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35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而这次不太一样,这次是他自己把握节奏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他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故事。陆鸣现在很紧张,因为他在这个故事了放置了自己的真心,当你把一些很私人化的真诚想法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总是会坐立难安的,你渴望被理解,又担心被误解。
    弹幕一开始还有人在玩梗,模仿胡杨杨的口头禅:“知不知道我这表多少钱?”,各种刷“知不知道我这XX多少钱”。
    刷着刷着,基调就变了,当胡杨杨的童年经历被一点点揭开面目的时候,观众不由为他感到心酸、不平。一个没有被父母用心对待过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父母当成摇钱树,还时不时被毒打一顿,他长到17岁的时候价值观扭曲是可以理解的,他需要用奢侈品来维持自己的一点优越感,才能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在,他根本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弹幕里还出现了承认自己也有进食障碍的网友,其他一些人在弹幕里安慰他们。
    进食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陆鸣会想要在这样一个演技类竞技综艺里拍这样一个短片,就是希望能借由节目组的热度,帮助更多人了解进食障碍、正视进食障碍,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早接受专业治疗,而不是一个人深更半夜爬起来,悄悄地去卫生间催吐。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15%,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一些年轻的生命可能因此陨落,而直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的亲人朋友才会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在那之前,他们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胃口不好”。
    陆鸣为了尽可能使微电影内容显得真实,还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厌食症患者康复视频记录。在搜寻资料以后,他才了解到厌食症不只是单纯的厌食、胃口不好而已,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是对于自己的身材要求过于严格,总是希望自己处于完美的状态,即使自己已经够瘦了,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再瘦一些。
    所以这个疾病最常见的发病人群是T台走秀的模特,尤其是高定秀,经常要求模特像个纸片人一样,不然就没办法穿上0码的时装走上T台。虽然近年来法国等国家在人权组织的督促下,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时装品牌雇佣过瘦的模特,但笼罩在模特行业上空的“对完美身材的不懈追求”的氛围并没有消散,反而还扩散开来。
    现在社交媒体是如此发达,年轻女孩每天在网上看到各种原本如此或是经过PS的完美身材,开始不由自主地被这种观念绑架,审视起自己的身材来,一些女孩为了追求短期见效的瘦身成果,采用极端的节食、断食方法,长此以往,一些不幸的人就得了厌食症。
    一位厌食症患者在叙述自己的感受时提到,当他看到一样食物时,他想到的不是味道如何,而是这样食材的卡路里是多少,他无法阻止自己心中的卡路里计算器开始运作。当他好不容易逼迫自己吃下一口高热量的牛排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按捺住那种恶心的感觉,没有把肉吐出来。但那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他一想到自己吃了一整块牛排,就感到惶恐不安,他无法克制自己,开始在床上做卷腹,他连着做了50个卷腹,才勉强感觉好一些,躺回床上。
    进食后一定要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也是厌食症患者的一种经典表现。
    电影里陆鸣就设计了这个镜头,强忍着恶心吃了一块蛋糕的胡杨杨在晚上9点的时候去学校操场上跑了5圈,静悄悄的,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同学们只当他又翘了晚自习。
    胡杨杨想过自救,只是他没有办法自救。在陈仪的劝说下,胡杨杨终于走进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微电影的情节设计很美好,在看完以后,网友“蓝色萝卜”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电影里胡杨杨终于考上北电,走上康庄大道了,我应该很开心,可我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生活太沉重了,我想起这个学期有一次住在学校宿舍里,半夜起床去走廊尽头的卫生间,听到有人在干呕,当时我以为是有人喝醉了,现在想想可能是我们宿舍楼里有小姑娘在催吐。如果有已经有进食障碍的朋友看到这条回复,能够鼓起勇气接受治疗,家人朋友都会理解你的,早治疗还是可以早康复的。希望大家都好!
    能够引起一些人对进食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重视,陆鸣觉得他就算成功了。
    他也看了一些从专业角度评价这部微电影的影评。
    陆鸣是一个诗人化的导演,但他的作品却没有浪漫主义色彩强烈的电影作品的通病:人物脸谱化、戏剧感强烈、缺少生活色彩等。陆鸣还是很踏实地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诗性体现在对一种绝对美感的追求和浪漫随性的镜头变化。
    如果说国内大导因诗人特质而备受质疑的原因是不接地气,那陆鸣可能是一个热衷于写格律诗的诗人,他很重视故事的结构、线索、伏笔,很喜欢设置故事视角的转变,表现生活的无序性和荒诞性,他和国内前几代导演不同,他在意的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他的表现手法和解读角度都是完全现代的,是一个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零零后对社会做出的解读。
    当然,这一切的评价是陆鸣后来当导演取得一些成绩后,影评人回过头来做出的评价。
    此时此刻,陆鸣看到的针对这部微电影的影评更多的还是关于故事内容的讨论,偶有对镜头使用的探讨。陆鸣的这次尝试并没有受到学术派导演的关注,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那么关心网络热点,而是在研究欧洲三大电影节今年的评委团偏好什么题材、风格的电影,自己要怎么拉投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