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33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票价值了!”
    当然,观众也不是清一色的夸奖声,就有一个肥头大耳的仁兄发表了如此“高见”:
    “我不懂这个电影拍出来有什么意义?花醉楼最后没做花旦,刘大年也卖了新车,导演拍这个是恶心人吗?真是浪费我时间。”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了无数观众的反驳和声讨:
    “你懂什么?这才叫艺术!”
    “这正是悲剧之美!你懂不懂电影啊!”
    “你懂什么叫好莱坞水准的电影吗?如果导演不这么拍,怎么能比得上好莱坞?”
    “你这个人到底爱不爱国?!”
    胖兄猝不及防竟然遇到如此大声势的声讨,吵又吵不过他们,只能气呼呼的跑走了。
    记者喜不自禁把这一幕原原本本的写进了新闻稿,作为民众审美趣味提升的证明。
    其实倒是这个记者天真了。
    民众倒不会突然提升了审美趣味。他们只是爱国心作祟,再加上迷信美国导演和好莱坞的招牌罢了。
    在这个电报时代,北平报纸的动静自然瞒不住全国各地的其他媒体。
    很快,全国各地省会城市的媒体都得知了这一消息,纷纷也刊登转载了相关报道。
    《泸市新闻》:“国产电影新希望,请当局务必要留住人才!”
    《豫事新解》:“华夏电影腾飞新机遇?谢听澜的时代来了!”
    《苏州小记》:“《贵妃醉车》讲了什么?讲了华夏精魂!”
    《晋州说新闻》:“谢长风才是北平最著名一景。”
    ……
    白松芳再次在家里召开了一场观影心得会。
    他扫了一眼那些之前大放厥词唱衰谢听澜的人,一边扬眉吐气,一边暗暗可惜傅瀚晟这次没来,看不到他精彩的脸色了。估计他现在也是无脸见人。
    这个洋鬼子不是看不上华夏电影,只推崇美国电影吗?现在美国导演都在报纸上说谢听澜的电影在好莱坞也当属杰作之列,他还有什么话说?
    他以前还拿票房压人,现在《贵妃醉车》的票房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五万元,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那几部美国大片的票房加起来也没有《贵妃醉车》一部多!
    而且他还得到了一些内部消息。全国已经有十几个城市开始和谢听澜方接洽,最迟年底,《贵妃醉车》将会在华夏的大江南北上映!最终票房起码也要翻上两番!
    《贵妃醉车》的票房将会破华夏影史记录!
    他挑起眉,看向那些面色不自然的人,明知故问道:“大家最近应该都看报纸了吧?”
    北大教授立刻捧场道:“看了,谢听澜这回可给我们大大长了回脸!”
    让白松芳惊奇的是,之前那些还唱衰谢听澜的人这次竟然若无其事的改了口风,也开始热烈夸奖谢听澜起来。这个说英雄少年,那个说华夏之光,还有那一两个厚颜无耻的直接说他们早有预料,如此脸皮,实在是让白松芳佩服。
    ……
    全国媒体的新晋宠儿谢听澜先生现在正在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
    约翰逊亲自登门拜访了乐景。
    他是来请求乐景给他一份电影的拷贝带的。
    “我想带着这部优秀的电影去好莱坞,让我的朋友们欣赏你的电影。”中年白人目光狂热的望着乐景,激动地说:“谢,你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露才华!”
    第124章 民国之大导演(37)
    约翰逊前来拜访的时机很巧,谢知源正好在二弟家说事,听到约翰逊先生前来拜访,他立刻就和二弟出来迎客了。
    这次《贵妃醉车》票房大卖也是多亏了这位美国导演的影评。若不是为了避嫌,谢知源早就登门致谢了。
    他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好好款待一下约翰逊先生,为此他还让二弟拿出了新得的大红袍来待客。
    饶是谢知涯一向豪爽,此时也为大哥的败家行为气的胸闷气短。
    如果是一般的大红袍也就罢了,他新得的二两大红袍可是正宗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母树大红袍每年产量就只有几两,称得上一两万金也不为过。当年有人给乾隆皇帝上供,才上供了八两母树大红袍!为了防止别人乱采,现在母树大红袍那里是有军队在看管的!
    谢知涯也是废了大力气才得到这二两茶叶,自己不舍得喝,准备存起来等澜儿结婚那天再喝的。谁知道现在却被自家大哥借花献佛便宜了这个洋人。一个洋人,让他喝这么好的茶就是牛嚼牡丹!他能品出来什么味儿?
    纵使心中痛到滴血,但是当着洋鬼子的面谢知涯笑的一脸云淡风轻,还习惯性用英语谦虚道:“一点粗茶,不成敬意。”
    只是他忘了约翰逊是美国人。
    听到他这么说,约翰逊好奇的吞了一口茶,整张脸立刻皱成了一团,诚实的说:“的确不怎么好喝。”
    谢知涯:……
    你妈的!
    洋鬼子就是洋鬼子!
    他狠狠瞪了谢知源这个狗东西一眼,把这笔账算在了他头上,暗暗盘算什么时候把他藏在家里的那箱宝贝的不得了的甲骨文给顺过来,让他也尝一下夺爱之恨。
    接收到二弟恶狠狠的眼神,谢知源心头一凛,打定主意等他回去就把自己的甲骨文存进花旗银行,让谢知涯找不到。
    美国人约翰逊放下茶杯,没有经过华夏人习惯的寒暄铺垫,直接开门见山说了自己的来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