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因为这种心态,那一骡车的春联几乎是一扫而空。
乔松禄帮忙算账卖货,慕绾绾给的围兜里全是铜板,等卖光了一数,那一骡车就卖了快三十两银子,除去本钱,净赚二十两。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超市里的人都来了干劲儿,将安西镇的红纸一扫而空,转头还是送去了明阳学馆。
一时间,安西镇上的春联卖脱销,明阳学馆的学生写断手,累是累,可银子也是多,俱是皆大欢喜。
到了腊月中,春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安西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买到了春联,连附近几个村落的人听说那超市有卖.春联,奔着不求人的心思,都专门坐着骡车去买。不到十天,周边的镇也赶上了货。这边卖得好,明阳学馆那边,需要的写手就多,凭着原先的七人已经供不应求,几乎半个明阳学馆的学生都在下学后跑到乔明渊他们号舍来写春联挣银子,年龄小的就负责计数、核对,俨然掀起了一股全民写春联的热潮。
原本乔明渊在明阳学馆还有些被人排斥,因为写春联,反而跟同窗拉近了不少距离。
奔着有银子就要赚的心思,卖光了安西镇和清水镇,慕绾绾还特意写了几车,专门用骡车拉着去附近的村子和乡镇售卖。
乔明景随行。
瞧着那红春联一抢而空,银子刷刷落入口袋,乔明景简直是对慕绾绾佩服得五体投地。
赚得多了,对银子的周转没那么多需求,以至于后来到了村子里,有人没银钱买,提出用鸡蛋什么的来换春联的,慕绾绾也答应了。
换来的东西拿回超市买,仍旧还是银子。
半个月的时间算下来,靠着卖.春联至少挣了二百两银子,就连负责写春联的学子们也发了一笔横财,写得最多的沈秋池,竟挣了差不多四十两银子!
这下,别说是来年的束脩,就是去县试的盘缠都有了!
沈秋池也是农村出身,家里含辛茹苦供养他,早已揭锅困难。他家已经连着两年没沾过荤腥,故而沈秋池在休沐那天,捏着热乎乎的银子特意去了一趟集市,给家里买了一背篓的肉和面,回到家里往他爹跟前一放,老人家激动得哇的就哭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种现代的理念,沈秋池是第一次感受深刻,至此,心里的感激和萌动就越发不可收拾。
董路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家里供着他读书,早已家徒四壁,董路爹还病了好些时日,只是没钱治不了这饿病,眼下董路拿回银子,不单单能治病,还能将家里的房子修一修,过个好年,一家人亦眉开眼笑。
“董路,你在学馆好好读书,别为了赚银子耽误读书。”董路娘有些忧心。
董路笑道:“娘,你就放心吧,写春联也是一种复习,考较的是写春联的人能不能用学过的东西,看似简单实则也难。我们夫子见了都没说什么。”
这是真话。
明阳学馆这么大的动静,怎么可能瞒得住几个夫子和馆主?
他们不说,一是体谅明阳学馆的学生都是
家里不宽裕的,让孩子们赚点钱,也是一种善举。二来,的确温故而知新,于孩子们也是一种锻炼。甚至对王夫子这种家徒四壁的夫子来说,他们都想趁机赚点,也补贴补贴家用,只是拉不下这个脸面来做这事儿罢了。
对此,慕绾绾也想到了,不过,她没夫子们跟着写,而是让乔明渊悄悄封了个红包,给三个夫子和馆主丁宝林送去,至于名义,则说是全部学生的孝供,先生们一年到头辛苦。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先例,至少明阳学馆对面的修文学馆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夫子们很承这个情面。当然,他们也都不傻,学馆里的学生们连束脩都交不起,怎么可能给红包,这钱八成是乔明渊单独给的。
几个夫子面面相觑:“这可怎么办?”
他们一致看向丁宝林。
丁宝林面色复杂,乔明渊这孩子无论是处事还是天资都无可挑剔,当真是一颗好苗子。他是不愿意要学生的钱的,可几个夫子嘛……
哪家的情况他都清楚,他便抹着胡须道:“既然是孩子们的孝心,你们就都收着吧。”
左右这钱不是学生们家里省吃俭用给的,是乔明渊挣的,拿着倒有些自豪感在其中——
看呐,这是我的学生的心意!
至于丁宝林,他自己没留下这笔钱,转头将红包给了斋夫,嘱咐他这几天给孩子们加点菜,便又一门心思的继续开始教书。
到了腊月中下,春联就没那么好卖了。
原因无他,写春联又不是什么特别有技术含量的事情,眼见着春联这么火,有人跟风实属正常。慕绾绾不再需要那么多春联,只留了一部分,放在超市里慢慢的卖,这买卖就不再推着走——当然,还有一部分的因素是,明阳学馆迎来了季考,学生们都很忙,没时间写了!
腊月二十,明阳学馆开始季考。
每一次的季考都不同寻常,学生们连着几天辛苦熬夜的看书,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每当到这个时候,学馆的斋夫体谅孩子们辛苦,季考前后的饭菜都要油水足一些,这次有了丁宝林的补贴,连着两天都有肉吃,孩子们吃了自然精神些。然而,季考是大事,入甲的就能进甲班,得馆主指点,开始学习做真正的文章,这让孩子们都很期待,所谓痛并快乐着,说的就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