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八十一章 东北边帅 张守珪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盛唐剑圣 作者:无言不信

    一  裴旻说干就干,叫来自己的文秘王维,让他代笔给兵部的几位大佬写信,卖个情面。

    这节度使向来都是大老粗,极少如裴旻这般文武双全的。

    因故在内部还有一个时尚,就是招募当世英杰做代笔文书,哪个文书文采好,谁就有面子。

    这方面裴旻在天下诸节度使中也无人能比,不论是张九龄还是王昌龄,还是王之涣、王维都是文才风流之辈。其中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三人皆是金榜题名的状元郎。麾下幕府三状元,可谓拉风一时。

    不过给李隆基的信,就不能让王维代笔了。

    对于李隆基这个皇帝,裴旻还是很敬重的,若没有他对自己的支持,裴旻知道自己的仕途决计不会如此顺畅。

    于情于理,这封信他都得自己亲笔来写。

    他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文笔,将信写的文绉绉的,而是带着几分亲密的聊天样式,写了一封超长的书信,足足好几页纸。

    王维那边一个兵部尚书,两个兵部侍郎的信都写好了,裴旻这一封还不过一半。

    在王维诧异的目光下,裴旻将自己的目的写上,让人将一并将四封信送往长安。

    而此刻在长安的李隆基接见了来至东北的后起之秀张守珪。

    张守珪此人说他是后起之秀,以不尽然,他从军的资历比裴旻老得多。

    不过他缺乏的是裴旻的平台,裴旻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如他这般无家世无背景的人,要短时间内爬上他今日的地位,需要莫大的机缘。

    他就是所谓的历史弄潮儿,凭借文武状元,赶上了先天政变,又遇上了李隆基这样敢于放权用人的君王,才有今日的成就。

    没有这个机缘,也就只能一步步的来。

    就如张守珪一样。

    张守珪就是一个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基层人物,他早年跟随父辈流落边塞,养成了性格豪爽大气,充满正气义感的品行,并在边陲之地,习得了奔骑猎射之术。

    开元初,他在瓜州平乐府任别将,后随有从北庭都护府右饶卫将军郭虔瑾门下镇守北庭。

    有一次奉命领兵援救,在半路上与敌军相遇。当时敌众我寡,他身先士卒,奋力苦战,杀敌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一人。因骁勇善战,受到了当地州府官吏的重视。

    当时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屡犯北庭、瓜州一带,虔瑾派张守珪入京奏事,他向朝廷上书,面陈利害,自请领兵,从蒲昌、轮台两翼进攻,又一次击败了突厥军的入侵,在每次战斗中由于发挥了独立作战的组织指挥才能,因功特加济南将军。

    不久之后,他调往幽州良社府任果毅,受到幽州刺史卢齐卿的敬重。后又因战功升为左金吾员外将军、卢龙军军使。

    西方因为裴旻的参与,薛讷收复了辽东,制伏了奚族、契丹,确保了东北的稳定。

    但是蝴蝶效应也因此产生,因为奚族、契丹的臣服,东北的稳定,令得渤海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渤海国的缔造者是大祚荣,是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的族长。

    粟末靺鞨是生活于粟末水流域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

    总章元年,唐高宗派兵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的诸多部落徙居辽西营州,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

    大祚荣一家人在辽西营州生活了近乎三十年。

    武则天一朝军事本就不行,尤其是她越老越昏聩,对于东北的局面处置失当,造成了营州之乱。

    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举旗反武周,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句丽、靺鞨之众,痛击武周大军,带着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抵达了渤海,在东牟山建立的政权,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建立震国。

    大祚荣在建国之后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成为东北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唐中宗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

    李隆基即位后,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成为震国的新国号,也就是渤海国。

    渤海王大祚荣手段老练和平,而太子大武艺性子激进,更重视自主权。

    唐朝东北和平,周边小部落都开始依附唐朝,而不愿意跟随渤海国,直接影响了渤海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一但利益有了冲突,就算关系再铁,也将步入兵戎相见的局面。

    双方也渐渐有了摩擦,乃至于兵戎相见。

    渤海国国王大祚荣、太子大武艺皆是一世人杰,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皆不是对手。

    张守珪到任后,整顿军政,激励将士,伺机主动出击渤海国,频频取得胜利。

    时势造英雄,天下自然不会围绕裴旻一人而转动。

    就在裴旻与吐蕃、突厥博弈,谋划西域的时候,张守珪也一步步走下级军官走到了营州都督,平卢节度使兼御史中丞的高位,成为大唐在东北方的擎天玉柱。

    李隆基也曾笑说:“西有静远,东北有元宝,朕高枕无忧!”

    静远是裴旻的字,元宝自然是张守珪的字。也许是张守珪家里穷,也有了这个喜庆的字。

    就算李隆基的心情极差,面对张守珪这样战功不菲的边帅入京,还是隆重的亲自接待的,亲自设宴,命文武作陪。

    在为张守珪,李隆基歌功颂德之际,张守珪也在宴会上向李隆基提了一个请求。

    “陛下,平卢驻军连连备战,兵卒难免折损,兵器也耗损过快,臣申请补充兵额,更换淘汰军备。”

    李隆基不想在宴会上说着扫兴的事情,直接让兵部去办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