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页
这些皇子们还都好应付,但是其他兄弟家里面不好应付,特别是常宁家的几个阿哥。常宁已经去世了,留下了这几个孩子年纪都小。作为实际上的兄长,他对这几个侄子也比较照顾,这几个侄子又特别担心一旦真的交税了王府的开支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其实论担任衣食住行,王府不需要什么开支,但是要维持着王府的体面所费的金钱就比较多。
他可以不替那些皇子们考虑,但是要替这几个侄子考虑,所以就带病进宫,准备和康熙好好商量商量,看这一件事儿能不能再缓几年推广。
康熙不同意,他是铁了心的要将这一件是推行下去。
到底是这么多年的兄弟了,福全对于康熙最在乎的事情是了解的。
“按道理来说这是好事,奴才不应该反对,可是皇上想过没有,史笔如刀,这种改革总是招的骂名滚滚而来,这件事儿不如交给下一任皇帝来吧。”说完他咳嗽了几声。
他也没有对这件事多纠缠,反而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了,考虑到先帝有几个儿子,如今只剩下康熙和他,自己恐怕时日无多。老一辈儿的都到了凋零的时候,也就是说康熙或许在未来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内,有可能会把皇位交出去。
虽然这么说很不吉利,康熙也很不愿意听,但是这是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
这件事做不好了,极容易引起社会动荡,这一点儿是无法绕过去的。如果老皇帝到最后功亏一篑,新皇帝的政策十分重要,不管是继续支持还是反对,折腾的都是民间百姓。一旦动摇了民间,根本也有可能动摇国本。
等到这位老哥哥走了之后,康熙又听到了很多老臣们的说法。
他们夸大了这件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说是京城附近某个地方,因为这条法令已经死人了,又说四阿哥逼迫的太紧,如今有很多地方已经不满。
连平时跟随在康熙身边的这些御前侍卫们也在康熙的耳边吹风,致使康熙有了一些动摇。
田蜜在后宫,很多大事并不去插手,像这些谁陪着皇上说了什么的内容,田蜜也不太清楚。可最近谁去见了皇上,对于田蜜来说想弄到名单特别容易。
他把这个名单交给了四阿哥,四阿哥心中暗恨,急匆匆的去拜见康熙。
然而经过几天的考虑,康熙已经被身边所有人说服了,再加上所有的儿子除了四阿哥之外都不支持变革,康熙也就没有对这件事再进行支持,四阿哥推行的这一项改革惨遭流产。
就算心中有气,四阿哥也只是在户部衙门拍了拍自己的桌子,不能对这件事抱有任何的说法,更不能抱有怨恨之心。哪怕是心中不痛快也不能表现出来。
康熙也觉得这么做对四阿哥有些不公平,这一招无疑是釜底抽薪。于是对四阿哥表现出特别偏爱,很多好东西流水一般的送过去,这也是对外表明的态度,虽然朕不支持四阿哥这么做,但是朕还是很爱护四阿哥的。
甚至还担心田蜜多想,特意来和田蜜解释了一下:“不是朕觉得四阿哥没那个本事,而是挑错时候。”
田蜜本来不想管,但是听了之后忍不住反问:“历朝历代变法者哪有不流血的,虽然祖宗规矩重要,但是祖宗规矩也是违背了祖宗的祖宗才制定的。远的不说,难道商鞅变法的时候没有违背秦王的祖宗规矩吗?再比如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没有违背宋朝的祖宗规矩吗?这件事儿咱们既然发现了,就要早早的把事情给做了,如果做的太晚,恐怕有尾大不掉之势。”
田蜜说的话,康熙觉得是有一些道理,但是他对田蜜举的这两个例子并不感冒。不管是商君也好王安石也好,都是以前的人了,以前和现在不一样。
商鞅变法,那是因为秦国迫切的想要强盛。王安石变法,宋朝并没有过不下去的地步,反而是因为王安石变法中间两派斗争的太过激烈,以至于折腾的国运都没了。
如果没有新旧两派折腾,说不定宋朝和唐朝一样强大,不至于到最后被金人南下掠走了他们两位皇帝。
“表妹你要知道,朕之所以选择现在叫停,也是为了朝堂安静。这件事很难推广,现在远远不是时候,当时王安石翻起了那么大的浪话,不也是没成功吗。治大国犹如烹小鲜,不能急不能燥”。
他这个理由也彻底说服了自己,摆了摆手示意田蜜不要再讲了,“事情都已经到这样个地步了,不用再说了,后宫不可干政。这种事咱们两个私下里聊聊就行了,可不能传出去,传出去了别人说你不守规矩”。
田蜜张了张嘴又将自己的嘴闭上了。
眼前的这个人怎么看怎么不像千古一帝,千古一帝这个名号难不成是他自己吹嘘的?
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才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眼前这位恐怕真的称不上。
田蜜拍了拍手让人把晚饭送过来,两个人无声无息的把晚饭解决了,吃过饭之后田蜜把弘晖叫进来,抱着孙子教给他读书。
康熙自己背着手在屋子中转了几圈,别看田蜜这会儿平平静静的和孙子两个一问一答,但是康熙能感受得到她又生气了。
这十几年来表妹一旦生气之后,从来没有哭过闹过,就是摆明了我不高兴,问话也回答,说话的时候也陪聊,但就是摆明了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