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创作
=()=
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音乐长诗,本来诗歌的结构就比较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也很曲折,‘波’澜起伏reas;。[],:.。但秦放歌在做成音乐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按照诗歌来,必须得进行必要的扩充和更改。
在过往的音乐中,也不乏像是叙事曲一样结构的音乐作。但那大都是西方音乐中的,而且是根据作曲家的自由和灵感来创作的。很多时候,大家听了之后也只能猜测,而不是确认一定就是那么回事。
像秦放歌这样,在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话,难度上会增加太多。
而且,秦放歌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不管是想要在音乐中写出那种“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还是背景情绪,各种烘托,悬念的造成等等,他都想做到完美。当然,这对琵琶演奏者的要求就更高。
尤其是在第二段,描写琵琶‘女’以及其演奏的琵琶曲的时候,演奏上的难度,秦放歌自己都有些鸭梨山大。
白居易也确实无愧一代文豪,用诗句,把音乐效果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而又生动地揭‘露’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从中也可以看出,白居易是特别懂得音乐,韵律,甚至演奏手法的。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的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囚万唤始出来”。他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这些技巧,秦放歌都想逐一再现出来,在这之前,肯定不止一个作曲家想做这事情。但真正做起来,就知道,这和想象,完全是两回事,说比登天还难也是一点也不奇怪。
秦放歌这家伙,也是仗着自己天赋高,演奏上的功夫更是不差,迎难而上。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光是这境界,就完全是琵琶大师级别的水准。秦放歌是连琵琶‘女’超高演奏水平,境界,也都要重现的。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秦放歌想要做好这首音乐,对其中的诗句,都已经背诵到滚瓜烂熟,而且所有情绪,和深入理解都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这段音乐,也是整首琵琶曲中,难度最高的。
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琵琶‘女’动作娴熟自然。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都遵循这样的演奏手法,再现昔日的辉煌灿烂。
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更新快,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站了,一定要好评]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为此,秦放歌还要去还原《霓裳羽衣曲》以及歌舞曲《六幺》。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样的作,早就已经失传,还得秦放歌自己来进行创作。
到此后十四句,更是‘精’妙绝伦,秦放歌每每读来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白居易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秦放歌在作曲的时候,也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大小弦错杂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对琵琶的音‘色’,音质演奏要求特别高,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称作珠落‘玉’盘的。
而后面,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reas;。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也无怪陈天虹那么推崇琵琶行,光是这段对琵琶演奏的描写,就堪称一绝。
秦放歌自己也在琢磨着,是不是要把《霓裳羽衣曲》,以及《六幺》等作,全部给还原出来,光听白居易在诗歌中的描述,就让人心生向往和感概。
唐朝的艺术文化,在煌煌古代文化中,也是盛极一时。
那时候的文人,像白居易一样,琴棋画都‘精’通的比比皆是。他们的诗歌,本来就是特别有韵律,既可以轻‘吟’低诵,也可以纵酒狂欢,引吭高歌的。
就李白的诗歌中,和音乐相关的就特别多,《听蜀僧弹琴》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又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再有学生们都特别熟悉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作,也都是写音乐的佳作,和“
白香山”的江山琵琶,共同誉为唐代描写音乐的三绝。把最美丽的音乐,用生动的文字,记录在诗文里面,至今读来,仿佛穿越时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著名的“阳关三叠”,更是直接根据唐代诗人也是山水画祖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曲,最为著名的艺术歌曲。
细究起来,唐代的音乐文化,散落在唐代文化的点点滴滴之中,都可以写成一部。
乐,在古代六艺之中,都是或不可缺的,也是历代皇朝都特别重视的reas;。宫廷之乐,祭天之乐,更是无比重要。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唐代的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高峰。而其中,诗歌和音乐就是最耀眼的双星。
也让千百年的秦放歌,在重新拾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莫名的亲切。
因为那是一个,音乐与诗歌的时代,两者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写作乐曲,也成为诗人们最喜爱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些**才子们,频频出入宫廷甚至是**等各种娱乐场合,随时随地可以‘吟’咏,演奏,以及传唱。
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时候,更有无数的将音乐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诗歌佳作诞生。
而在唐代,更是有专‘门’的、庞大的音乐机构,并制订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太常寺。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古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当时政fu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是梨园,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排练,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较完善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标志和最好的说明。因此,音乐教育为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推动唐代的音乐繁荣,并对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这些,杜甫有诗写《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教坊,也就是唐朝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专业的音乐管理机构,感觉甚至比今天的各种音乐学院,更为专业。
而唐代的音乐表演,大都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故后世研究者基本上将其归于“唐大曲”,研究唐代音乐基本上也是以“唐大曲”为主。
秦放歌想要还原的《霓裳羽衣曲》也属唐大曲,光这个名字,就能让后世浮想联翩,幻想那盛世唐朝的浩大磅礴之气。在敦煌壁画中,也能找到很多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