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435 结构过于复杂,无法转换(求订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三种基于传输层材料改良的方案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简单,直接拿现有的材料进行试验即可,而第三种方案稍微复杂一些,许秋只是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但是具体怎么做,他还不知道。
    在启用模拟实验室之前,首先必须要找到第三种方案对应的制备工艺,因为如果让模拟实验室自行摸索,这个时间成本可就高了。
    好在,像氧化锌这种常见的、用途广泛的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其制备工艺非常成熟,可以直接把前辈们造好的“轮子”直接拿过来用。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查找资料的问题。
    对于有机光伏这种偏向应用型的领域来说,查找资料的主要途径是翻阅其他人发表的论文文献,而非检索相关的专业书籍。
    因为偏应用的领域,加工工艺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可能一年前还是最佳的工艺,放到现在就已经过时了。
    书籍的编撰、印刷都需要时间,还无法进行实时修改,具有很大的滞后性,用起来自然不是很方便。
    而文献就不一样了,想要知道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只需要看一看近期的综述文章,就能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有感兴趣的工作还可以通过引用的参考文献找到具体的文章,甚至还可以直接找到论文的通讯作者,发邮件过去进行交流。
    当然,科研圈里的书籍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尤其在数学、物理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中,书籍还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韩嘉莹刚刚入门的时候,就抱着一本《半导体物理》在啃,初步了解包括“内建电场”、“pn结”等在内的半导体领域基本概念。
    这些底层的概念和逻辑是较为固定的,不会过时。
    哪怕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也可以说是“时代的局限性”,再给原来的理论打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补丁即可。
    具体查阅文献的方法,许秋总结了一共有三种,都是之前陈婉清学姐教给他的、
    虽然学姐在实验方面经常出问题,英语也是一大短板,但其他方面的科研技能并不差。
    第一种,魏兴思课题组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一个领域近期所有文献都一网打尽,挨个全部看一遍,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解决在实验上遇到的难题。
    不过,这种方法成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文献数据库,这也是组里魏兴思一直在干的工作。
    其实,在大多数课题组里,干这个活儿的都是学生自己,需要学生自行查阅文献,魏兴思组算是一个特例。
    本科时候许秋还上过一门《文献检索》的课程,就是学校担心有意保研的同学在步入研究生阶段后不会查阅文献资料,才设立的。
    从这一点来看,魏老师在把很多事情交给他学生做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本该是学生自己做的事情。
    第二种,当现有文献库没办法解决当下遇到的难题时,或者对某个方向、某位研究者比较感兴趣时,就需要主动出击,自行去找文献。
    一般是利用web of science(wos)、谷狗学术镜像等文献搜索引擎网站,直接去搜索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
    比如,想了解“有机太阳能电池”这个领域,就输入“有机太阳能电池”进行检索,想了解“许秋”这个作者发了哪些文章,就输入“许秋”进行检索。
    文献搜索引擎会根据文献的相关性,列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文献,一般都是上万条的搜索结果,哪怕搜一个“Qiu Xu”,也会有很多和许秋同名的其他人的文章被搜索出来。
    因此,这种检索文献的方式属于大海捞针式的,时灵时不灵的,不一定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主要还是因为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学术论文被发表出来,而科研圈子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总文章数量就算没有破亿,至少也有千万级别了,要从这么多的文章中搜索到想要的文献,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虽然各类文献搜索引擎都有高级搜索的功能,可以自行设置搜索条件,但现今学术搜索引擎的算法还不够智能。
    如果条件加少了,没什么用,如果条件加多了,最后什么都搜不出来。
    因此,这种模糊搜索的方法,许秋用的相对比较少。
    他用到wos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输入自己文章的标题,进行精确搜索,看一看自己文章的实时引用次数,有没有小皇冠或者小火苗。
    第三种,还可以利用分子结构来进行文献检索。
    当已知某材料的分子结构,且对涉及到这种材料的具体合成路线比较感兴趣时,就可以通过一种名为SciFinder的工具来进行检索。
    SciFinder是漂亮国化学学会(ACS)旗下的化学文摘服务社CAS所出版的《化学文摘》在线版数据库学术版,有软件版的,也有网页版本的。
    类似于学术期刊,这个工具也是要收费的,具体的费用许秋并不知道,不过和科研相关的,要价肯定不会低。
    好在魔都综合大学已经购买了权限,只要在校园网覆盖的地方就可以直接使用。
    一般,许秋在计划合成一种新材料的时候,如果不能从现有的文献库中汲取灵感,就会到这里碰碰运气。
    具体操作有点类似CHEMDRAW软件,登录SciFinder,网页会自带分子结构绘制工具,可以直接绘制出结构式进行检索,就能得到与所绘制分子结构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分子结构较为复杂的材料,比如许秋开发的ITIC,如果把英文全称写出来,估计要有100个英文字母。
    许秋之前还试着用CHEMDRAW软件提供的“将分子结构转换为标准命名”功能来得到ITIC的英文名称,结果软件直接提示:“结构过于复杂,无法转换”。
    当然,他这种ITIC材料是有英文简称的,也可以直接通过文献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对于一些没有简称的材料或者反应中间体来说,无法用文献搜索引擎检索,SciFinder便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SciFinder这个工具太受欢迎的缘故,网页经常来大姨妈,会提示:“当前请求人数过多,请稍后再试”。
    辛辛苦苦画了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分子结构,结果一个提示出来,刷新了一下网页,之前绘制的分子结构全部都白瞎了,还是挺让人崩溃的。
    现在的任务是要找“低温氧化锌薄膜制备工艺”的文献。
    许秋首先排除了第三种方法,氧化锌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没必要通过SciFinder进行检索,另外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他选择了第一种。
    对于当下的任务来说,第二种方法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直接搜索“氧化锌纳米薄膜的制备”,肯定是能找到一些专门研究氧化锌的文献的,但这些文献大概率不是有机光伏领域专用的。
    拿轮子来举例,许秋现在需要一种直径为1的小轮子,通过第二种方法检索到的文献虽然也是轮子,但可能是直径为2的大轮子,并不能直接满足许秋的需求,还需要把这些轮子拿过来自己再加工一遍,才能应用。
    而采用第一种方法去检索同行的文献,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因为都是类似的体系,他们要用肯定也是用直径为1的轮子,直接拿过来就可以。
    ……
    一个下午过去。
    许秋找到了华人研究者Yang Yang课题组的一篇文章,里面涉及到氧化锌薄膜的低温法制备工艺。
    Yang Yang是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顶尖大佬之一,他们课题组的文章参考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一种只需要80摄氏度退火的“低温”方法:首先完成前驱体溶液配制,用到的溶剂是甲醇,接着需要过夜搅拌进行反应,最后旋涂、80摄氏度热退火即可。
    有机光伏器件中用到的氧化锌传输层薄膜,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粒径相对均匀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堆叠而成的,表观上是二维的纳米薄膜,其实本质上是零维的纳米颗粒。
    而溶胶凝胶法是先用氧化锌前驱体溶液得到溶胶、再将其转换为凝胶,最后高温将凝胶转变为氧化锌的纳米颗粒,在最后一步转化过程需要高温。
    看到“过夜搅拌反应”这一步,结合“低温”退火这个条件,许秋推测Yang Yang他们采用的方法,并非是组里常用的溶胶凝胶法。
    可能是直接制备得到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溶液,这样旋涂的时候得到就直接是纳米颗粒,因而最后不需要高温退火去把凝胶转化为氧化锌纳米薄膜,只需要用相对的“低温”把溶剂挥发掉即可,甲醇的沸点只有64.7摄氏度,采用80摄氏度的热退火温度便足够了。
    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采用非叠层的普通标样体系,包括PCE10:PCBM、J2:ITIC等进行实验,探索三种优化传输层的手段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