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页
“宁信其有。”
她看了一眼墙上挂钟:“好吧,反正就剩几分钟了,现在睡着到十二点也得被吵醒,姑且迷信一回好了。”
隔壁人家的年轻人精力旺盛,隔着墙还能听见隐隐的欢声笑语,深夜里仍不乏节庆的欢喜气氛。他搂着她在怀里,从未感到如此满足惬意:“末儿……”
“今天你怎么老叫我末儿,儿啊儿的好肉麻,当着别人的面别这样。”她做了个呕吐的表情。
他笑着问:“那应该怎么叫?”
“就叫末末啊,大家都这么叫的。”
“你家里人也不叫你末儿吗?”
“家里人呀,因为我是这一辈最小的,我出生时大伯都有孙子了,所以小名叫‘小末头’,还蛮可爱的吧?我们这里的方言没有‘儿’那个音。你喜欢哪个?”
“小末头,末儿,末末。”他把三个名字都唤了一遍,“反正都是你,只要是你我都喜欢。”
“肉麻死了,以前怎么没见你这么油嘴滑舌?”她把脑袋埋在他怀里直蹭,忽然停下嘘声道:“你听。”
是隔壁的年轻人在齐声跺脚数拍子:“十,九,八,七……”
倒数到零时,窗外鞭炮焰火齐声大作,此起彼伏。难怪她刚才说睡着了也会被吵醒,按照他的习惯,现在应当是夜半三更了,这里的人家却还灯火通明,欢笑达旦。
五光十色的焰火细碎光芒透过窗户映在她脸上,鞭炮声震耳欲聋,她捂着耳朵说了句什么,他没有听清,侧脸凑上前去,冷不防她在耳边大叫:“我说:亲爱的阿福,新、年、快、乐!以后每一个新年我们都要一起过,直、到、一、百、岁!”
他忽然就觉得眼眶发热,心中苦乐酸甜交加,哽咽难言,只能低下头去以吻封缄,以为誓言。
这一吻甜蜜而悠远,直到窗外的响声渐渐低落下去,他才终于依依不舍地放开。她的目光脉脉如水:“好啦,十二点已经过了,你可以放心睡啦。”
他把她紧紧拥在怀中:“我怕一觉醒来,你就不在我身边了。”
“怎么会呢,你睡外边我睡里边,难道我还能从你身上飞过去?”她嘿嘿一笑,“不过我睡相是不好,睡着了把你踢下床也有可能。哎你过来一点,别一个翻身掉下去了。”
这是他意识模糊前记得的最后一句话,醒来时也第一个跃入脑海。他往后一靠,背后竟真是空的,险些掉下床榻。
这么一惊就彻底醒了,天色尚早,屋内晦暗不明,但也能看出这是在东宫的柔仪殿,身下睡的是那张狭窄的坐榻。
原来真的只是一场梦。
梦里那个奇妙世界的瑰丽景象,天空日行万里的大鸟、盒子里载歌载舞的小人都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她生动活泼的笑颜,每一句话都像真实发生过一般镌刻心间。
转过屏风去看到她还睡着,蜷缩在床榻一角,警惕戒备的姿势,一手搁在枕下的剑柄上。
一声叹息。
她睡得很浅,稍有些动静就醒了,觉察床尾有人迅速翻身坐起,发现是他:“殿下醒了。”对外头扬声道:“来人,伺候殿下起身。”
一早上他都有些神思恍惚,动作迟缓,磨蹭了好久都没走,杨末只好留他一起用早膳。两人还是隔案对坐,她低头专心自顾吃着,默然不语。
宇文徕忽然问:“你的祖籍,是不是在江南?”
杨末停下筷子:“算是吧。高祖皇帝是吴兴人,我曾祖与他同乡,一直追随高祖。不过定都洛阳后举家都迁过来了,从祖父那辈起就没回过江南故里。”
“那边的亲戚呢,也不来往了?”
她抬头瞥了他一眼:“我曾祖是绿林草莽,哪有来往的亲戚。”
他感慨起来,吟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杨末诧异而冷淡地看着他:“殿下这是怎么了,吃着早饭还吟起诗词来,你去过江南吗?”
白乐天的诗作浅显易懂,孩童都能背诵,在这里当然没人觉得稀奇了,更别想听到她的称赞。
梦里的细节一一浮现在脑海,那张语笑嫣然的灵动面庞与眼前这副冷淡疏离的面孔重叠。自从来了上京,就没见她露出过真心实意的笑容。
他索性把碗筷放下,问:“就快到年底了,正月初一过春节,是你们汉人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吧?”
杨末道:“春节是立春,正月初一是元旦,不是一回事。”
看来梦里的情形并不是很准。“对,反正就是正月过年。”
“过年那就长了,从腊月小年祭灶到正月上元过完,都算过年。”
梦里她念的那首民谣还记在脑中,他用筷子敲碗沿为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念到最后,竟有些难以成句,梦里抱着她熬夜守岁时的情景犹在脑中,臂弯里唇齿畔的触觉仿佛仍未离去。
杨末听着这琅琅上口的民谣,乡情顿起,语气也软下来:“这是哪里的风俗,你从哪儿听来的?和洛阳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想了想:“大约是燕蓟流传过来的。在我们鲜卑的民俗里,腊月正月是恶月,数九寒冬青黄不接,一年里最难熬的时候。上京也有不少汉人,但从不庆贺新年。末……颖坤,跟我去南京过年吧,那里都是汉人,有过年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