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380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康熙在养心殿已经叫人在他眼前烧掉了一批纸,上头都是他拟好的人选,但思来想去,康熙还是一个都没选。一是女孩子年纪也小,二来得寿自从承德回来之后断断续续的病着,这会急着给他选福晋倒像是冲喜似的。
    疼爱孙子的皇帝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宫外做好一切准备,甚至拉下脸给四贝勒送帖子的一等公阿灵阿回过神来才发现,这事没下文了!
    年后大家都盼着皇上按照惯例,请太后出面将秀女召入宫中的时候,宫中却毫无消息,仿佛之前流传的小道消息,皇上的种种举动都是假的。
    合着您溜我们玩呢?
    阿灵阿在家气的牙疼,可御前当值的时候还得兢兢业业,他工作干得好,女儿就还有希望指个好婚事,若是他工作干得不好,呵呵。
    整个康熙四十三年,皇帝都格外优容太子,连齐世武、耿额与凌普,纶布等人的交往都放在了明面上,看上去太子地位稳固,局面已然确定了。
    而胤禔接到的差事则比较有趣,康熙让他带人在武英殿整理前朝和本朝的武备书籍,校对审核刊印,而被派来干活的人中,还有几位传教士。还要联系国际,胤禔估摸着这是要给官学用的。
    这年直王府又多了个四阿哥,是直郡王和福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生在甲申年卯月午时,被阿玛胤禔恶搞,取了个小名叫“申午”。
    同直王府一向亲厚的纯亲王,在孩子满月听说小名的时候,大笑说“申午,不就是猴年马时,和猴年马月似的,哈哈哈!”
    结果“小猴子”就成了家庭内部对四阿哥的称呼,直到这孩子长大之后,长辈们偶尔想起还是会会心一笑。至于四阿哥抗议,说凭什么三哥小名就叫冬冬,他叫申午这么奇怪的时候,已经是尘埃落定之后了。
    过去康熙让胤禔整理兵书,胤禔本人虽然很努力,也很投入,但大部分工作是僚属来做的。也就是说,过去兵书校对整理,是在皇长子胤禔(名义上)挂帅。
    但现在不行当挂名的甩手掌柜,包括人员安排,具体负责方向,进度控制乃至于人员车马费,这些极琐碎的东西都需要直郡王一一过问。
    总算胤禔也算办多了差事,做这些事情他从来都是公正无私,也算有些威望,事情推进的也还顺利。既然是编书,一帮人每日凑在一起,时间不长也就混熟了。
    甚至传教士们从畅春园过来的时候,还给同在一起编书的学士们带些吃的东西,而他们的口味也愈发开阔。等到去畅春园编书的时候,外头还有卖小吃的摊子,胤禔头次见到的时候不由得感慨,真是会做生意。
    男人在一起混熟了,无外人的时候,难免言谈无忌。这天大家谈天说地,说起了前朝春宫之风极盛,纵然不许朝廷命官步入青楼,却又促进了“南风”的发展,让人哭笑不得。
    “洪先生,巴多明,在你们法兰西国,也有这种事吗?”被派来修书的年轻翰林问道。
    洪若翰和巴多明刚才笑的太开心了,难免引人侧目,本来大家都以为他们听的半懂不懂呢。洪若翰笑道:“诸位,我们法兰西也有差不多的事情,比如国王和情人们,比如国王和他的启蒙老师。”
    这下胤禔也好奇起来,没听说哪位法国国王和启蒙老师搞基,他一脸听八卦的表情,兴致勃勃的听洪若翰在千里之外疯狂爆料法兰西国王“路易”们的轶事。
    什么路易十三结婚太早,童子鸡进洞房以至于洞房没成功,新郎新娘以为成功了,却被宫廷医生发现失败,然后路易十三哭着从现场跑走,最后勉强和妻子奥地利的安妮生下路易十四以后,性向就有点跑偏。
    大约是这个事给了安妮王后很大的启示,等到路易十四要结婚的时候,这位王后预备了经验丰富的性教育教师给儿子。洪若翰他们嘴里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位女士。
    “彼国的风俗居然还……”一帮子翰林啧啧称奇,他们以为那等万里之外的蛮荒国家,居然还挺讲究的。
    不过很快有人从道德层面上提出了异议:“但是既然与国王……怎么能又结婚呢?不不,听洪先生的意思,居然找了个有妇之夫!”
    “人家懂啊,再说,你们家里的那个丫鬟,最后都留下了?”
    这话秒杀全场,家中世宦的翰林们都清嗓子不做声了,没错,那些丫鬟很多最后还是会嫁出去,可能主家的嫁妆会丰厚一些。
    胤禔打圆场道:“好了好了,洪先生给你们讲讲法兰西的掌故,都是翰林了,别在这琢磨细枝末节。不过,这些年洪先生你们的官话说的愈发好了,前些年我碰到过闽地来的举子,那口官话说的还不如你呢。”
    “郡王爷说的是福建举子罢?”旁边一直没说话,竭力维持正经样子的富尔敦道:“臣也听说他们说话,那口音仿佛鸟叫。”
    于是他们又开始讨论口音问题,并一直认为,朝廷努力推广官话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就连传教士们也频频点头,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赞同。
    “就算在法兰西,巴黎人也觉得自己的法语是最标准的,其他地方无人能及。”
    胤禔此时还不知道,只比他大七岁的巴多明神父打量着他的举止行动,听着他的话,并且和他讨论,最后还将他写进了自己的书信。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为数不少对我们的文化、宗教感兴趣的鞑靼贵族,包括皇帝的长子直郡王,他今年有三十二岁,是个读书人。在京师的贵族中,皇长子是很特别的一个,他从来不觉得有人对他的看法和意见提出反对是什么坏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