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丨诏旨夺权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众人没想到皇帝小小年纪会有如此过人的见解,侍中赵温更是眼前一亮,皇帝那‘一人治天下’的话句似乎来自于法家慎到的理论,如果不是对皇帝这一身份观察透彻,谁能说出这种精炼的话来?
底下的尚书们忍不住小声惊叹,纷纷讨论皇帝的言语,谁也没有注意到这里面藏着的关键,赵戬隐隐觉得皇帝是有的放矢,但他拘于学识,还没有转过弯来。
唯有侍中杨琦和黄门侍郎丁冲俱是皱起眉,两人心有所感,互相对视一眼,然后默契的移开眼光。事到如今,皇帝的企图难道还不明显吗?
但皇帝说的话里出现了一个漏洞,丁冲不愿见事态被皇帝牵着走,出声言道;“国家对为君之道的见解精深,是臣等所不能及。然古时帝王,垂拱而天下治,是故无为,也是帝王之职。”
赵戬这才反应了过来,知道皇帝这次是想要干预尚书台的决策,所以用君王和臣子的本分开头,想堵住他的嘴。赵戬哪里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利?于是立即反应过来,赞同丁冲的话,并举出上古帝王的例子强调无为而治。
本来事情要成了,却被丁冲横插了一杠子,皇帝很不满的瞥了丁冲一眼;“老聃曾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天子依据已有的礼法制度,顺势而为。”
丁冲还想再说,却被皇帝出言打断;“君臣各有本分,互不僭涉,以前董卓在时,假借董氏外戚之势,代为辅政,自无不妥。如今斯人已矣,我欲亲预朝政,有何不可?还望诸卿能恪守臣分,毋要阻拦!”
话说的已经很严厉了,谁要是敢阻拦就是不守臣分,想做权臣架空皇帝。一时间谁也不敢接话,但也不说同意,就那么尴尬的僵持着。皇帝看向站在两侧的士孙瑞、杨瓒,仿佛知道皇帝在看他们似得,两人一齐抬头,目光炯炯的与皇帝对视。
皇帝心里有底了,他故作生气,冲穆顺喝道;“拿笔墨和诏板,我要写旨。”
“陛下。”赵戬已悄悄派吴硕前去通知王允,不消多时就会赶到尚书台,在此之前赵戬试图用缓兵之计先稳住皇帝,于是他拱手说道:“陛下心有大志,欲再兴社稷,臣等食君之禄,岂敢贪权?只是陛下欲要亲政,按例当在冠礼之后,如今陛下年未及冠,怕是于礼不合。不若等王司徒来了,或常朝的时候使群臣共议不迟。”
这时皇帝心存怒意,话里毫不掩饰:“没有亲政的皇帝就不算皇帝了?那我距亲政还有两年,这两年谁来给我管理天下?你别给我举孝和、孝安皇帝的例子,我只问你,如今太后何在?大将军何在?遗命辅政大臣何在!”
太后,大将军,辅政大臣这三者都是幼君在位,暂代皇帝理政的人,具有公认的合法性。但现在皇帝的情况很特殊,名义上的嫡母、太后何氏、实际上的生母王美人以及外戚大将军何进都已经死了,而孝灵皇帝更没有留下辅政大臣,所以理论上谁也不能代君理政。
董卓依仗权势代为掌国,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如今董卓身死,王允势力又没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这正是皇帝要抓住的漏洞和机会。
皇帝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赵戬一个也不敢回答,他独自一人承受着皇帝的怒火,头都不敢抬起来。
其余人等也被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威势给吓到了,皇帝不给他们思考反应的时间,趁胜追击:“拿笔墨诏板!”
穆顺想也不想就知道皇帝是在命令自己,他刚才亲眼见证了皇帝是怎么在咄咄逼人的尚书们面前,凭借一问一答,须臾之间就使局势大变,甚至还稳占上风。
他心里又是激动又是敬佩,赶紧从地上爬起来,跑到最近的一张桌案上抓了一把空白竹简,与笔墨一起摆放到皇帝案上。
皇帝拿起彤管,正欲下笔,一时却犯了难。
他这几天学习汉朝礼制,知道皇帝下达的命令分四种,分为策书、诏书、戒书和制书;每种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比如制书是除了玉玺以外,还需加盖尚书令印,此时尚书令印早已被录尚书事的王允寻机从士孙瑞手中收走,一来一回不仅耽搁时间,还会出现意外的变故,所以不可取。
而策书又是用来下发诸侯王和三公的,功能上不适用;戒书则有告诫之意,无法完全体现皇帝要拿回批奏权,正式干预朝政的意图;所以思来想去,皇帝还是选择了用诏书的形式。
想好措辞之后,皇帝在长约一尺一的竹简诏板上写下他穿越以来的第一份诏书。穆顺随后从符玺郎祖弼手上接过皇帝行玺,加盖之后,这份诏书便成了具有合法性的正式诏令。
尚书台的尚书们见此,知道事情已经难以挽回,此时他们想的是该怎么面对皇帝以后可能会对他们进行的报复,这种事情往好了说是为君解忧,往坏了说就是擅权揽政。
是好是坏都得看皇帝的意思,更何况除了皇帝,得知此事的王允必然会对他们进行更为严厉的训斥,这是让所有尚书都头疼不已的事情。
穆顺受到允许,拿起皇帝刚写好的诏书大声读道;“告司徒、录尚书事允、太尉日磾、司空嘉,及诸卿各府。凡臣民奏疏,事无巨细,令无缓急。或亲拟诏旨,或交由台阁,概由钦阅,皆为朕决。往事已矣,朕不咎其过,而卿等务自省也。”
大致的意思是说以后所有的章奏都要先给皇帝过目,然后再移交尚书台依皇帝的意思拟旨,以前做的事情皇帝不会追究了,只是要各位大臣心里清楚,知道反省就可以了。
这诏书可谓是宽宏大量,尚书们都放下心来了,知道起码有这份诏书在,皇帝这边是不会怪罪他们了。
穆顺读完之后,皇帝立即指派侍中杨琦与穆顺一同出去,到三公九卿等官员衙署宣读这份诏书。必须在今天之内,要让满朝文武知道皇帝不会甘心循规蹈矩的熬到成年再掌权。
这道诏书一下,等于是正式宣告皇帝走在台前,今后无论是关西还是关东、亦或者别的什么势力,行事谋划,都不能忽视皇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