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759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走出去好远,福宝才瓮声瓮气的问慕绾绾:“娘,大家都舍不得我们,我们不能多住一些时日吗?”
    “总有分别的时候。”慕绾绾摸了摸儿子的脑袋:“等你长大了,也会离开爹娘的身边,兴宝也会走,你们都有自己的前途。”
    “那爹娘不会舍不得我们?不会怪我们?”福宝又问。
    慕绾绾笑道:“会舍不得,却不会怪罪。你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我跟你爹的儿子,我们只盼着你们好,在外平平安安,若能闯出一片天地来,那就更好了。”
    兴宝在她怀里,若有所思的看看爹再看看娘。
    隔了好久他说:“娘,我不走,我陪着你。”
    慕绾绾于是亲了亲他的脸颊:“好。”
    马车离开易县,离开平遥府后又经过洛平府,之后进入岳东省。
    到了岳东省,经过仓林府的时候,乔明渊短暂的停留了一下午。仓林府的知府是陈秋平,陈秋平在天启七年考上进士,没能通过馆选留在翰林院,之后外放做官,便是到的仓林,他一开始做知府主事。知府三年一个任期,任期满后最多可以连任一期,在天启十二年时,仓林府换了知府,不过新知府后来受牵连,于天启十五年落马,因为政绩不错,陈秋平升任了仓林府的知府。
    故人相逢,两人聊了一下午。
    “你外放到箕陵城的时候我还担心你活不下来,没想到这些年你在箕陵做出如此丰功伟绩,明渊,你真是让我佩服!”陈秋平抬起茶杯敬他:“敬你!”
    “要是没有你们,我也没法活下来。”乔明渊笑了笑:“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路过仓林府,还是你救我的性命的。”
    “都是旧事了。”陈秋平笑道。
    当年乔明渊离开京城的场景恍若在眼前。
    那时候他们得罪了高元潼,除了高元潼之外,那些曾经的敌人伺机报复的不少。沿途一带都有匪徒,其中真真假假的刺客混杂,如今要追究是谁下的手已经追究不到。
    不过,当年谁救的人倒是一目了然。
    “我都记着的。”乔明渊抿唇:“我记性好,先生一直都知道,如今我回了京城,那些该清算的也到了清算的时候。”
    陈秋平吃惊的抬头看他。
    日光下,眼前的乔明渊已经人近中年,他想起眼前人还是少年时,那时候他隐忍坚毅,而如今锋芒毕露。不过,这些年的磨砺,乔明渊的确有了资本角逐这个官场。自古英雄出少年,陈秋平摸着自己的胡须,他老了,力量有限,不过他很乐意看到这朝廷焕然一新的气象。
    “回京之后,一切小心。”他说。
    乔明渊嗯了一声,仰头喝完了茶,轻轻放下杯子。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两人又聊了些别的话题。
    “你在箕陵这些年,见没见到林则惜和董路?老夫记得他们也是外放到西北去做的官。”陈秋平叹气:“我那几个弟子都离得远,天南地北的,要见一面都不容易。”
    第454章 回京
    乔明渊点头:“见到了的。林则惜在北麓县,董路在林东县,我做西北巡抚时,他们二人都常来走动。林则惜是天启九年做的北麓县县令,天启十五年做满,升任了箕陵府参州知事,他在参州政绩还可以,估计明年可以提做参州知府。董路有我老师照拂,他外放的时间要晚一些,天启十年才出去的,不过他原本在吏部做员外郎,本身起点就高,在林东县熬了三年,天启十三年提到了河西郑州府,十六年又升了一级,眼下应该在郑州府做学政。上一次来信说了几句,如无意外的话,到天启十九年他该做河西巡抚了。”
    “你们几个都是老夫看着长大的,有此成就,也算不凡。”陈秋平说:“他们如今都能帮得上你的忙了吧?”
    “能,但我还不想动用他们。”乔明渊摇摇头。
    陈秋平追问:“为何。”
    “人微而言轻,再等等吧。”乔明渊说:“朝中有我顶着,待我回去,我会努力再给他们铺路,迟早有一天,我们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沈秋池呢?沈秋池在京城,应该还不错吧。”陈秋平道:“我听说他现在已经是户部侍郎了。”
    几人之中,沈秋池是发展得最好的。
    他岳父谢允是阁老,一直在努力提携他,沈秋池也争气,在户部干了几件大事,都让天启帝很满意,如今已经逐步脱离了岳父的掌控,成了天启帝的心腹之一。
    两人细细一翻盘点,陈秋平忽然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这些寒门学子已经逐步渗透到天启帝的权力网里面。他们每个人所处的位置看起来都不甚重要,可再仔细一想,林则惜在西北,董路在河西,他在岳东,邱为和白澍在江东,田喜亮在广东,杨玠在川蜀,算上天启十三年考上的褚羽,褚羽如今在江西,他们一行九人,竟已经遍布在大盛重要省份的关键位置上。大概再过两三年,他们基本都能熬成一个省的巡抚或布政使。
    那时候,他们的力量就大了。
    想明白了这些,陈秋平再看乔明渊,猛地意识到,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或许正在来临。
    意识到这一点,送走乔明渊以后,陈秋平陷入了一种激动的情绪里。
    他想,他找到了仕途最大的意义。
    正如故人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