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页
出了越川府有一段路也很平整。
但是渐渐往北走,路就越来越难走了。
从越川府往北,只有一小段路是水泥路,剩下的都是土路。
路上有马队行进,还有一些车队,走在路上,尘土飞扬,不多时,头发上,衣服上都是一层的黄土。
萧松走了一段路就被呛的直咳嗽。
跟着他的随从就道:“公子,咱们戴上口罩吧,要不然这些土呛的太难受了。”
萧松就拿了口罩戴上,他的随从护卫也全都戴了口罩。
就这,一行人还觉得有些难受。
萧松没有往北走过。
他自出生就在南夷这边,后来被萧元和安宁收养,也一直在南夷这边打转,几乎没怎么出过南夷诸府,如今出来了,举目所见,便是民不潦生。
南夷那边正是秋收时节,不管到了哪里,都能见到农人兴高彩烈的收割庄稼,每一个人都带着笑脸,眼里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县城,在府城,四处都是平整的马路,街上的行人衣着整洁光鲜,举止也很温和有礼,而且街市十分的繁华,一瞧就知道是个富裕的地方。
可出了越川府之后,萧松所见到的景象就不一样了。
这里田野有好些都荒芜了,随处可见衣不弊体的百姓,很多百姓都是骨肉如柴,有的甚至于瘦的跟骨架似的,几乎都看不到有什么肉。
还有一些孩子头大大的,胳膊腿特别细,但是肚子鼓鼓的,一看就是经常挨饿饿成了这样。
看着这一切,萧松心情复杂极了。
南夷府的孩子们日子过的多好啊,如今家家户户都吃得饱饭,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去学堂读书,可往北走呢,大齐这边的孩子日子竟是这样的。
萧松狠下心来不去看,每天都急着赶路。
终于,他赶到了扬州城。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还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扬州的繁华。
早先,萧松读书的时候也读到过这些诗句,他也很向往这个风景优美,商业繁华的城市,一直想象着扬州是什么什么样的。
可当他到了扬州,却很是失望。
扬州城,离南夷府差的远矣。
进了城,萧松没有直接去青竹书院,而是先找了个客栈住下,先洗漱一番,休息一晚再去。
他洗漱好了,晚上又逛了扬州城,看了扬州的夜景,第二日才让随从去给梅府投了拜帖。
却说这梅先生名伯清,是个性子孤傲,人品高洁的。
他和安宁的父亲柳御史是知交好友,也是同窗,两家算得上通家之好。
他先在翰林院当差,后来真是看不惯大齐的官场,索性便辞官不做,应了好友之邀去了扬州,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就一直在扬州教书,虽不说大富大贵,但日子过的也十分的悠闲自在。
梅府便在青竹书院不远处的一条清幽的巷子里,这条巷子住的多时青竹书院的先生。
梅家就在最里边。
梅伯清早年间有一子一女,儿子成家立业,也在青竹书院教书,女儿所嫁非人,生生的叫婆家人给气死了,也没留个一儿半女的,叫梅伯清痛心了好些年。
如今梅伯清和儿子一家住在一处,住的是一个二进的宅子,宅子不大,但梅家人口简单,倒也住得下。
梅伯清这日休沐,一大早起来便站在廊下逗弄养的八哥,梅太太起床之后见他又逗八哥,就白他一眼:“大早上的站在风口里也不怕冻着,赶紧进屋去。”
梅伯清笑了笑,转身拉着梅太太往屋里走:“行,听夫人的。”
梅太太才要叫丫头摆饭,便见忠伯从门房那边进来,见着梅伯清就道:“老爷,门口有个年轻后生投了拜帖,说是故人之子拜访。”
“故人之子?”
梅伯清皱眉想了许久也想不起这故人之子是哪一个来。
“投拜帖的姓什么?是从哪儿来的?”
忠伯低声道:“那后生说他们公子姓萧,是从南夷来的。”
梅伯清还是有点想不起来,但是梅太太却想起一人来,他拽了拽梅伯清的衣袖:“是柳丫头家的孩子。”
一句话,梅伯清终是想了起来。
安宁嫁的可不就是姓萧的,前几年萧家被迁怒,流放南夷,投拜帖的从南夷来的,又说姓萧,指不定就是安宁的儿子了。
知道是谁了,梅伯清赶紧道:“你去告诉那个后生,他们公子若是有时间就过来,就说我们家和他外祖家是通家之好,不用讲那么些礼数的。”
忠伯出去,不一会儿回来就道:“那后生说他们公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到。”
梅伯清也不说吃饭了,拉着梅太太进屋团团转了起来。
正好他儿子梅致远和儿媳妇耿氏过来请安,梅伯清就道:“你们俩一会儿别出去,今日有客登门,你们一会儿也见见。”
梅太太又吩咐:“把咱们家的小子也叫来,即是柳丫头的儿子,想来,与咱们家的孩子也差不了多少,他们小孩子在一处有话说。”
“对,对,把他们都叫来。”
萧松这边听到回话,便赶紧带着从南夷带来的礼物登门拜访。
他过去的时候,梅家的正门开着,一个看着有五十来岁的下人守在门口,看到萧松,便问:“可是萧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