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很快,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县衙门开了,一对衙役从里面出来,提着铜锣,大声喊着肃静。这个时候,准备下场的考生们便自发的排成了一队站好,而陪考的人也都自觉地退散到了一边,不敢再围上来。
而后,一个穿着青色绣着鸳鸯的袍子的人带着两个随从从县衙之中走了出来,杨云清隔着一段距离看到后,便知那应该就是知县了,。
知县姓秦,才调任过来,这也是他在这边主持的第一场考试,所以坚决不允许出错。
秦知县站在县衙门口,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此时下面一片寂静,大家也都能听得清楚。当然,说的话也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话,大概就是要遵守考试规矩,不得夹带小抄舞弊等等,很快也就说完了。
接下来就是按照名册点名,然后唱保,由担保的廪生认保后,才准许入场。
入场之后便是搜检,防止有小抄夹带进去。搜检的两个衙役很是严格,先是让杨云清把衣服和鞋子脱下来,仔细地搜检了一番,因为以前就出现过有人把四书五经近四万字抄在一个炊肩上,字仅毫米大小,后来还是考试的时候才被搜检出来,自此对衣服这一块就非常严格。
衣服搜完,又让杨云清把头发散下来,确保里面没有纸团,之后又把考篮里的笔墨纸砚翻看一通,肉饼也掰碎了,如此一番下来,才让杨云清继续走了进去。
不得不说,刚刚脱衣服的时候真的冷,若不是杨云清体质好,他估计在这第一关就要感上风寒。
进去之后,杨云清便看见了前方的考棚,里面摆放着一张张桌子。因为祁县还算富庶,所以考棚还算可以,至少可以遮风挡雨,而且还放了几个炭盆,虽然也不起什么作用,但也聊胜于无吧。
根据考号,杨云清进去后找到了自己的桌子,拿出考篮中的白布擦了擦后才坐下。之后,很快,考棚就坐满了人。
因为只是县试,所以一般都是由知县决定是四场还是五场。秦知县他和上一任知县的一样,都是决定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五场为连复,每场考一天。
此时,见人已经坐好了之后,秦知县才示意身边的人道:“发卷吧!”
第22章 县试开考 秦知县发话后,旁边的衙役才……
秦知县发话后,旁边的衙役才下去,将考卷发给下面的正在等待的童生们。
卷子一发下来,杨云清就按照夫子所说的那样,检查是否有缺漏污迹等,若有的话便可直接找衙役赶紧调换。还好,杨云清仔细看了一番,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这才放下心来。
卷子有十数张,均是界红线横直道格,有密封线,另附了数张空白素纸以备起草之用,每页纸有十二行,每行大概可以写二十字,按照规定,考生需要填写楷书,同时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违者成绩作废。
虽然是考卷,但是上面是没有考题的。这个时候则是衙役将考题贴在板子上,在考棚中巡回展示,绝对是确保每一个考生都可以看到。
杨云清他看完后,立马把考题记在空白素纸上,以防忘记或者记错题目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杨云清不希望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倒霉蛋。
各场考试的内容不外乎是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诗、赋、策、论、圣谕广训等,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其中能出的花样可不少。
而现在是第一场,也就是正场,需要作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杨云清仔细看了一下考题,兴许只是县试,题目倒出的不怎刁钻。第一个题目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乎,”杨云清看完立刻就知道它出自于《论语·述而》。
将题目又仔细看了两遍,确认没有陷阱,杨云清在构思了一会,很快就开始提笔写下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答题要求很是严格,除了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也就是八股文写,还不准有涂改。而平时杨云清就对书写方面很注意,所以直至答完这个题目,卷面上也没有一处涂抹修改的痕迹。
第一个题目杨云清思考的很快,下笔的时候也是文思如泉涌,没用多少时间,但是看向第二道题,“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这出自《论语·泰伯》,但是却不是原句,而是将《论语·泰伯》前后两章截搭而成,是一道典型的截搭题。
出现截搭题,主要是因为整段整章的题目,几乎有点新意的早就被出的差不多了,而有门路的考生自然能弄到以往的考题,若是不小心遇到相似的题目,甚至可以直接挪用上去,这种情况下考官也很难判别出文章是否是学生自己写的,所以后来便出现了许多这种看似缺头缺尾、东拉西扯的截搭题。
这个题目是将前面一章句子与后面一章搭起来,是“隔章截搭题”,但是这里的意思还是有关联的,因为两章里面,前后出现过尧和舜,两者是可以联系起来讲的。遇到这种截搭题,杨云清他其实并不感到难以下手,甚至还感到庆幸,至少这个不是割裂题,若是那种割裂题,难度便会蹭蹭上去一个度。
时间还是很充足,谨慎起见,杨云清首先先在空白素纸上写了一遍,然后又检查有没有犯讳,也就是遇圣贤诸人只用代字,不可直指其名,如尧舜称“帝”,孔子称“圣人”,以及还要回避当朝皇帝的名字。这些都检查完了,杨云清才誊抄到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