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婉儿笑笑,俯下身一堆里拿了一卷,向韦后道:“殿下请看,这一堆是殿下的一百二十个门人,那一堆是梁王的一百三十五个门人,再过去,是太平公主的九十个门人。殿下想让婉儿怎么批?批谁家的门人,又得罪哪一方呢?”
韦后趾高气扬,质问道:“你不会都予授官吗?”
婉儿又笑了,耐心地解释:“殿下容禀,这一年来几乎天天都有斜封敕书,一月就能批出去千人,朝廷的编员早就被占满了,这些名录都收在吏部,有据可查。前朝的官员勋贵,加起来不过万七千五,今冗官杂员太多,甚至三倍此数,到处都是朱紫交辉,市井里甚至说,站在朱雀大街上一鞭子抽下去,都能打中一大批刺史都督。朝廷里早就没了位置,如今连科甲出身的官员都无处安放,这些人,婉儿又怎能一一送得下去呢?”
韦后噤声,对方说得有理,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也不好大施淫威,于是放软了姿态,道:“左不过得先把这一批门人都放下去,不然岂不说我这个皇后失信于人?”
“那是自然。既不能让皇后失信于人,也不可使得罪了梁王和太平公主。”她这么说倒正中婉儿下怀,于是顺着她的话,婉儿十分恭顺,“既然正额没有缺数,为把官职授下去,不如设一批员外官。《晋书·职官志》中说:‘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早有在正额外设员外郎的先例。后隋文帝也设过此职以置天下人才备参,乃至前朝亦有此举。捐官者无非想要获得一个出身,得国家的恩荫永禄,如此既有古例,又能解决职官够不上所需的问题,伏请殿下详察。”
听上去倒是两全其美的法子,韦后要提携的人,有的是要来争权的,也有仅是为贪那三十万钱的。见婉儿没有据理力争而是替她指出一条明路,韦后反怒为喜,极其满意,当即拍板:“那就照昭容说的办吧。”
婉儿恭送这位不速之客出去,站在太极殿门口扫视了一眼外面几个眼神不太对劲的翊卫,斜封敕书刚刚被压下不久,韦后就能找来,当然是拜这些人的通风报信。她怎么不知道韦后依然对她怀有戒心?她在太极殿为国事劳碌,殿内殿外的人却做了韦后的耳目来监视她。
好一招向武皇学来的功夫!婉儿算是体会到了在房州和武皇时代的东宫,李显一家人被监视被防备的紧张感,你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有人给你偷偷地记录下来,乃至你在这里喝了一杯茶,喝的什么茶,用坏了几支笔,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被当作情报递到与你有敌意的人面前,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添油加醋地拿来向你发难。要在这样密切的监视下生活工作,的确需要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婉儿不知道韦后究竟要怎样才能放下对她的戒备,从还朝秉政以来,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就算明知是错,她也在努力逢迎,几至退无可退的地步。韦后虽昏,也该看得出来,那天在朝上说出“四不可”,她也不是要故意忤逆皇后的意思,而是再不出来拟定和衷的方案,突厥人就真的要兵临城下了。
韦后是站在君主高位上的人,而她是臣,就注定了只能合作,不能翻脸。
和亲的事过去,朝中倒没有什么需要亲裁的大事了,今天本也不该她当值,婉儿黄昏时分就离开了太极殿,很少这么早就回府,也正是为了回去赴早有的约。
大唐尚武之风不减,长安显贵多是骑马出行,朱雀大街上男女不避,任是有点财力的人都愿意去买一匹马来代步。但婉儿总是坐一辆车轿,从不骑马。小时候在掖庭宫没有机会学习骑马,虽然太平时时来闹,她也更愿意亲近那些散着幽幽书卷气的典籍,稍大些跟了天后,埋头于案牍之中,更没有时间去学习这项唐人都会的本领。况且在“一日万机,应接如响”的日子里,从太极殿到昭容府的路途也是一定要被利用起来的,偶尔颠簸的马车里,婉儿挟了一卷六部名录,在车里仔细研究起来。
驶出宫门,进入市井,车外的喧哗便越发扰人了。听不清外面在争执什么,闹中取静也是常事,婉儿本不准备理会,直到喧闹拦下了她的马车,车身一顿,婉儿握紧手里的名录,勉强坐稳。
“出什么事了?”少不得要掀帘子去看,只见前面街上横亘着两个马队,地上穿着布衣的十来个人,正被马鞭招呼着,血渍溅了一地,哭嚎声听来揪心。
“禀昭容,是安乐公主的家仆和梁王的家仆打起来了,谁也不让谁。碰巧有商队从这里经过,那些商人就被抓来撒气。”往前面去探情况的卫兵回来了,恭敬地向婉儿说明原委。
大户打架,连累无辜,婉儿把唇一抿,打起帘子就想下去,轿夫忙把帘子拉住,正准备迎她下来,婉儿却定住了身子,稍加思忖,又坐了回去,吩咐那卫兵道:“去那边说,上官昭容有要事要办,请他们把路让开。”
卫兵领命而去,大户的恶仆再凶狠,听见“上官昭容”的名号也不敢不从,更何况婉儿并没有插手他们打架的事,没有不让的道理。于是两方各退一步,先把婉儿的马车让了过去。
重回马车里,琢磨着六部人事的心里就没有那么安稳了,马蹄从无辜百姓的鲜血上践踏过去,心里的罪恶感立刻升腾上来。堂堂大唐内宰相,自诩继承武皇遗业为民生鞠躬尽瘁,却连眼见的欺凌都无力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