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皇帝道:“无妨,此事诸臣都商讨过了,非将军之错,不必挂在心上。”
???
公仪禹立刻笑道:“是啊,此事是陶姜副将有错在先。将军劳苦功高,就不必记挂了。昨日回城不还得了百姓夹道欢迎吗?将军这次立的可是大功。”
果然是公仪禹散布的消息,夹道欢迎可不是什么好事。
皇帝闻言微微诧异,道:“将军如此深受百姓爱戴,实乃我大魏之福,看来朕还真得好好奖赏将军。将军想要什么?”
贺匀的眼角抽了抽,忙道:“臣不敢,臣什么都不要。”
皇帝道:“将军怎得如此客气?此次有功,该赏。”
“此次乌甲损失过大,臣自知失职,陛下不作处罚臣已是愧疚难当,千万别再折煞臣了。不过,臣倒确实有一事要奏。”
皇帝问道:“何事?”
“此次与日照一战,我军吃了不少的亏。臣思虑良久,觉得大魏的车马兵炮都有必要做一些改良,并且还需要制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武器。这是个大工程,须得先寻找技艺高超的技师,再投入原料大量制作。不知陛下怎么看?”
皇帝似乎有些为难:“将军所说倒的确有理,只是目前乌甲与赤甲都要招募新兵,还要继续制作火器,恐难以支撑。”
贺匀道:“招募新兵之事臣与大统领同时进行,倒是暂时不需要太多的物资。制作火器与精进军备也并不冲突啊。”
一武官出列道:“将军有所不知,东南军舰损毁十分严重,要重新制造耗资很大。”
贺匀道:“臣正想说呢,赤甲的军舰也需要改良,不如一齐进行吧,还可以节省些支出。渤海国与日照的赔款也是一笔巨大的钱财,陛下若是担心国库不够充盈,也可以从赔款里拨一些。”
殿内沉默了一瞬。贺匀看出了端倪,问道:“难道还有其他事?”
一文官答道:“将军回朝之前,各位大人曾商议过,想在晋阳城中建一座神坛。此工程也很浩大,因此国库恐怕真的无法供应。”
贺匀奇怪道:“神坛?以往祭天都是前往东岳,怎得突然要在城中建神坛了?”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日陛下前往东岳封禅,见泰山脚下聚集了许多民众。这两年大魏颇多天灾人祸,百姓心中难免有所担忧,掌谕大人便建议若是能在皇城设下神坛,方可稳定民心。”
贺匀盯着公仪禹:“掌谕所说我倒是可以理解,可我觉得不妥。”
公仪禹也转过来,直直对上了贺匀的目光,道:“为何?”
“设神坛安民心无可厚非,可凡事有个轻重缓急,如今军备之事才是重中之重。更何况设神坛实在是劳财费力,目前来看无甚必要。”
公仪禹道:“将军这话说得未免太过绝对,自古祭祀皇天后土是授天命,天命一至福泽便至,怎能说是没有必要?”
“不是完全没有必要,只是既然国库无法同时满足,那便当然是以军备为重,设坛一事往后推推不迟。”
皇帝道:“贺卿意在强军,掌谕意在稳民心,所说皆有理。不过贺将军方才说,须得先寻找技师钻研,而后才能投入制造,这是个长久的工程。当下一边寻好的技师一边设神坛也未尝不可。”
第89章劝解
贺匀当然不让,转过身对皇帝道:“陛下,制造图纸一出,便是成批量的工程,有各类军火以及军舰,耗资可想而知。若是此前便把国库用于设坛,届时资金从哪里来?
臣知道授天命可稳民心,可是要想民心安定,方法也不止这一条,强军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外人不敢踏入大魏半步,百姓生活安宁,心自定,又何须依靠神明呢?”
有人道:“将军是不是把军火精进一事想的太严重了?我朝军力向来强盛,周边各国望尘莫及,此次日照来势汹汹,说是携着多么先进的军火,不也是仅半年就被击退了?”
贺匀转头望了一眼他,见是一名文官,便道:
“大人果然是在庙堂上呆的久了,眼界都窄了吗?你道大魏军力强盛,我且问你,日照的军舰能从最南行到渤海,大魏的军舰能吗?日照的火器能飞到上空轰炸能从水下穿行,大魏有这样的火器吗?
你可知道,此次的胜利是大魏靠着多少人的血肉换来的?若是军火精进了,又有多少军士能免于牺牲,大人都想过吗?”
那文官一时语塞,退回去了。
“话虽如此,但如今城里城外百姓都担惊受怕,军火精进需要那么长的时间?难道就放任百姓们夙夜忧虑吗?”
贺匀声音提高了些:“大人倒是说说,想怎么做?”
那人继续道:“此前我等都已在朝堂之上商议好了,将军一回来便要改变诸位大人和陛下一同商议出的决定,是不是太无礼了?再者,陛下说先寻找好的技师,同时设神坛,将军却紧紧相逼不肯让步,是何道理啊?”
“我说了,国库不足以...”
“贺将军,”公仪禹插话道,“将军与诸臣都是为了大魏考虑,何必剑拔弩张呢?再者,将军方才亵渎神明可不对了。”
我...剑拔弩张??亵渎神明??
苏相终于上前一步,道:“陛下,臣同意将军之言,祭礼是必要之礼,但绝不是兴国之要,国泰民安也绝非天地垂怜便可得。若非要比较,应当是军力更为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