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田小苗呢,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回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借着寒假回来看看,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一路奔波,回到沪上。
孙梅英把带回来的山货分了分。
有柳大哥的,有进军的,还有老何家的。
“小苗,给你何伯伯家送过去?”
“娘……”
田小苗摇摇头,说啥都不肯去。
孙梅英只好自己跑一趟。
心说,又不是送礼,联络一下感情而已,脸皮咋这么薄呢?
田小苗不是脸皮薄,而是不想见曹玉英。
曹玉英对她太过热情,让她觉得不自在。再说,也不想跟何有慧照面,娇里娇气的,让人腻歪。
赶着去部队大院,田小苗二话不说,就跟着去了。
柳进军对家乡很关注,问了好些事儿。本来,他想跟大旺一起回乡,可孙玉华怀孕了,只好往后推延了。
说到怀孕,是个意外。
孙玉华有点不好意思,跟孙梅英咬咬耳朵说:“本来没打算要的,不小心有了,就留下了……”
“玉华,你还年轻,多生一个挺好的……”孙梅英哈哈笑着。
“梅英姐,我都三十二了,不小了……”
“玉华,可不管这么说,瞧瞧大姐都四十了,还觉得挺年轻的……”
孙梅英性格开朗,看着不过三十岁,保养得还不错。
她想起生三子的时候,正好三十一。
小苗说:“娘,不能再生了,不然,老得快……”
她跟大旺就没再要娃娃。
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宣传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刚好,三个多了”。可提倡归提倡,日子好了,还是想多生几个。
说到计划生育,早在1956年节育委员会就成立了,采取的是动员方式,在观念上加以引导。
田小苗心说,人口计划早就有,哪跟后世说得那样,不加节制的生娃娃?甚至把人口增长过快,作为抹黑这个年代的手段之一。
观念是逐步改变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鼓励女性就业。
城镇职工忙着上班,自然没那么多时间生孩子。可即便如此,家里五六个娃娃的大有人在。而农村更不得了,为了多几个壮劳力,都是可着肚子生,七八个娃娃的都有。
*
金陵城那边。
军校没放寒假,学员们都下到基层实习。柳冬生去了某海岛,封闭一个月。大年初一在岛上过的,包了饺子,很热闹。
柳进原外出开会,脱不开身。苏红霞在医院值班,顾不上回来。而梅子念高三,忙着复习功课。只有小梅嗷嗷着,要回沪上探望外公外婆。
孙梅英寄了一个包裹过去。这是家乡的土特产,一点心意。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开始了清理整顿。
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清理账目、仓库、财务、工分,鼓励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参加劳动。城市厉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贪污盗窃、反对官僚主义等等。(注3)
这是上面下来调研发现的问题,很有必要。
这么一来,粮店里要核账,孙梅英加班加点,忙得脚不沾地。田大旺也忙着开会、调研、写报告,一点空闲都没有。
相比起来,田小苗算是轻松的。
看书学习,做做家务,督促五一和三子写作业。
开学那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六。
田小苗迎来了十九岁生日。她穿着红方格外套,挎着书包,胸前别着一枚校徽,青春洋溢,神采飞扬。
走在校园里,迎面撞见了何有才。
“田小苗……”何有才打着招呼。
“何有才……”田小苗点点头。
他们是好朋友,除了在图书馆,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其实,何有才等了好久。
这是返校必经之路,一定能碰到小苗的。可见了小苗,却装着偶遇的样子,连句话都不敢多说,生怕人家误会了。
开学后,毕业班忙着实习。
江黎明去了外贸局,还专门跟小苗打了个招呼。田小苗也未多想,上德语课时常碰面,相互借笔记,比其他同学的关系近一点。
“大四”同学一走,有点冷清,跟少了点什么似的。
田小苗继续“三点一线”,埋头学习。
赶在周末,实习同学回来了。
田小苗要回家,往往碰不到面。江黎明想跟小苗说点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
第124章 .安置
*
上半年,精简工作继续展开。
按照预定目标,全国职工减少160万人,城镇人口减少800万人。下放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各地都有安置办,负责接待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注1)
沪上人口密集,每年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有的进了国营工厂,有的进了集体小厂,有的待业在家,还有的去了边疆。
田小苗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宣传了。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青年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治山治水,改变自然面貌。据统计,从1962年开始,全国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放插队。(注2)
田小苗瞅瞅五一和三子。
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两个弟弟得有个出路。
干体力活儿,农村人习惯了,可对城里人却是一种考验。虽然,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可在乡下一呆就是十多年,也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