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2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咚!’
    第一个五十两银锭落入洞内。
    池藏风开门见山地问:“我找人。姓黄,男,瞧着不超过二十七岁,文才武功,琴棋书画,奇门医卜,无所不精。你,可有线索?”
    答案,却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大智大通:见鬼了!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人,他不可能毫不知情,但事实是真不知道。
    这会只能硬着头皮,镇定自若地回答,“哎,人力终有穷。抱歉,我不知。”
    池藏风面不改色又扔出了第二个五十两,“十绝关,什么时候会再来?”
    答案,又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大智大通猛地一颤,手上的银锭差点甩出去。
    他听到了什么?这世上竟然还有人知道十绝关,传说中的地狱之门。这种赶着去见鬼的事,他一点都不清楚要怎么操作。
    再一次强作镇定,答道,“天道终有定,开或不开,不是我辈可知。这一题,无法给你确定答案。”
    洞外。
    陆小凤疯狂眨着眼睛,更是手舞足蹈地比划。「问!快问第三题,搞一个他不知道的,一万五千两就在眼前。」
    虽然陆小凤也算介绍人,但他砸在大智大通身上的银子起少说有几千两。
    逮着机会坑一把大智大通,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你坑我坑,互相赚钱,不也挺好。
    池藏风稍有犹豫,问一个让人答不出的问题不难,但她应该把节操都扔掉吗?留一点节操,会不会能让她多一些好运?
    “等一下。今日犯口舌是非,第三题不问也罢。”
    洞内,大智大通倍感不妙,先一步主动提出,“但我一贯公正,岂能让客人白跑一趟。这样吧,免费送一则消息。”
    “嗤——”
    陆小凤直接开嘲讽,“老智啊,你怕赔钱就直说。”
    池藏风挣扎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一线节操。
    “第一次来咨询就当交个朋友,我也不为难人,姑且一听免费消息。但,一百两已经付了,按照赔付比例,只听一次免费消息可不够。”
    洞内。
    大智大通:……
    他就不该做老实人,私吞了银子跑路不好吗?
    其实不是不想跑,而是有种隐隐约约的本能直觉——如果携款逃跑,很有可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结局会很悲惨。
    直觉,准确吗?
    那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另加十次。”
    大智大通咬牙给了一个大出血的补偿价,“你不必专程来此地,有事给龟孙去信,我会托他转达告之。”
    池藏风听着笑了,演得还挺逼真。却也没有一查究竟,龟孙大爷是否分饰两角,与她并无直接利害关系。“好,那就请说吧。最近有什么惊人的消息?”
    “且听好。”
    大智大通不是说书先生,不会添油加醋虚构故事,他给了一则正经消息。“倚天剑与屠龙刀出现了。”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1
    一百数十年前,战乱迭起,有关倚天剑与屠龙刀的传言随之在江湖市井之间流传。
    得刀,号令天下;得剑,无人敢争锋。
    这样的神兵利器岂能不引起争夺,不只是武林人士渴望拥有,朝中也有人惦记着。
    但转折来了,真正见过一刀一剑的人很少。
    只闻其名,不见其物。而随着本朝开国与蒙古二分天下,刀剑的去向也成了无解之谜。
    “一个月前,川藏边界传来消息,有一队土耗子挖出了刀剑。”
    大智大通所谓的土耗子就是盗墓贼,那些人的结局无外乎两个字「惨死」。“巧也不巧,那伙人遇上黑吃黑,两败俱伤后,挖到的宝贝四散出去。据可靠线报,其中就有刻着「屠龙」「倚天」的一刀一剑。”
    这,还真是一则大新闻。
    池藏风和陆小凤面面相觑。两人为侦办金九龄一案,与朝廷合作也算消息灵通,但尚未听到相关传闻。
    术业有专攻。大智大通似有长目飞耳,获得最新情报的速度真不是吹的。
    现在,选择题摆在面前。
    传闻中的神兵出世,势必会引发抢夺战。是避一避风头,还是去瞧一瞧热闹?
    陆小凤一个劲地摆手,“我,最喜欢平静的生活。既然金九龄的案子结束了,应该好好休息。江南好,满楼红袖招,我该去江南了。”
    刀剑在川藏边界被发现,理论上,相距很远的沿海更太平些。
    陆小凤也不是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和麻烦事相爱相杀,他真心想要过几天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本意上,池藏风不太喜欢凑热闹。
    倒不是多爱清净,而是对自己的运气极有自知之明。人在家中坐,黑锅天上来,此类的事不少见,那就更不能赶着上了。
    奈何闲不下来。
    行万里路,更易撞上各种登天机缘,说不好也会有黄药师的消息。
    正好,明教新教主阳顶天传出婚讯。广发请柬,邀请武林各方人士来光明顶喝一杯喜酒。
    明教位于关外昆仑山。很多年前,它的总坛却是在沿海一带,也曾参与到逐鹿天下之战。传言与当朝皇室不和,西迁到了极寒之地。
    百余年来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至两三年前,以阳顶天为首的新一届明教高层陆续上位,让明教声势渐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