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分段阅读_第 184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国重工 作者:齐橙

    生产规模。同一家配件厂,可以为多家风机厂商提供配件,所以配件厂的规模是按照全中国的风机市场规模来计算的,其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

    普迈要想和中国同行打价格战,有一个办法就是转向中国市场采购配件,利用中国的廉价配件来降低自己的整机价格。可这样一来,不又正中了中国政府的圈套吗?中国政府在欧盟的压力之下,取消了风机国产化率50%的要求,如果欧洲风机企业转向中国采购配件,这岂不是又把国产化率提起来了?

    能够想到这一点的,可不仅仅是海因茨尔。就在海因茨尔心里羊驼狂奔之时,雷丁和勒芬韦尔已经拉着李松走到了旁边,开始与他进行私下切磋:

    “李先生,我们能不能请贵公司为我们代工制造机架,我们每年的需求是100套左右。”

    “李先生,我们刚刚接下了葡萄牙一个风电场的订单,装机容量是300兆瓦,我们想请贵公司为我们做机舱的代工,所有的技术都由我们提供,但除了少数核心部件之外,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完成大多数部件的采购。”

    “如果由我们提供技术,由贵公司负责制造,咱们两家公司联合参与中国国内的风电场设备招标,贵公司是否有兴趣?”

    “我们可以向贵公司转让2兆瓦风机的核心制造工艺……”

    大家都是聪明人啊,岂能看不出这件事情里蕴含的商机。中国企业原本就有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现在又在工艺设备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能力,欧洲企业空有先进的技术,在生产工艺上拼不过中国人,又有何用?

    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强联手。欧洲人出技术,出经验,另外再提供欧洲的风电市场机会,至于中国人,就发挥生产上的优势,专门负责制造风机好了。还有,中国的风机配件是那么便宜,欧洲企业又何必在欧洲市场采购配件呢,买中国人的配件不好吗?至于说中国企业的技术还有些落后,那也好办,自己直接向对方转让技术就好了。欧洲的高技术,加上中国的低成本,这种合作真可谓是珠联璧合啊。

    “我们非常愿意和欧洲同行合作,欧洲同行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李松的嘴都笑得合不拢了。林重风机此前也引进过欧洲的技术,购买欧洲企业的许可证来生产风机。那时候欧洲企业不要太拽哦,技术转让费用全是狮子大开口,而且是一副你爱要不要的嘴脸。至于说进军欧洲市场,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欧洲的风机企业把欧洲市场当成了自家的后院,岂能容中国企业chā手。

    可现在,这些欧洲公司上赶着来找自己谈合作,什么专利授权费、制造许可证之类,都忽略不计了。这些公司在欧洲以及全球其他地方都有风电订单,签单子的时候是按每千瓦700欧元签的,如果jiāo给中国企业代工,每千瓦最多也就是550欧元,这其中的利润大得能够让人疯狂,区区一点专利费用,谁还会在意呢?

    又让冯总给说着了!

    李松在心里感慨着。当初冯啸辰让各家企业升级工艺装备的时候,就预言过中国风机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当时大家基本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最乐观的想法也是觉得走向国际市场应当是10年后的事情,眼前是绝对没戏的。

    可谁曾想,自己把工艺改进了,价格降低了,国外企业就蜂拥而至了,主动邀请自己去开发国际市场。虽说在这些合作中,自己的角色仅仅是代工企业,但通过代工,能够学到先进的技术和海外建设经验,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取代国外合作者,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

    有了国内市场,再加上国外市场,4000兆瓦的产能就消化得干干净净了,没准再增加几千兆瓦也不成问题。规模大了,成本又能进一步下降,届时对国外企业的优势又多了几分,对方还能有什么底牌和自己斗呢?

    心里已经把几家欧洲企业当成了猎物,李松脸上的表情却还是极其真诚的,甚至比此前显得更为真诚。他嘴里说着客套话,越看这些欧洲人越觉得可爱,嗯嗯,其实人家欧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