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10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颜欢:“可我怕。”
    “......”
    颜欢:“我怕被你连累。”
    周凉眼眸一深,“什么?”
    颜欢:“我刚刚摆脱宫阙,可以享受自由了,不想因为你,再次陷入绝望和唾骂中,懂吗?”
    周凉:“信你个鬼。”
    颜欢低头笑笑,“周凉,我累了,真的不想与你们再有瓜葛,放过我好吗?”
    *
    林宝绒进来时,周凉已经走了,颜欢靠在床柱上编如意结。
    林宝绒:“姐姐何苦呢。”
    她虽不知道颜欢和周凉的过往,但看得出,两人彼此有情。
    周凉不是纳妾,而是娶,娶一个被皇室休弃的女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
    若非爱,又如何解释呢。
    林宝绒:“周尚书为人正直豁达,姐姐嫁给他,不会再担惊受怕了。”
    颜欢歪头笑道:“就是不想让自己担惊受怕,才拒绝的啊。”
    她笑的没心没肺,一点儿也不像强撑。
    林宝绒默然。
    *
    廖继被囚,宣仁帝对外说,是为了挫挫他的傲气,但时日已久,仍不见皇帝有放人的意思,南陲的将士们开始躁动。
    廖继的母亲,常国公夫人冯氏,竟带兵来到京城南郊。
    宣仁帝勃然大怒,那老妇人莫不是要逼他放人不成?!
    冯氏并非寻常妇人,她是替太上皇挨过刀子的女将军,后来嫁给常国公,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不代表她就变得温婉贤惠了,南陲的高级将领,就没一个没挨过她鞭子的。
    她在南陲大军中,分量甚至盖过常国公和廖继。
    御书房内,首辅和晋王劝说,此事还要从长计议。
    宣仁帝忍着脾气,请她入了宫。
    冯氏年轻时,与太后情同姐妹,听闻太后不在宫中,哼笑道:“看来陛下也没那么顾念母子之情。”
    晋王作为说客,笑道:“您别说笑了,母后是去行宫避寒了。”
    冯氏精明着呢,朝野的大事,她一件也没落下过。
    “陛下何时召见我?”
    晋王:“陛下最近朝政太忙,一时半会抽不出时间,本王陪您到处转转,您不是好些年没回京了么。”
    冯氏:“我要见我儿子。”
    “这本王做不了主啊。”
    “谁能做主?”
    晋王:“廖总兵现被关在北镇抚司的牢里......您说谁能做主。”
    北镇抚司,诏狱。
    被囚多日的廖继被放了出来,离开前,朝看守的狱卒啐了一口,“让闻晏等着!”
    宣仁帝本以为囚禁他多日,多少能像晋王那样,磨平些棱角,没曾想变本加厉。
    他当着众朝臣的面,要宣仁帝给他赐婚,点名要林宝绒。
    林修意气得吹胡子,差点跟他在金銮殿大打出手。
    冯氏狠狠拍了一下儿子的头,看向宣仁帝,“老朽从未向陛下讨要过什么,今儿,老朽觍颜,向陛下讨要林氏宝绒!”
    听得出,冯氏对宣仁帝囚禁儿子的行为极为不满,这会儿更像在撒气。
    宣仁帝已然动怒,却要顾虑南陲那二十万大军。
    廖继看皇帝没有当即否决,转头笑看闻晏。
    闻晏垂着眸。
    廖继心里嘲笑,遇事不敢吭声的男人,又如何保得住未婚妻,想起林宝绒倾国倾城的容貌,廖继心痒难耐。
    散朝后,林修意气鼓鼓走向闻晏,也顾不上什么颜面,忿忿道:“刚才你哑巴了啊?”
    周凉走在闻晏身边,对林修意道:“逞口舌之快,有何用。”
    林修意怒目,指了指闻晏,“老夫不管你想什么法子,三日之内,让廖继歇了心思,否则,你也别想娶我女儿!”
    说完,挥袖离开,那叫一个气势汹汹。
    他去了御书房,坐在门槛上跟皇帝吐苦水,“老臣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已经跟人订了婚约,只因貌美,被虎豹豺狼盯上,老臣就要拱手把女儿送出去?陛下,请您评评理。”
    宣仁帝头大,“你起来。”
    林修意不起,抱着腿坐在那里,破罐子破摔,“陛下要是袖手旁观,老臣就带着女儿告老还乡。”
    “你以为你告老还乡,廖继就会放过林大姑娘?”
    “那怎么办?”林修意走到御案前,“陛下得给想个法子。”
    宣仁帝瞪他一眼,对御前太监道:“宣北镇抚使。”
    林修意:“老臣问过他了,他什么法子也没有!”
    宣仁帝:“那你还要这个准女婿吗?”
    “......”林修意哑然。
    *
    宣仁帝询问闻晏的意思,毕竟这事儿是因他而起,问他会为了息事宁人,把未婚妻拱手相让吗?还是另有计策,比如硬碰硬。
    出人意料,闻晏直接把问题还给了宣仁帝,问他会为了息事宁人,让朝臣拱手让爱吗?还是借此惩治狂放的臣子,比如卸了常国公一家的兵权。
    宣仁帝拿手点点闻晏,“爱卿倒是说说,如何在不劳民伤财的情况下,卸了他们的兵权?”
    闻晏:“兵权易主。”
    宣仁帝来了兴致,“谁能当此大任呢?况且,镇南大军会服从此人吗?”
    “臣保举一人。”闻晏目光平静,又泛着幽远的光晕,“此人乃三皇子。”
    宣仁帝眯下眸子,三皇子才情和谋略俱佳,又常年生活在军中,的确能担此大任,但镇南大军是不会听从一个皇子的调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