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谢南清知道只有登上那唯一一个位子,才有资格说保护她。
而从他说出“会的”这两个字开始,那个温文怯懦的皇子就将彻底不见,培植党羽搜罗亲信,笼络重臣杀伐果断,他渐渐有了争夺帝王之位的资格。
……
这场戏拍完,《青年文摘》过来采访的记者到了。
余选安排人进休息室,程迟音匆匆忙忙换下戏服,进去的时候摄像机已经架好,专访记者坐在沙发上,起身朝她打了个招呼。
“迟音,先恭喜你进入国家队。”
程迟音道声谢,坐到记者对面。
专访的问题从这次竞赛谈起,因为是面向青少年的杂志,记者忽视掉程迟音的艺人身份,问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学习方面,两人一问一答,更像是在聊天,氛围还算轻松。
专访时间过半后,记者抛出一个问题:“现在国际社会上有一个普遍印象是‘中国人数学好’,对这个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程迟音想了想,回答:“在高等教育之前的阶段,这句话我想是没有错的。”
她最近连带着翻国外的数学物理教材,对国内外教育制度上的差异有一定认识。
记者笑笑:“那么之后呢?”
程迟音没有立即回答。
这个问题绕不开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回答起来相对比较敏感。
比如导数、极限思维这种需要抽象思维的数学,因为高考的存在,国内在教材中会过早接触到,但并非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不理解没关系,面对考试,知道用公式会做题就行。
但会用公式做题,和真正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思想还是有相当大不同的。
而国外基本要到高等教育阶段才会从极限推到微积分,追根溯源去探讨定理公式的根本,这会让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所以在高等教育前,中国学生数学普遍更好这是真的,在算数、做题方面基本难找敌手。而在高等教育这块,往往又是国外学者更能出成果。
学习已经存在的东西并不难,难的是开拓创新。在整个人类史,国内对数学所作的贡献与整个国家的规模是不相匹配的,这是事实,无需过于介怀,要做的是后来人接过担子改变现状。
程迟音思考一下,开口:“关于中国人数学好不好这个问题,我想是有历史渊源在的,不如从进制这个角度来引入。”
记者:“进制?”
程迟音笑:“有人说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十进制,实际上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在商朝咱们就有十进制了。选择十进制跟生理结构有关,因为人类有十个手指头。”
记者觉得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点点头笑着示意她继续说。
“那为什么玛雅人用二十进制?因为除了手指,人还有十个脚趾。捕猎物的时候数数量,玛雅人数完手指再数脚趾,对他们来讲很方便无需改变,这就是思维上的惰性。但是商朝人不,他们数到十手指用完了,到十一的时候就想办法进位,这迫使他们向更复杂的进位运算前进,所以我想为什么中国人数学好,原因就在这。”
“少惰性,积极进取。如果能保持前人的智慧和精神,那么你提出的‘中国人数学好’,我想就不单单是一种印象,而是事实了。”
记者对这个回答有些意外。
这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他本以为程迟音会选择避开,但她从一个历史的角度给出回答,绕过应试教育,回答得相当巧妙。
结束这个问题,话题再次回归到轻松,包括给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建议,竞赛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等等。
……
采访结束,记者祝她IMO和IPhO比赛加油后,心满意足离开了。
看看拍摄计划表,今天后面没她的戏了。
程迟音坐回沙发,开始翻看那堆新教材,看着看着,眉头深深皱起。
她之前还没有太大感觉,直到现在学习越发深入,开始接触这些更高深的知识,程迟音发现新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她的英语太差了。
一些经典科学著作原著都是英文,程迟音看这些译本的时候多多少少觉得有些问题。
翻译学术论文、科学著作,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仅是在英语水平上,在相关学科上也要有一定了解,能够准确翻译出原著的专业性。
但这显然是相当难的。
程迟音坐在沙发上翻看格里菲斯的电动力学和另外几本教材,只见教材上语句单独看起来似乎还算通顺,可连起来就支离破碎的,也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看得人云里雾里。
遣词造句生硬也就算了,关键在专业名词等部分,翻译得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有不少。
翻译工作要求“信达雅”,程迟音对学术教材和论文的要求只要能有一个“信”字就行,光这一点都很难实现。即便是非常出色的译者,在翻译原著时理解出来的意思和原作者的表达有偏差都是常有的事。
毕竟看小说还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这些著作翻译理解不同也是正常的。
程迟音不得不又买了英文原版回来对照着看。
但她英语不怎么样,这个过程就显得格外吃力。
原版中为了表述的严谨,涉及到一些概念部分,句子里一堆从句,逻辑结构都有些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