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
这么快就窨好了?苏芳愿很是期待,郑重地接过茶叶,取出一些泡了一壶。
眼看着茶叶在沸水中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随后分成表面和壶底两层。
茶香和花香随着热气扩散至饭馆之中,和谐而香甜,闻着就令人心旷神怡。有着这样的茶香,喝起来自然是不会差的,味道香醇,馨香十足,可以说是很成功了。
“没想到光是尝试的就能这么成功,不过这一批的茶叶干了些,拿去专门窨茶的地方之后会注意空气潮湿度的。”朱大娘和黄大娘也各自品尝了一下,朱大娘如是说道。
苏芳愿并不懂茶,她感觉这样喝着就不错了,根本感觉不出来茶叶干湿度的问题,不过朱大娘应该是行家,要拿出去卖的东西,要求高些也不奇怪。
如今花茶有了,服务也有了。姑且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51章 物是人非
第二日, 阳光正好。
京城的一处其貌不扬的铺面悄无声息地挂上了‘苏记饭馆’的招牌,选在了黄道吉日,简简单单地就开业了。
饭馆不同于小吃铺, 赚的钱只要是午饭和晚饭, 这是刚需, 不需要放鞭炮额外拉客人了, 只需要把本就是想要吃饭的客人带进店里就行。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有些人来说很难, 由于有些人来说就很简单。
“这位大人,来店里赏个光?酸甜苦辣咸都有,准保合您口味。”
“这位夫人,正宗的川菜,还有美容养颜的花茶,可要来试试?”
“.…..”
显然,朱大娘和黄大娘属于后者, 招揽生意对她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一招一个准儿。被她们‘逮’着的人, 除了极个别看起来很着急的人, 几乎都进店了。
这个策略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中就有讲过这种责任分散效应。
在这种招揽生意的时候, 若是像某个地方的小姐姐挥着手绢一直说“来呀来呀~”这样是行不通的,客人只会觉得自己跟别人是一样的待遇,根本不会觉得是在叫他,而是在叫别人。
但是如果换成这种一对一的形式,就会给客人一种莫名的责任感, 让人感觉到被特殊对待的尊重感,进店率就是会显著提高。
很明显两位大娘早就熟知这个道理,所以才会采取这个策略。
开业第一天, 两位大娘的性格优势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客人一落座,就倒上一杯热腾腾香喷喷的花茶。有时客人等菜有些不耐烦的时候,两位大娘就能跟客人唠嗑,一下子察觉到客人的情绪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疏通。等客人要走的时候,两位大娘已经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客人了。
这些客人若是第二次进店,相信两位大娘就能叫出名字,这样就会给客人一种‘他是老熟客’的感觉,以后再来吃饭的概率又增加了。
苏芳愿站在一旁看着两位大娘穿梭在客人之间,有说有笑的,上菜时也手脚麻利,本分的事也做得极好。这样轻松快乐的店内氛围,谁不喜欢呢?
跟她预计的一样,能招到这两位大娘真的就是捡到宝了。
而且她之前的顾虑也能很好地解决,之前怕让社恐人感到不适,不过如今看来,大娘见到这种不需要热情服务的客人,能够很好的把握分寸感,既不会让客人不适,也不会让客人觉得被冷落了。
总的来说,看着第一日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到了晚上,吸取了上一次饭馆的教训,苏芳愿决定每日都要参与分钱算账的环节。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薪资待遇还是跟之前的差不多,三七分,假期就按照节日节气来。这次也是争论了许久,两位大娘才颤巍巍地接受的,都觉得这给得太多了。
从这个饭馆的收入来看,虽然人流不如之前的作坊区,但是阔绰的客人不少。许多付钱的时候根本不听价钱,直接放些碎银子就走了。
这样算下来,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是比旧饭馆翻了一倍不止。
大娘们挣得多了,心情更好更热情,招待得更周到,客人高兴给得更多,大娘的收入又变多……
这样的良性循环,苏芳愿表示可以再多来点。
钱袋子鼓鼓囊囊的,走起路来仿佛都能听到里面的碎银子碰撞的哐哐啷啷的声音,真是悦耳极了。
少女心情颇好,哼着小曲儿回到家中。
此刻玉玉已经在洗漱准备入睡了,看到她回来,颇为不悦地凑过来说道:“小娘子,今日我去给李叔豆腐店送蘸料的时候,听见人们在讨论说作坊区那一片,过几日会开很多模仿小娘子想法的饭馆。”
“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明明是小娘子想出来的法子!”
玉玉越说越气,眉头皱起,双手也环在胸前。
不过对此苏芳愿倒是没有很在意,收好钱袋之后才安抚道:“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作坊区人这么多,食堂模式又那么赚钱,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法子虽是我想出来的,不过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能按照我的法子来开店,被模仿也只能说在开店这方面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常见的商业竞争。”苏芳愿慢慢开导着玉玉。
其实在开食堂饭馆没多久,她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模式成功了,必然会出现模仿的。可是在模仿的出现之前,她只要稳住口碑,那她就是资格最老的店铺,再加上川菜的配合,到时候也是会有竞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