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强渡(二)
决战第三帝国 作者:远征士兵
“砰!”的一声,秦川一枪击毙了一名从“谢尔曼”坦克里探出头来的坦克车长。
这名坦克车长或许是以为这时天色还没全亮,再加前线的硝烟和轰炸带起的尘土和水雾,德军不会注意到他。
于是在好心的驱使下,他打开了坦克舱盖探出头来小心翼翼的用望远镜观察对面……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说是好心,因为视线不好也意味着坦克很难观察到敌人的火力点,他同时也是希望能更好的指挥坦克压制德军火力掩护美军士兵强渡。
但秦川的一发子弹结束了他的使命,同时也使美军坦克车长都不敢尝试这么做……美军坦克通讯很好,一名车长被击毙后,其它的坦克乘员马通过步话机通知其它坦克:
“去他妈的,少尉倒下了,是被狙击手干掉的!”
“德国人有狙击手,他们有狙击手!”
“不要把头探出坦克外,注意,不要把头探出坦克外!”
……
美国人的作战从来都是伴随着紧张的呼叫和警告,尽管有时只是一件小事……这能使他们在战斗感受到其它单位在一起作战,这也是释放压力消除紧张的一种方式。
“砰!”又是一枪。
这枪的目标不是人,而是一艘橡皮艇。
驾驶这艘橡皮艇的美军似乎有经过相关训练,他们知道怎么在水躲避敌人的射击……他们不像其它像皮艇或是冲锋舟一样在水里尽量保持着走直线。
一般人都习惯于走直线,这使他们需要多出一分力用于抵消河水的流速,于是自然前进的速度慢了。
而这艘橡皮艇是从游放下的,这距离显然是经过计算的……这计算其实很容易,只需要知道水流的速度然后再估计下橡皮艇前进的速度,做个简单的距离、速度与时间之间的换算,可以得出应该从游哪里放下。
简单的说,是他们随波逐流,所有的力气都用于往前划。
这么做不仅会最大限度的缩短的渡河时间,同时橡皮艇速度更快而且相对德军来说走的还是斜线很难瞄准……这都使他们更有机会登陆。
但秦川的这发子弹却让他们绝望了,橡皮艇被打了一个对穿,空气很快从弹孔漏出来,接着橡皮艇越划越困难,最后其的美军士兵只能弃船跳到河里。
“砰!”这一枪打倒的是名通讯员,他正在冲锋舟趴低着身子大声呼叫。
下一秒,秦川的子弹将他连同步话机一起摧毁……做为一支准现代化部队,美军最担心的其实不是军官被击毙,军官被击毙换一个接着指挥;也不是医护兵被击毙,他们都知道医护兵更多的其实是种安慰,小伤急救包可以解决,需要医护兵的伤势那在战场很难生还了。
他们最担心的其实是通讯设备被击毁无法与级联系,因为接着他们会想,此时级是不是应该命令他们撤退了,而他们却因为无法与级联系还在毫无意义冲锋。这很自然的会影响到士气。
不过第3集团军的美军还是与其它美军有些不一样。
如果是其它的美军,在这时候早该撤退了,但他们还依旧坚持战斗。尽管一排排子弹将强渡的美军士兵打得血流成河,尽管一发发炮弹带着冲天的水柱将他们所搭乘的冲锋舟或是橡皮艇掀翻甚至连人带船的炸成粉碎,但他们依旧一波接着一波的朝河道涌来。
直到五辆“谢尔曼”坦克被63摧毁时,美军才像潮水般的退了回去,只留下河水一片鲜红和尸体以及另一边几辆冒着烟接着着起火的坦克残骸。
德军士兵愣了一会儿后,接着莫名其妙的笑了起来。
秦川能理解他们这举动……从未打过仗的人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和兴奋,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是局外人所无法了解的。
但秦川同时也知道,只要他们多打几场仗,对此很快会麻木了。
“那是他们说的‘可控火箭弹’吗?”不知什么时候,贝克尔校趴在了秦川身边:“我是说,击毁美国人坦克的玩意!”
“是的!”秦川回答:“它叫‘63’!”
由于这玩意在德军还属机密,所以其外号居然还是苏联人取的……“可控火箭弹”。
“了不起的玩意!”贝克尔校说:“有了它,美国人的坦克对我们来说是靶子了!”
秦川没有说话,如果“63”足够多的话那的确是,但秦川一营携带的“63”不过五十枚。刚才那一场仗打掉了十九枚。
另一边的巴顿对此也震惊不已。
因为根据他的情报,梅斯要塞几乎没有什么能对付美军“谢尔曼”坦克了,这也是巴顿敢用步兵师强渡的原因之一……步兵师的坦克在河岸处一字排开,不断的对德军实施精确火力压制掩护步兵渡河,这本身可以对大、小索尔西岛构成足够的威胁,于是他穿插香尔岛的计划才有可能成功。
可是现在,德军却可以轻易的在河对岸摧毁“谢尔曼”坦克。
“怎么回事?!”巴顿说:“他们居然拥有‘可控火箭弹’?我听说目前只有第1步兵团能使用它,这是否意味着第1步兵团在梅斯要塞?”
“或许是他们将‘可控火箭弹’装备了位于梅斯的军校!”参谋说:“你知道,军校会学习使用这些新装备。”
巴顿想了想,摇头说道:“不,我认为第1步兵团在梅斯要塞!”
巴顿把雪茄叼在了嘴里,目光盯着手里的电报……面写着:“据统计:敌人发射了19枚‘可控火箭弹’,我们一共有9辆坦克被摧毁!”
“19枚‘可控火箭弹’打掉了9辆坦克!”巴顿将军判断道:“这么高的精确度,不可能是没过战场没使用过‘可控火箭弹’的学员兵打的。所以,第1步兵团,或者至少是他们的一部份……在梅斯要塞成为我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