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尽管这次奇遇缘于对中国人的偏见,但她头一次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教人数学题。
奇妙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发生。课余时间里,为了学英语,她去图书馆借了很多少儿科普读物,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不知不觉中,知识框架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有趣方式从头建立起来。她把十五岁时丢掉的拼图捡了回来,拆得七零八落,将它重新从零拼到了百分之八十。
她有了足够的独处时间,没有考试压力,悠闲自得。从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开始,她缓缓前进,从高中物理到大学物理,从三角函数到线性代数与微积分。
同学见她在看高中生课本,一惊一乍地说:“这不是小孩看的吗?”
“我就没学过。”她没好气地回答。
一年后,同学看着她的课本,难以置信地问:“你看的什么鬼画符?”
“量子力学。”
她没日没夜地看书,睡觉和吃饭突然变成了耽误时间的事情。独自一人安静下来学习后,她被强烈的自我认同包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学习资料增加了她的见闻,又一年后,她从商科转专业到物理学。
再之后,她转学到了更好的大学。
正如学习的态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你在做什么?”洛教授扬了扬眉。
“嗯?”我松开那颗扣子,怪异的气氛在办公室里流淌。“在想成年人……你成年以后变化真大。”
话音刚落,我一个趔趄,带着两倍的重量栽到了沙发上。
“我知道,出国不代表咸鱼翻身。你本来就很优秀啊,只要给你机会,你就能做得很好。”我晕乎乎地仰着头,发自内心的为她感到骄傲和高兴。
应试教育是她的心结,也是我的心结。我曾经固执地相信她是优秀的,甚至一度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
因为只有这样,我心里才会好过。我不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女孩是大傻瓜——可作为一个在应试教育里混得如鱼得水的人,我曾经衡量人的标准真的只有狭隘的成绩。
现在,生活让我学会了优秀的多样性。可我又欣喜地发现,她的人生和我重合了,她原来真的可以做到。
像是实现了一个心愿。
她不是笨,而是学校的学习节奏不适合她。别人开始学跑步的时候,她才刚会走路。课本一翻开便是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她甚至分不清水和液体的区别。
所以,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地点出现,摆着不太对劲的姿势,这都不是放弃的借口。在落差面前鼓起勇气调整自己的信心与节奏——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颇为重要的。
我翻身摆明了态度,在又一次跌入深渊前留住了最后的清醒,调整了自己的节奏。
第25章
杂乱无章的电脑文件夹, 毫无逻辑的科研思路,我的一天过得无比混乱。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办公桌的松软沙发切换到温暖如春的小小房间, 舒适的棉被摩挲着我僵硬发酸的背脊。
“你也给我讲个故事。”她窝在被子里, 亲昵地和我挤到同一个枕头上。
“什么故事?”
“什么都行,我要听你的故事。”她闭上眼睛,把脑袋凑到我怀里。
我一时没有说话。低头捏她修长的手指,指尖碰上指尖,皮肤相触处一阵欢快的跃动。
我确实有过许多故事,有趣的、无趣的, 开心的、伤心的, 她没听过的, 她略有耳闻的, 可这些我通通不想说。
“我讲一个我们的故事。”我用胳膊支撑着微微起身, 近距离俯视她的眼睛,“就要发生的故事。”
我曾思索过千千万万个优雅又温柔的说辞,等到机会到来,却是行动占了上风。对啊, 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空气里流淌着甜丝丝的暧昧, 我亲吻着她,直到两人逐渐沉沦, 紧绷的心弦顷刻断裂。
“可以吗?”我轻声问。
“嗯。”她温柔地点点头,眼里是从未有过的光,灿若星辰。
高中时,家里发生过一件非常惊险的事。
罪魁祸首是一本上锁的日记。
青春懵懂的时光, 少男少女热烈表达情感的年纪,我独自待在房间,把自己的心思与爱恋一股脑儿地倒进了它。
当然,某个人是有代号的。可我的感情是热忱的,苦恼也无比真挚,万万不可与人说。
一切自然又隐秘,直到某天在教室,我百无聊赖地摸了摸口袋。别样的轻松感渐渐泛起异样,我瞳孔一缩,脑子轰的一下就懵了。
我把日记本钥匙落在了家。
四肢从发麻到一片冰凉,我如坐针毡,喧闹的读书声模糊在背景里,越来越远,只剩下头顶的那片阴霾,如狂风暴雨前的平静。
我骑上自行车飞驰回家,气喘吁吁地爬上四楼。隔着防盗门不锈钢柱子间的缝隙,我妈正在大厅做清洁,温馨的室内摆设头一回令人窒息。
“妈。”我装作若无其事地推开门,强行压抑着内心的慌乱。
“哟,回来啦?”她放下吸尘器,抹了抹头上的汗。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开心,带着对我回家的欢喜,看不出任何异样。“今天不用上晚自习吗?”
“……要的,”我回过神,“我把东西落在家了,回来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