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6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显然他们一家可不行,然后三爷又要求高木匠给族人安排活,算工钱。
    到了这会算是全族的大喜事了。
    高家众人就这样做起了上下铺的生意。
    当然,他们此时只是觉得难得有钱入账,开心呀,兴奋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家众人脸上的愁苦都少了好几许。到是没想着能做多久,主要是他们的眼光没那么长远,这会只是小市民心态觉得有钱赚就赚一笔。
    一时高家村人人乐哈哈,张小红也是,因为她意外的能分到一杯羹,就因为她拿出来的那个图纸以及偶尔遇到高木匠有什么创作上的难关时需要她的新思路。
    忙忙碌碌2个多月,果真在工期内交货,客户也及时付了款,之后做活的人高家人也拿到了自己的工钱。
    所以难得的高家村这个年过的不差。
    毕竟当初做活时可以说是全村出动,至少一家有一个代表,还有许多志愿帮工的。家家有工钱了,也算解了买种子等的燃眉之急,心里更是松快了许多。
    张小红更是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和众人拾柴火焰高。
    不过,年后高家找不到这么好的营生,实际上年前一段时间高家村就接不到单了。
    张小红分析原因一是高家众人只局限在阳台市,本地市场就这么大,没人也没意识可以跑去外地开发市场。
    另一个原因还是上下铺技术含量不高,任何一个稍微懂行的人看了后就晓得怎么做。
    到时再说呀,日子总能活下去的。你看原先我们什么都没有,谁晓得年前还能赚一笔大钱!再说这笔钱可抵得上我家之前全家一年的收益了,呵呵
    这是接不到订单后张小红问的高家许多人的想法,张小红听了也没说什么,毕竟她晓得之后很多年国内都不算太平。
    而高木匠带着众人年前把最后一笔订单完成,就忙起了隔后的高家众人的上下铺。
    或许是给自己做的,也可能是熟能生巧,尽管他们日夜开工身体很累,但此刻却犹如打了鸡血,不知疲倦。
    事后张小红计算了一下发现这批床工期最短,质量却一点都不含糊。
    年后,国内形势还是不见明朗。
    不过,这些高家是不关注的,他们年更一过就开始为地里能有好收成忙碌着。
    张小红带着四个崽这会就在田埂上,不是她想干,可是不干的话,先说村里的唾沫就得淹死了。
    更一个则是除了种地张小红也只能种地。一是这会的口粮真的是生活的根本,二是这会属社会动乱期,整个国家都不太平,她也不敢出去闯荡,再说还有四个小崽子要养,如果离开真的比不上在家来的安全。
    即便曾有诗云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可对张小红来说如果你连命都没了,哪里会有什么自由,还是有命活着要紧。
    除此外张小红每次翻地翻得要罢工时她还会抬头看看身后在田里拾石头,拔杂草的孩子们,谈不上充满干劲,可她看着他们后仍旧会让自己继续挨着,毕竟孩子们看着,而且他们都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她扪心自问谁又不累呢
    没人不累,可要生活就得吃苦。
    实际上也是这会她感受到了这个时候的孩子真的真的太懂事了,小一二三不说,连小小都跟着哥哥后面拔草。
    他们或许没有现代孩子的伶俐聪慧,可不得不说他们也是好孩子。
    此情此景也让张小红想起了一段独白:我们不曾上过学,或许连从学堂走过听到书声都少有。我们话不多,吃的也少,可干活的时候我们毫不含糊。我们在战火纷飞中长大,可我们依旧爱生活,为能活,为能吃饱饭而每天奋斗不止......
    张小红不晓得APP让她过来干嘛,可她觉得她真的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能不止孩子。
    当然有一点她的承认这会她虽然每天累,可心里充实,同时,她更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不易。
    因为就这么辛辛苦苦大半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张小红却欲哭无泪,原因只是她觉得付出和收获太不对等了。
    可高家其他人看着粮食入仓却欣喜的哭了,那怕还是不能吃饱饭,可他们有米可下炊了,开心呀,似要普天同庆。
    就这么3年过去,今天秋收的季节也迎来了开国庆典。
    此时,高家村前不久刚装上的扩音喇叭里正放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等情绪高昂的歌曲,因为每天不断放这些歌曲,高家村每人都会跟着唱上两句,孩子那是能从头唱到尾。
    张小红还发现小小尤爱唱歌,所以她只要听到小小唱歌就会鼓励她说唱的好,不过小小唱的也确实可以了。
    也是在这一年,张小红把小一,小二和小三送去了学校,想着一只羊是赶,四只羊也是赶,她就把小小送去了学校,四兄妹就这么做起了同班生。
    而她继续种地的同时,也谋到了学校老师的一席之地。
    起因是她在识字班学的最好,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等高家村联合附近合办的中心联校成立对外招聘时,她光荣地应聘上了人民教师这一伟大岗位。
    中心联校在高家村到陈家村中间,离刘家村和南门村,北门村距离都差不多远,它坐落在前门村村口不远处,它还大部分得益于前门村一个余姓地主捐助买料和支付工人工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