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16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而且,麻烦的是,陆沅离的这些特性,对自己来说,似乎意义就更复杂一些。他才第一天搬来,陆沅离连个客套都没有,就无比顺手、毫无心理负担的各种使唤他。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免费住在这里的?虽然之前是讲好,他给陆沅离做家政工作,来冲抵租金没错,但是实际执行起来,他好像还是觉得怪怪的,不太适应。
    职业不分贵贱,服务行业或者体力劳动,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但是,好像单给一个人服务,就有点羞耻感?理智上来说,焦旸当然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因为陆沅离高高在上的态度?还是只是因为,对象是陆沅离这个人呢?!
    第10章 教堂血案(八)
    说起来,自己这自怨自艾的态度,也不怎么样。很多留学生都在餐厅打工,洗盘子刷碗,还要住地下室,也没像自己这么多毛病。焦旸揉揉脸,去做饭了……不是,还得先去买菜。
    焦旸又到厨房转了一圈,除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鱼子酱、鹅肝什么的,就没有常规食材了。很遗憾,这些东西,他都不会做。
    焦旸跟陆沅离说一声,就去校内的便利店买东西了。当然,他是不好意思跟陆沅离要伙食费的……
    焦旸烤了面包、肉排跟香肠,还有玉米和蔬菜,又做了一个沙拉,煮了蔬菜浓汤。虽然他更想吃中国菜,不过一时之间,没找到合适的食材。
    陆沅离照样一堆批评,不过还是吃了,吃完也给了适时的肯定与鼓励……
    吃完饭,焦旸就去厨房清理餐具了。陆沅离翻了一会电视和手机,觉得无聊,就跑到四楼上去了。
    关于凶徒的威胁,他也并不是全无防备。
    他家老头在买这所房子的时候,就装载了最新式的家庭安全防御系统。只要开启,进入陌生人会随时报警。系统分为四个模式,蓝色最低,进入最高的红色警报状态,可以随时发出激光,杀伤入侵者。而且,每一层都有控制室,设计为全防弹状态。实在不行,就躲进去等待救援呗。所以,他其实并没有多么担心,安全问题。
    只是,防御模式一旦开启,就意味着,整个别墅的摄像头,也都同步打开,进入运转状态了。
    整个别墅的意思即是,全部房间,包括洗手间与浴室……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袭击者会选择从哪里突入别墅,是不是?
    陆沅离随便扫了几眼监控,却不自觉地在点到三楼的时候,加快了频率,然后,就定格在了厨房的画面里。
    只见焦旸带着粉蓝的胶皮手套,脖子上套着个,不知道哪里淘来的绿地白花的碎花围裙,配上他身上穿得样式简单的白体恤、米色长裤,看起来倒也并不怎么突兀,其实还挺和谐的。
    焦旸先拿一块厚海绵一样的东西,倒上那个什么……洗碟精,挨个碗碟擦去浮油,然后拿了个毛巾又擦了一遍,再开水管来回冲洗……
    不说有洗碗机吗,怎么还要这么麻烦?好像是水柱不小心迸溅到了眼睛里,焦旸低头蹭了蹭,又继续洗碗。
    陆沅离就看到,他额前的碎发也被水珠溅湿了,遮在眼前,看着真别扭,就想伸手替他撩上去。
    焦旸洗好碗,放进洗碗机里烘干。然后,趁这个等待的空档打扫了一下厨房,他弯腰扫地的时候,T恤就掀上去一截,露出腰间的一、两寸肌肤。
    嗯,看不出来,他还挺白得嘛……
    陆沅离忽然发现,自己津津有味的看焦旸做家务看了很久。
    虽然观察身边的人是职业习惯使然,陆沅离还是有点尴尬,点了点自己的鼻尖。陆沅离转念一想,有什么关系,我付了报酬的!这个房子的租金三千一天,蓝领小时工最高时薪40美金,他每天肯定做不了十个小时家务,何况整月的家政每月才不过几千薪水。再说看看又不会少块肉……
    为了不叫其他同学有不必要的猜测和联想,焦旸每天都比陆沅离早到学校一会。
    这天,他一进教室,就给挤得满满当当的人惊了一下,差点以为走错了门。不止走廊、过道,甚至连最后排一般没人的桌子上都塞满了学生,硬生生把一间普通小班课堂,给挤成了图书馆阶梯教室的感觉。
    “册那!”
    焦旸忍不住扶额,不用问,这些人都是冲着陆沅离来的。
    陆沅离倒是很坦然,他进来看见这种情形,照样神情自若的上他的课,“今天我们这堂课,来自于一个灵魂深处的拷问:人,为什么会犯罪?
    犯罪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天生、生理与精神缺陷引起、后天学习三种来源。现代社会,犯罪心理学主要理论包括几种常见学说,第一、天生犯罪论,即犯罪生物论:包含体型说,遗传说,犯罪家族说,脑功能失常,血型论等。
    当然,我认为其中有些说法,纯属歪理邪说,比如遗传论。《TheKallikakFamily》1914年发行,被纳粹利用,作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理论依据。对所谓劣种实行强制绝育,也曾被M国大法官Holmes以判例的方式认可,并一直延续了15年。
    其中重要的理论假设:如遗传特质与犯罪行为有关,则双胞胎在反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应该相像。同卵双生双胞胎,应显示出更高的犯罪行为相似率,达60%,异卵双生则达30%。但是通过无数范本验证,该假设早已被推翻,足见犯罪遗传说的荒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