字塔的黄色三角形为标志……因为他们占领过埃及,目标是其首都开罗,虽然这个目标没能实现。
做为第21装甲师的一部份,第一步兵团的标志是在黄色三角形里用简笔画了一个背着步枪大步向前迈的步兵。
于是双方只要挥舞旗帜在第一时间知道对方是什么部队。
第21装甲师的德军们也朝山的战友们欢呼了起来,汽车的士兵挺身仰头挥着手,坦克里的军官打开舱盖探出身子敬礼,甚至在担架伤员都坐起了身……
看着那一辆辆经过公路的汽车和坦克,还有精神抖擞的德军士兵,秦川突然有了种自豪感,虽然他知道这自豪感有些莫名其妙。
“帝!”斯特凡看着德军这阵容不由有些目瞪口呆:“你们拥有这样的部队这么多的坦克,为什么还要撤退?”
秦川不由笑了笑没回答,那是因为他没看到英国人有多少坦克,也不知道“谢尔曼”坦克在这时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过他们很快会知道了。
几天后,一架英军的蚊式侦察机飞到高地空转悠,然后时不时的传来了几声炮响。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正在吃午餐的秦川随口问。
“什么?”维妮特咬了一口面包,问:“英国人要来抢我们的面包吗,还是他们觉得我们的烤土豆很美味?”
士兵们不由笑了起来。
“不!”秦川回答:“是英国人的炮弹要来了!”
维妮特有些不解:“你说的是那几声炮声?”
“敌人的炮手距离我们很远!”秦川一边啃着面包一边说:“这应该是美国人式105自行火炮,它的射程有11公里,所以他们看不到我们,但是……”
说着秦川朝天的侦察机扬了扬头:“他们的侦察机却可以看到。”
“然后呢?”
“然后……”秦川打开水壶喝了口水,接着说道:“他们会朝目标试着打几炮,侦察机会用无线电通知炮手……你们的炮弹偏离目标多少多少,炮兵修正诸元后再打几炮,侦察机再告诉他们是否命目标!等到他们终于命目标了……”
说到这维妮特不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们更多的炮弹接踵而至了!”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在这?”斯特凡问:“我们应该躲到坑道里去!”
“你没听见尉说的吗?”博杜安回应道:“他们要一直打到炮弹命目标,否则不会有炮弹过来!”
维妮特笑了笑:“看来英国人炮手并不怎么高明,因为现在还没命目标!”
“不!”秦川说:“你应该说是他们的侦察机不够专业!”
这与炮手无关,更多的是因为飞行员没能正确的引导。然而,并不是每架侦察机的飞行员都是合格的炮兵观察员。
在这时,天空传来几声炮弹的呼啸,接着几枚炮弹在山脚下的公路炸了开来。
法国士兵们吓得二话不说躲进了坑道,只有维妮特自顾自的在秦川旁啃着烤土豆。
“你为什么没像他们一样躲到坑道里?”秦川问。
“因为你还在这!”维妮特说:“一点都不紧张,而且他们也是……”
说着维妮特朝那些依旧在原地吃着午餐的德军士兵们扬了扬头,德军士兵甚至还偷偷的发出一阵笑声。
“你吓着他们了,尉!”阿尔佛雷多说。
“瞧瞧他们都丢掉了什么!”维尔纳望着地面被法国士兵遗弃的面包、土豆、水壶甚至还有步枪,笑道:“帝,他们差没有把手榴弹也留在这了!”
“你该庆幸他们没有拉弦!”面包师说。
德国士兵不由再次笑了起来。
法国士兵们似乎这才意识到了什么,一个个小心翼翼的回到他们的位置。
“所以!”斯特凡问着秦川:“尉,你刚才说的都是骗我们的?只是一个玩笑?”
“不!”秦川回答:“那不是玩笑!”
“那为什么……”
“你们只是没有听完!”秦川回答:“我们是在高地的反斜面,而且敌人的炮兵距离我们很远!”
见法国士兵还是有些不明所以,维尔纳指着山顶,说道:“看看那边,英勇的士兵们……它会帮我们挡住英国人打过来的炮弹,明白吗?简单的说,是我们在敌人的炮火死角里!”
阿尔佛雷多又补充一句:“算有炮弹能从山顶飞过来,但因为距离远角度小,所以他们也会越过我们打到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