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865章 定淮南(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陛下,刚刚长江水师派人送来奏报。”
    洛阳,紫微宫。
    新任枢密使韦昭度来到李晔面前,恭敬地站着。
    年前,借着讨灭西州回鹘的良机,李晔对朝堂可谓来了次大换血。
    当了十来年枢密使的裴荣调任门下高官官侍中一职,新的枢密使由侍中韦昭度接任。
    之所以不让刘麒、刘奎或者其他功勋卓著的武将担任这一职,也是为了避免那些武将借机安插手下、培植党羽,威胁皇权。
    不过以文驭武的事,李晔不会做,那样并不利于大唐的开疆扩土。
    除了韦昭度和裴荣两人对换职务外,李嗣周被调离了长安,担任关内道布政使,接任兵部尚书的是原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的徐世仁。
    彭王李惕接任了宗正卿一职,李易则是调回中枢担任大理寺卿,延王李戒丕被调回中枢担任门下侍郎。
    除此之外,下面的六部侍郎或者九寺长官,也有一部分调到地方任职。
    而且李晔趁机定了一条铁令,担任朝廷重臣的官员必须有地方州、道累计十年的任职经验。
    朝廷的十几名重臣可是能参与朝廷重大事务决策的,作为官员谁不想成为重臣之一?
    入仕的这些人没人不想成为重臣,大展拳脚。
    所以在这个铁令颁布后,一些有想法并且年轻的权贵便开始想办法外放了。
    按照李晔的想法,他不希望可以决定整个帝国走向决策的重臣们,对于下层的事情一点不知情。
    当然皇族并不要求十年的地方任职经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皇族都没有封地,也不允许离开长安,除了李晔下旨外出任职的。
    此次李晔虽然把朝廷搬到东都洛阳,但在长安也布置了一部分官员留守。
    以侍中裴荣为主,外加大学士兼鸿胪寺卿归仁绍、礼部尚书钟传、大理寺卿李易四位重臣留守长安。
    除此之外,各部也都留了一部分官员在长安,以便处理日常事务。
    或许有人觉得李晔是冷落了裴荣,但后者担任枢密使十余年,虽然其在军中的势力不强,但继续担任下去也不利于李晔对枢密院的掌控。
    名义上是疏远裴荣,实则也算是保护吧。
    若是闹到李晔起疑心后,那可就不是换个官职了,而是血流成河。
    “长江水师那边出什么事了?”李晔有些疑惑。
    “是倭国那边的事,说是倭国出动军队围剿占领石见国的新罗海盗,为了保住矿区,明州水师的将士参与了战斗。”对于倭国的事,韦昭度也是接任了枢密使才知道的,当时他也很意外。
    “参加了就参加了吧,结果如何?”李晔倒不觉得什么,反正迟早都得曝光的。
    “陛下,只是臣觉得,倭国可能会发现我大唐水师在背后支持海盗,这传出去,有损大唐和陛下的声誉。”韦昭度担忧道。
    若是以前,韦昭度肯定会反对啥的,但被李晔收拾后,老实多了。
    不老实的,都被李晔找机会赶到了地方任职,还都是偏僻的。
    例如萧遘,现在还在安南那边呢。美其名曰,维护大唐边疆的稳定,你既然有才,就去那边教化土著蛮人吧。
    “声誉能当饭吃?不用管,倭国的两处矿区,今年预计可以为我大唐提供五万斤,甚至更多的银锭,那可是值上百万贯铜钱。
    爱卿还觉得那些所谓的声誉有用吗?若是朝中大臣有人议论,直接送到西域或者平南、安南等地去。”李晔冷声道。
    “臣遵旨!”韦昭度拱手道。
    “淮南那边回信了没有?”李晔追问道。
    “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那就再等等,若是他再不动身,就给石凌下令,让他带领水师去扬州转转。”李晔冷声道。
    此次抵达洛阳,解决淮南的遗留问题是李晔打算第一完成的事。
    淮南富饶,又卡住大运河要道,若是一直被杨行密占据,影响朝廷对江南的控制,所以必须解决淮南问题。
    抵达洛阳后,李晔就下令宣杨行密以及其手下大将李神福、周本、安仁义、朱延寿、长子杨渥六人前往东都洛阳面圣。
    在向淮南下达了这道圣旨后,李晔就让江淮、河南、湖北、江南、江西、齐鲁、浙江七道兵马做好准备,并且还调了四支禁军进入毗邻淮南的江淮等道。
    意思很明显,若是杨行密拒不奉诏,李晔会下令让禁军出动。
    所以摆在杨行密面前,就两条路。
    要么奉诏入东都,但等来的结果可能是被一锅端,剥夺军权;要么就是拒不奉诏,然后被朝廷当作叛逆围剿。
    这可是关乎未来,杨行密怎么可能这么快做决定。
    。。。。。。
    “节帅,这不能去啊,小皇帝摆的是鸿门宴,节帅要是去了,可就回不来了。”
    得知朝廷下令让杨行密以及淮南重要的大将去洛阳,他手下的人便就不赞同,反对声比较大的就是大将周本。
    “说的轻松,若是不去,朝廷会怎么对待我淮南?”一旁的朱延寿冷声道。
    “姓朱的,你是想害死节帅吗?或者说你已经投靠了朝廷,所以才会同意节帅去洛阳。”周本愤怒地指着朱延寿呵斥道。
    杨行密也看了看朱延寿,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色。
    若不是朝廷在外逼迫,或许他早已经对朱延寿等人动手了。
    “胡说八道。”朱延寿心里一惊,自己做的挺隐蔽,不至于被发现才对,“我这是为节帅和大家好。你们也不看看朝廷在淮南周边布置了多少禁军,仅在淮南周边,就有六七支禁军。
    徐州有右天策军,齐州有左骁卫,右骁卫在汴州,左神武军在襄州,长江水师更是在我们不远处的升州。
    这就是差不多十万禁军,更别说小皇帝从长安还带来了右神策军、左右神机营、左监门卫和右金吾卫。加上各道的地方驻军,朝廷一下就可以集结二十多万大军从三个方向进攻淮南,我们拿什么抵抗?
    而且你们想过没有,若是真的兵戎相见,节帅,还有我们这些人的下场会是什么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