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牡丹图
她原本准备了很多说辞,可竟然这么顺利的就进了门。林清瑜来不及多想,立刻跟上王文元进了院子里唯一的那栋小楼。
王文元虽然年纪大概五十岁,可是走路的速度极快,看得出身体比一般年轻人还要好。林清瑜踩着高跟鞋甚至要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他的步伐。
只是走进楼的瞬间,林清瑜便感觉到一阵压抑。
这栋小楼占地面积并不算小,进门便是宽敞的客厅,客厅两边都是规整对称的房间,整个楼的格局称得上标准。
只是这房子里的装修和布置,却让原本宽敞的空间,显得无比压抑和窒息。
林清瑜只是匆匆扫了周围的环境一眼,便觉得心头一阵说不出的异样和不适。
房子里所有的墙壁,都被粉刷成了晦暗的绛蓝色,家具和各种陈设,却又按照某种诡异的角度看似杂乱的堆放着。整个房子所有的窗户,都被厚重的黑色天鹅绒窗帘紧紧遮挡着,仅有的光源,都来自头顶那盏有些脏污的艺术吊灯。
这房间里的景象和气氛活像一张压抑的抽象画,让林清瑜不由自主的小心翼翼起来。
“坐。”正当林清瑜小心谨慎的跟在王文元身后时,他忽然转身,阴冷的吐出一个字。
“哦,好。”林清瑜愣了下,随即有些拘谨的坐在了旁边一把有些破旧的木质椅子上。
王文元给林清瑜倒了一杯茶,便坐在对面直勾勾的盯着她。
房间内压抑的气氛,和此刻的沉默,让林清瑜觉得十分的不自在,她清了清嗓子,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
“王先生您好,您之前曾经在画展上展出过一副《牡丹图》,当时有人出了五千万的价格,您都拒绝了,从此这幅《牡丹图》就没有再出现在公众面前。”林清瑜边说边不动声色的打量着王文元的神色,“据我们调查,这幅画并没有任何成交记录,现在应该仍然在您手中。”
王文元浑浊的眸子微微动了动,干枯的手指紧紧攥着一只有些年头的茶杯。
见王文元没有什么反应,林清瑜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现在这位客人想要出高价从您手中购得这幅《牡丹图》,不知道您的心理价位是多少?”
然而林清瑜的话音落下后,房间里便只剩下一片无尽的沉默。王文元只是静静的打量着她,却始终一言不发。
林清瑜虽然这几年兼职打工已经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了,可是像现在这样尴尬的气氛还是第一次遇见。她不由得紧张的握紧了手中的钢笔。
“你怎么不喝茶?”
半晌过后,王文元忽然开口打破了令人焦虑的沉默。
林清瑜楞了一下,随即抱歉的笑了笑,“我对茶叶比较敏感,平时喝茶就会睡不着。”
“哦。”王文元淡淡的应了一声,便转身给林清瑜重新倒了一杯温水,“水可以喝吧?”
“谢谢您。”林清瑜急忙起身接过,连连躬身谢过。
林清瑜捏着水杯,半垂的眸子用余光暗暗的打量着王文元。
这位消失在公众视野许久的画家看起来身体还算健硕,虽然双眸颓败无神,可是身体的硬朗程度并不输于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到现在他都没有接林清瑜的话,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意愿出售《牡丹图》。
“王先生,您要不要看看这份交易合同?”林清瑜将杯中的温水喝光后,再一次开口询问道。
王文元盯着林清瑜半晌,这才缓缓伸手接过交易合同,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便随手扔在了桌上。
林清瑜见状急忙追问道,“王先生是对条款有什么不满意吗?如果您有任何的条件都可以商量,买主对这幅画势在必得。”
“多少钱也不行。”王文元说完便转身走进了左手边的房间。
林清瑜不禁皱了皱眉,苏景怜点名让自己来办这件事,显然是知道王文元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这次无功而返,回去苏景怜一定会大做文章。
想到这儿,林清瑜便毫不犹豫的跟了上去。
走进房间后,林清瑜才发现这里是王文元的画室。房间里到处都是画到一半便被扔到一边的半成品画作,角落里还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画具和墨汁。
“如果不是钱的问题,王先生你是否还有其他的顾虑?买主真的很有诚意求购这幅画,希望您能再考虑一下。”林清瑜走到画桌前,恳切的说道。
王文元正在泼墨挥毫的画着一张骏马图,他龙飞凤舞的落下最后一笔后,才声音沙哑的说了句,“画已经不在我这儿了。”
“是卖给别人了吗?如果方便的话您可以告诉我买主的姓名吗?”听到《牡丹图》已经不在这里了,林清瑜心里竟然松了一口气。
她终于可以不用继续留在这所阴暗压抑的房子里了。
王文元忽然抬起头,脸上的表情有些微妙,“是送给他了,你去找也没用。”
“是这样啊……”林清瑜怅然若失的点了点头。
她正欲开口和王文元告辞,王文元却忽然缓缓走到了门边,浑浊的眸子迸射出一道精光,“虽然那幅《牡丹图》没有了,但是我可以给你画一幅新的。”
“真的么?”林清瑜喜出望外的瞪大了眼睛。来之前她仔细看过买主的诉求,虽然指定要求购买《牡丹图》,但是也在补充条款里说如果《牡丹图》购买不成可以接受王文元的其他作品。
“当然可以,反正不过是一幅画而已。”王文元略显沧桑的眸子紧紧盯着林清瑜,不动声色的将画室门关上。“只是我现在缺少颜料。”
林清瑜见状急忙开口,“你要什么颜料,我现在就去准备。”
“这种颜料很特殊,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王文元说着缓缓走到了桌前,用蘸满墨汁的毛笔行云流水的在宣纸上勾勒出了几支牡丹的枝叶。
林清瑜在一旁看着宣纸上行云流水的比划,不禁求知若渴的盯着王文元下笔的每一处力度和角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