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其实对于里贝里在加盟梅斯队以前的不如意,高军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当时身在国内的他找不到理由说服徐根保同意他来法国,再加上东方队本身也有很多小牛需要比赛的锻炼,因此高军就暂时将挖角里贝里的想法搁下了。
但是中青队到法国参加土伦杯却无疑是一次天赐良机,一方面他刚好在法国、理由好找,另一方面此时的里贝里已经被所在的布雷斯特足球俱乐部告知不会续约,而他却已经欠下房东两个月的房租未付,此外还有妻子需要养活。穷疯了的里贝里他甚至萌生了放弃足球、专心到建筑工地打工赚钱养家的想法,再没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容易劝服他来中国踢球了,高军若是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抓住,他一定会后悔终生的……
说起来也多亏当初阿森纳与高军的接触,否则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学习法语。利用基地有两个法国青训教练的便利,高军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法语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算不上是精通,但日常对话和足球术语却都已经没什么问题了。本来高军学习法语只是为了将来去阿森纳以后跟主教练温格处好关系,毕竟温格虽然是语言天才,但是用他的母语交流,感觉跟别的语言肯定不同,没想到却先是用来挖人了。
此外,高军一直以来的思虑周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动身之前就想到现在身上还背着不少债务的里贝里首先得把这些牵绊解决了才能前去中国,因此特地带足了钱过去(注1),帮里贝里还清了欠债,并借给他来华的盘缠(包括机票和来华之后的安家费等等),这位“刀疤侠”才得以带着结婚已经一年多的老婆前往中国……
相对于里贝里将来的成就,以东方队现在有限的财力,无论开出什么样的工资都不可能将其永远留下,事实上高军也没准备将其永远留在东方队,将其培养出来再转手卖掉才更符合东方俱乐部的定位,就算中国足球地位低影响了里贝里的身价,只要能够卖个200万欧,东方俱乐部和崇明足球基地的财政状况也会得到极大地改观,毕竟现在还只是中超元年,球队的花销比后来小得多(2005年中超球队当中全年支出最小的才区区1000万人民币,这在今天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
本着这样的考虑,高军很不厚道地将里贝里的年薪压低到了5万欧元(如果东方队冲超成功,则来年增加到10万欧元。),不过因为2004年中国的物价还比较低,按购买力来算的话比里贝里在法国时的收入至少要高了好几倍,因此他本人倒也还算满意。不过现在东方队里国内球员当中年薪最高的高军也才区区10万人民币,按照此时中国俱乐部一般情况下外援收入两到三倍于队内国内球员最高收入的惯例,东方队开出的薪水也不算低,毕竟这个时候的里贝里既没有名气,还未开窍的他实力也算不上太强……
注1:不过说实话,高军自己现在一年连工资带奖金也就十几万的收入,手头的现金自然没有多少,因此为防不够,还不得不向中青队的队友借了不少,也多亏队里不少人已经在中超打上比赛,手头有钱,而且这次来法国都打算顺便购物,所以出国前都换好了外汇……
第41章 科尔涅
里贝里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太独,他只知道一个人带球狂突然后寻找机会射门,而且他的踢球习惯还远不止这一个问题,只要对方充分了解之后,想要防住他是很容易的事。历史上里贝里是到了梅斯队之后才改掉了这些踢球习惯方面的缺点,此后实力顿时突飞猛进,仅仅半年时间就从零身价涨到了250万欧……
虽然现在里贝里没机会去梅斯队了,但高军相信自己也能够帮助他改掉这个痼疾,要知道他当年带俱乐部的时候,可是曾经将好几个外援都培养起来进了各自的国家队的,而且还大都是二十七八岁年纪、之前却从未进过国家队、一般都认为已经毫无潜力可挖的“平庸球员”,何况仅仅是因为在中国联赛中的表现而被选进国家队这一点就很令人惊讶了,毕竟中国足球在世界上缺乏影响力是世人皆知的事,就算实力相当,在中国踢球的也肯定更难进入国家队……
退一万步讲,即便里贝里不幸地踢不出来,以他那极低的年薪,东方队的损失也不算太大。至于世界上会不会从此少了一位足球巨星,高军只关心东方队和中国足球,对于外国足球的事,他才不管那么多呢。
正因为里贝里足够便宜,加之高军的眼光已经被多次验证,徐根保了解之后便立即同意将其签下,“虽然独了点,但速度确实太快了,技术也不错,而且还很年轻,有培养的潜力……”如果后世里贝里的球迷知道他来中国踢中甲居然还被怀疑能否胜任主力,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被气死……
除了弗朗克·里贝里,高军还从法国带回了另外一位当地小牛,虽然他后世的名气远不如里贝里,但是目前的实力却还要在他之上,而且在高军看来,他的潜力其实未必比里贝里逊色,这个年轻球员的名字叫做本杰明·科尔涅……
高军穿越之前因为自己出身草根而且曾经长期不得志的缘故,对于那些足坛的励志故事一直比较喜欢,其中一个名叫本杰明·科尔涅的法国球星的故事令他印象很深,因此这次来到法国后便想找到本人瞧瞧。但却因为科尔涅现在的球队属于法国的第八级联赛,找起来相当麻烦,好在他利用自己在土伦杯上获得两项最佳的机会,伪称自己有在那支球队踢球的网友,向法国足协的工作人员要到了那支球队本赛季的注册资料,这才好不容易找到了科尔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