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159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大家的心目中,有城镇户口,有工资,捧上铁饭碗的二龙是最成功的。
    许多人便感慨不已。
    后奶四处炫耀,还特别来家里吹了半晌。鲁盼儿理也没理,当初她就说过,两边各自过日子,再无瓜葛。二龙过得好,与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何况,她总觉得二龙那样的人,就算一时成功,总不会长久的。
    第103章 刘家兄妹
    鲁盼儿从上海回来, 将织毛衣的方法带到了红旗九队,但那时因为买不到毛线, 社员们只是看看热闹,并没有人来学。
    最近化工厂生产了大量的腈纶毛线,公社代销社也进了一批,再看到襄平县人找鲁盼儿织毛衣,红旗九队就开始流行织毛衣了。
    学织毛衣当然要找鲁老师了。
    乡里乡亲的,大家吃了饭便带着线和针到鲁老师家里,热热闹闹地坐了一屋子人,“既然城里时兴, 我们也跟着学学。”
    “很容易学的,”鲁盼儿热情指导大家, “我们先学最简单的上下针——小春婶儿,带线不要太用力, 免得织出来的毛衣硬绷绷的。”
    “可我手劲儿就是大,怎么办呀?”
    小春婶儿虽然是能干人儿,但她性子急,怎么也改不了, 是以鲁盼儿的毛活儿就是再多, 也没找她做过。此时就接过针线, “看, 应该这样, 把手放松了,轻轻巧巧地一带, 把线绕在针上——要一直放松,免得不均匀。”
    “我再试试吧……”
    “陈婶儿,你又漏了一针,要挑出来才行。”
    “哪里漏了?我怎么看不到?”
    “在这里,来,我替你挑吧。”
    “眼睛花了,看不清楚了呢。”陈婶儿把针线递给鲁盼儿,笑着抱怨,“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所有的针线活儿都要我一个人做。哪怕有一个女儿也好呀!”
    大家就一起哄笑,“赶紧给建军、建国娶媳妇儿吧,你就不用学织毛衣了。”
    “我也巴不得呢!”陈婶儿笑着,却再不提儿子结婚的话儿,压低了声音说:“你们还不知道吧?蔡颖搬到了吴家的新房子里了。”
    “你不会看错了吗?”大家都不信。
    “我原来也不信,可是一早我看见蔡颖从新房子里面出来的。”
    “毕竟是夫妻,闹了一阵子,吴家低头了,也就罢了,一起好好过日子才是。”
    大家都觉得蔡颖搬回去没什么,可是鲁盼儿却不大相信。送走大家,她便去了知青点儿。
    蔡颖正在收拾东西,见了她就低下头,“你一定听到消息了吧?是真的。”
    “可你怎么又答应回去?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没,没什么,”蔡颖垂下头,“听说过几天生产队就来新知青了,我总不能再占着他们的房子。”
    “若是因为没有住处,你就搬到我家,跟丰美住一起;再或者你就搬到鲁家的老屋,那边现在空着,日常用的东西也都在,随便住多久都可以。”鲁盼儿就说:“我们不怕吴队长!”
    “谢谢你,我想好了,还是回去吧,毕竟再没有别的路可走。”
    大家都说蔡颖已经回不了北京,又没法跟吴强离婚,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就是跟着自己织毛活儿挣点儿,日子也艰难,所以就屈服了。
    但鲁盼儿还是为她不值,“只要想办法,总会有路可走的。”
    蔡颖低声说:“你要是可怜我,就还让我帮你织毛衣吧。”
    “当然,我不会因为你回吴家就改变的。”但鲁盼儿心里还是不大舒服,便淡淡地点了点头。
    队里果然来了新知青,公社的拖拉机将他们送了过来,三男两女,都在十七八岁上下,也都来自北京。
    九队先前的几个知青,徐菲、顾铁山和章丽雯陆续走了,蔡颖嫁人,杨瑾结婚落户,算起来现在九队一个知青都没有,是应该来新人了。
    新知青到来没多久就是秋收。
    接着就到了分粮的时候。
    每到这时节,全村人都要到队部里等候,会计小春婶儿把一年的工分的帐本都摊开来,又请了杨瑾帮忙一起算帐,最后算出了一个工分值。
    总之,今年的收成虽然还是赶不上前年,但比去年要好——吴队长对田里不上心,可一村子的人都盯得紧,有这样的成果也算是满意了。
    社员们的脸上个个露出了笑容。
    只有吴队长一直沉着脸。
    大家都说他因为想占知青点儿的房子没有占到,所以才不高兴呢。
    他果然对新来的知青很苛刻,“每人交五十元钱才能发口粮。”
    几个知青都懵了,“我们来插队,还要交钱?”
    “当然要交钱!”吴队长对着几个知青大声嚷了起来,“秋收的时候你们什么活儿也不会干,还不如放农忙假的小学生!现在队里的粮食是社员们种的,总不能白分给你们吧!”
    好像说的不错,但其实知青下乡插队,就是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就连户口也从城市迁到农村,哪里有再回家要钱的道理?
    杨瑾便替知青们说话,“当年我们来插队,生产队分了一部分粮,又从公粮里先借了些,之后分了几年扣下,不如现在也这样吧。”
    社员们便都想起了当年的事,“可不是?这办法正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
    可有些社员不愿意分知青口粮,毕竟粮食的总数是一定的,分的人越多,每人得的越少。吴队长的亲家带头反对,“凭什么分他们粮?不交钱就不分!”也有几个人应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