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页
进是死,退也是死,这些东戎将士已经无路可走,也毫无战意,只得缴械投降。
面对着涛涛黄河水,裴凛之停下了追赶的脚步,现在还不是渡河的时候,身后还有十几万东戎兵没有肃清,要将黄河以南的敌人全都肃清之后,才能放心去追击元崧。
所以他又调转马头,率领队伍回到洛阳,派出队伍逐一肃清那些还未投降的东戎兵。
得知皇帝已经舍弃河南逃往河北,还留在河南的东戎将士也没了战意,安军打下东戎人占领的城池并没有费太多工夫。
因为东戎兵不像安国将士那样有信念,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守护他们的家园和家人。东戎兵入伍是强迫性的,打仗则是为了效忠皇帝,如今皇帝都舍弃他们了,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呢。
等到河南的东戎军队完全肃清的时候,已经是隆冬了。
裴凛之早已写信向萧彧汇报了当下的状况,待到河南的东戎兵彻底肃清,黄河封冻,便率兵渡河,乘胜追击,将东戎人驱逐到长城以北。
萧彧非常支持这个决定,因为这是绝佳的机会,东戎大军已溃,元崧手头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万,若是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意味着会有更大的伤亡。
渡河打仗,唯一需要担忧的便是后勤补给,一旦战时拉长,河面解封,补给相对会困难一些,但只要做好万全准备,还是可以解决这一困难的。
北国冰封,寒风呼啸,英勇的安国将士们再次踏上征途,挥师渡河,驱逐鞑虏,完成未竟的统一大业。
第195章 策略
萧彧站在廊下, 仰头看着铺天盖地的雪,伸出手去,一大片雪花掉落在他的指尖, 他移近了些,那雪花慢慢在指尖化成了水。
这雪从昨夜下到现在,房顶上盖了一尺多厚,不知何时才能停。今年冬天冷得惊人, 入冬以后, 已经下了四场雪,一场比一场大。
萧彧重重叹了口气, 不知北方天气如何,希望不要像南方一样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的严寒对二十几万大军是一场残酷的考验。打仗已经够苦了,希望不要再被天气拖累。
向阳过来了:“陛下, 拿个手炉吧。仔细长冻疮。”
萧彧扭头,看向阳一眼, 视线往下, 落在了那只铮亮的铜手炉上,伸手接过, 将手心贴在手炉上, 麻木的手指渐渐恢复了知觉,他望着手里的暖炉出了神:“你说北方的将士们是不是都长了冻疮?”
向阳会意过来:“陛下担心裴将军他们?”
萧彧忧心忡忡:“今年冬天这么冷,黄河以北只会更冷,越往北去越冷,将士们能熬得住吗?”
他是知道晋州、冀州与燕州北部的冬天有多冷的, 如今是小冰河期, 冬天只会更冷。
二十多万将士, 没有房子御寒, 只能睡在简易帐篷里,条件实在太艰苦了,他担心他们能不能扛得住这样的极端严寒,只盼望战事顺利,赶紧结束,早日凯旋。
向阳明白他的担忧,安慰他:“陛下无须担忧,裴将军定然能够安排妥帖,很快就能凯旋了。”
萧彧露出一丝苦笑:“但愿如此!”不是他不相信凛之,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太有限了,凛之能做到的也非常有限。
元崧渡河之后,便直奔相州邺城。邺城是东戎的旧都,元炼登基后,就将都城迁往了东汉旧都洛阳,一是他喜欢强大的两汉,二是洛阳是抗衡西戎前线。
元崧从洛阳狼狈逃回邺城,深深认识到国都绝对不能离边境太近,太容易陷入被动。西戎的长安如此,东戎的洛阳亦是如此,要是不从邺城迁都,岂会有今日之狼狈!
裴凛之早就收到情报,率大军穿过黄河冰面,直奔邺城。在山阳县遇到第一支抵御的东戎军,人数约有万余,此处也算是东戎的前线,守军只有这么点,说明东戎的兵力十分有限。
他们没费多少工夫,便顺利攻克了山阳,等打到邺城的时候,元崧已经往北逃了。
裴凛之有点头大,他不担心打仗,反而担心这种情况,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相当费事,远不如一战便决一胜负来得痛快。
果不出所料,慕容敢就跟老狐狸一样,带着元崧到处躲躲藏藏,先后去了邯郸、襄国,大约又觉得平原地带太容易被追上,居然又折向西北,逃进了晋州。
他们一路逃,裴凛之就一路追。除了山阳那一仗,就没再有过大战,东戎主力早已消耗殆尽,余下的不足十万兵力,大部分都被元崧带走了,各郡县守备虚空。
安军一边走一边收复沿途郡县,这些城池几乎没什么驻兵,都十分顺利地收复了。
难的不是打仗,而是天气,越往北去,天气愈发寒冷。安国的将士都来自南方,虽然大多数已经有过攻打长安的经验,但攻打长安也没有这么艰苦,多数时候都是有房子住的。
现在追着元崧到处跑,二十几万人,不可能有房子住,都是睡帐篷,一群同袍挤在一起取暖。哪怕是有棉袄与棉被,身下还垫着皮毛,依旧挡不住刺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侵来,骨头都冻得发疼。
身体弱有旧伤的士兵免不了犯病,裴凛之见到这种情况,不能不忧心,只能将病得严重的将士留在城中养病。
萧彧接到军情,知道裴凛之一直在追着元崧打,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将士们艰辛异常。便给裴凛之写了信,让他们暂时放弃追踪,先逐个收复城池,安排将士们先在各个城池驻扎一下,若是战时拉得过长,还能一边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