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炮击科伦坡
明末之大国崛起 作者:暮看云
与其他国家拥有多处殖民地不同,英国虽然也参加了四国联盟,但它还是殖民帝国中的后起之秀,殖民地的面积还比不上西葡尼三国的一个零头,在南亚次大陆上,他们只拥有苏拉特和金奈两个港口,驻军人数不足六百人,不过因为其舰队司令罗伯特?布莱克见机够快,他们是唯一将舰队保存下来的国家,尽管如今他们所拥有的也不过是四艘护卫舰而已。
英国人不与另外三国协同防守,其一是因为自己兵力薄弱,就算协防也用处不大,自己仅有的殖民力量还容易变成炮灰。
其二是英国人与莫卧儿帝国前任皇帝贾汗吉尔关系非常紧密,与现任皇帝沙贾汗也是关系密切,如果到了危机关头,他们还能得到莫卧儿帝国的庇护。当然如果那位痴情的,正在阿格拉城为已故皇后修建泰姬陵的皇帝陛下,有时间管他们的话。
其三就是英国人了无牵挂,他们在这里的根基很浅,放弃也没有多么心疼,如果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可以抛弃两个港口,将人员物资都送上商船,由四艘护卫舰保护着撤回国内,也不会有太大危险。
英国去留皆可稳如泰山,东面又有许多尼德兰和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阻隔,这才是他们安稳等待的原因。
四国这些动作,始终都在夜枭的眼皮子底下,根本不懂现代国家概念和运作方式的莫卧儿帝国,完全没有防间谍的思维,所以这个国家犹如漏勺一般,被夜枭渗透得相当彻底。
在考虑到印度洋已成关门打狗之势,张名振决定先难后易,主力舰队首先进攻锡兰岛的科伦坡港,以消灭兵力最多的西葡军队,这才有了葡萄牙人的警讯。当葡萄牙人完全进入戒备状态,炮兵进入港口炮台准备防御的时候,三艘庞大的三号战船已经一字排开,与六艘四号战船和十艘五号战船形成了对炮台的联合打击之势。
在一千米的距离上,唐军首先发起了炮击。海上作战不同于陆战,因为海洋的不稳定性、舰炮的布置高度过低、以及火炮倍径的差距,让他们的作战距离通常比陆战要短上许多,即使以舰炮型的8公斤和10公斤舰炮,其射程也难以与陆军6公斤攻城炮相比。
海军的近距离炮击,通常让陆上炮台占据很大优势,但幸好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是葡萄牙炮兵,一群固执的坚持使用佛朗机炮的家伙。高射速的五千斤佛朗机炮,即使安置在炮台里,其有效射程也仅仅一千米出头而已,双方在这样的距离上射击,几乎都在各自的最大有效射程上,炮击局面看似势均力敌,但结果却恰好相反。
射程相同的火炮并不一定会打成平手,因为唐军的三号战船一侧就拥有四十门舰炮,四号战船一侧为二十七门,五号战船为二十三门火炮,这样统计下来,唐军三个战队的一起齐射,就是四百多门火炮的齐射,而葡萄牙人在科伦坡城附近的四座炮台加起来,也只有四十三门火炮而已。更何况炮台是摆在那里被人打的固定靶,海军的舰船却是移动炮台,打中的几率并不算大。
战舰的齐射掀起了大片淡灰色的硝烟,几乎将炮击的船只侧舷完全覆盖,明唐海军的攻势由此拉开了序幕。硝烟覆盖的面积虽大,却不会遮蔽很久,因为如今明唐海军的舰炮已经全都用上了无烟火药,火炮的硝烟没有黑火药那么大,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消散。
早已习惯了海上生涯的舰上水手,擅长于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打移动靶,如今换成了固定式的敌军堡垒就更加简单了。反观陆上的炮台,火炮都是固定在炮座上,火炮只能在很小的角度内调整。葡萄牙炮手要想命中外海军舰,他就必须抓住军舰经过的一刹那间开炮,才有最大的机会。
“开火,集中火力攻击右侧炮台。”张名振明白要分而歼之,所以选择了一侧集中打击。见到明唐海军发起炮击,炮台上的葡萄牙炮手也纷纷开炮。
二十多门佛郎机炮发出怒吼,将炮弹倾泻向海面上高大巍峨的宁波级铁甲舰。最新一艘的宁波级三号舰厦门号冲在最前面,将其高达一千八百七十七吨排水量的庞大身躯横在水面上,露出了一侧的四十门10公斤舰炮。
三层火炮甲板依次发射,密集的炮弹向着葡军炮台砸去。因为火炮型号统一又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加上唐军早已开始使用非常精准的定装纸包发射药,所以炮弹落点非常接近。
这就是工业化生产的好处,发射药和炮弹的重量都是标准化的,这有利于火炮齐射形成弹幕。反观葡军的炮兵在发射时,火炮装药都要看炮兵的经验,彼此之间相差很大,甚至有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差距,加上炮弹大小不一,射出的炮弹自然有远有近,比起明唐海军火炮发射的效果要差上许多。
明唐海军的炮弹首先落在了炮台附近,因为是成片发射,落点都相当接近,三层火炮甲板的炮弹,打出了三排并不算整齐的弹幕,但这在当今火炮齐射中,已经相当厉害了。
厦门号上的第二层火炮甲板齐射,直接命中了炮台,成排炮弹打在炮台侧面上,激起了大片的碎石,炮台一角直接塌陷,一门火炮和三名士兵随着坍塌的砖石落入了海中,整个完整的炮台出现了好几个宽达一指的裂缝。
与此同时,葡军发射的炮弹也落在了厦门号周围,激起了漫天的水花。因为炮弹散布面相当广,有两枚炮弹击中了厦门号的侧舷,但葡军运气不好,炮弹并未射入炮门,而是打在侧舷的钢板上被弹了出去。
因为上次马六甲海战中,海军发现炮弹在撞击侧舷钢板后,冲击波会对后面固定的木头船板有所损伤,所以在后两艘宁波级铁甲舰制造的时候,进行了大幅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