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再醮记_分节阅读_31
世家再醮记 作者:华飞白
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也正好是青光观的女冠们定期施药看诊的日子。民间名医稀少,诊金也不算便宜,因此百姓们并无寻医问药的习惯。若患了重病,遇到游医、铃医已经算是大幸了。一些看起来轻微的小病小痛,便只能自己硬生生地扛过去。女子对某些病症更是羞于启齿,数十年下来都只能强忍着,渐渐发展成重症亦不自知。由于女冠们的身份特别,所以到了这一天,不光青龙坊中求诊求药者众多,周边里坊的女眷闻讯之后,也纷纷坐着牛车赶过来。
王玫这才知道,观主竟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道医。不少师姐也曾受她的教导,多少通一些医药调养之术。每逢施药看诊之日,观中上下皆是忙碌无比。罹患重症者由观主看诊,而调养失当者则由一些辈分较高的师叔看诊,其他师姐也都帮着抓药、制药、抄写药方。因她完全不懂这些,只能临时背了些药材名称,领了给观主抄录药方的活计。丹娘则领了招待来客之事。
一天下来,她坐在观主的静室里,抄得手腕酸痛不堪。然而,见那些求诊之人满面愁色地进来,诊治开药之后又一脸喜色地出去,不论再累再难受,心中也替他们觉得欢喜。而且,她也越发佩服这位观主——虽是瞧起来性情清冷之人,但对贫弱受困者怀有同情之心,本质上再纯善不过。而她心里也悄悄地改变了对上清派道士的看法。修道,不仅仅是修清净无为,同时也是修功德。在这一点上,不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是相通的。而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两大宗教能带给大众的,绝不仅仅是坚定的信仰、善恶有报的朴素道德观念而已,更有无数官府难以顾及的细微惠民之举。
待最后一位求诊者满面感激地离开之后,观主淡淡地瞥了瞥正在收拾笔墨纸砚的王玫:“今日也辛苦你了,去罢。”
“弟子不敢当,不过是稍动一动手而已。观主今日才颇为耗费心神,还请用过夕食之后,便早些歇息。”王玫笑着回道。
观主微微颔首,注视着她,又突然道:“过来。”
王玫依言上前。就见观主伸出手指,轻轻地搭在她的手腕上,说了几味药与用量:“你小产失调,气血虚旺,尚未完全调养过来。先按此方调理半载,到时候我再给你换个方子继续养着。既然修道,便不可忽略养生之道。我会让清云给你拿些养生方,自去看罢。若有不懂之处,再来问我。”
“多谢观主教导。”王玫将药方暗暗记下来,向她行了个礼。
观主遂闭目不语,王玫便轻声告退出去了。
丹娘守在外头,见她出来了,低声道:“方才家中娘子过来了,见你在里头忙,站在这里看了半晌,便回去了。”
“阿娘?怎么不唤我出去?”自从她出家度为女冠后,这还是李氏第一次来探望她。王玫在这陌生的时代中,最为信任依赖的便是家中的亲人。出家之后,也时不时便会想念他们。不过,观中清净,每日做的功课又相似,她浑然不觉自己都已经离家三四天了。而听到李氏来过后,思念之情更甚。“何时走的?”若眼下追出去,可能追得上?
“娘子不让。且已经走了好一会儿了。”丹娘道,见她似是愧疚,又宽慰道,“娘子是带着两位小娘子来的,气色瞧着都很是不错。她道九娘虽过得格外清苦了些,但看起来很是精神,能帮着做些功德之事也是好的。见女冠们都尽心尽力做善事,娘子一高兴,便捐了十万钱买药材,留下话说过几日再来看九娘。”
王玫这才心里略松了松:“你可与璃娘说了,下回将几个铺子的账本给我送来?”
“提了。不过,九娘,在道观中算这些商贾之事,不太妥当罢?”
“我不是放不下铺子的事,而是觉得观主所行的是大善事。便想着每月从铺子的出息里拿出些钱,买了药材捐过来。”自从开始学着打理自己的嫁妆,王玫便被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给震惊了。且不说洛阳、长安两处的十来个店铺,光是别宅林立的长安近郊就有三个十顷地的小田庄,而雍州、华州、同州这几处,更有好几个百顷大田庄。李氏犹觉得不足,张罗着要在长安城内再给她买个别院,又要在老家晋阳购置庄子。被她劝了一番后,仍坚持在隔壁的几个里坊中买了三个三进的院落,打算全部填在女儿、孙女的嫁妆里。
从平民百姓变成富庶的世家贵女,从时时对存款数字哀叹,变成了对庞大财产的麻木,王玫好不容易才适应这种落差极大的生活。那些铺子田庄原本便经营得不错,大小管事也颇为尽心。刚开始她细细想了一番,决定在自己彻底适应之前,暂时不贸然干预他们的行事。
不过,如今发现这些不断增长的财产有了更有价值的使用方式,她对经营嫁妆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她须得仔细想一想,将这些店铺、庄子都好生规划一番。若能帮助家人,进而帮助更多人,或许便不枉她来到此世一遭罢。
“九娘到底心善,一定能得道君保佑。”丹娘笑了起来,“改日奴也将那些金银饰物寻出来捐了,也算是奴的一片心意。”
“你那些便留着罢。”王玫摇了摇首。她虽然给了几位贴身婢女不少饰物,有些以她们的身份也穿戴不出去,但毕竟数量不多,又能直接当钱财使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也好。
“就不许奴尽尽心么?”
“……也好。”
两人刚要一同去厨下领夕食,便见院落外走进一个熟悉的小身影。
“阿实?”
崔氏父子这几天也并未露面,没想到今日还能见到崔简,王玫自然很是高兴。
“王娘子。”崔简抿着嘴笑了,手里提了一串编得很是精巧的芦苇笼子,“今日是乞巧节。阿爷说,乞巧是女儿之节,你晚上打算如何过?乞巧果子吃过了么?”
王玫不由得失笑:“我如今是出家之人,不过乞巧节也无妨。何况,乞巧,乞的是女红针黹之巧。我的女红技艺天分,就算再如何乞巧,也改变不了。”在家中时,母亲与嫂嫂没少拿乞巧之事打趣她,还说要在七夕之前让她私下多在夜里练一练穿针,说不得便熟能生巧了。如今身在道观中,不必再动针线,穿针乞巧便只能罢了。
崔简似乎颇有几分失落,攥着手里那串芦苇笼子,低声道:“喜蛛呢?”
王玫看他这般模样,不由自主地便心软了。虽然蜘蛛、蜈蚣之类一向是她最不喜欢的动物。但为了让眼前这小家伙再露出笑容,她也只能豁出去了:“喜蛛倒是一个好兆头。你带了那么多芦苇笼子,不如我们一起多抓几只?”
“好!”小家伙脸上顿时雨过天晴,喜滋滋地牵着她在院中花草周围转悠起来。
丹娘看着他们,摇了摇首,往厨下领夕食去了。
许是观中向来没什么人打这些蜘蛛的主意,两人收获颇丰,不多时便找了好几只。崔简胆子很大,直接动手拈起来,塞进芦苇笼子里。王玫只能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拿叶子或树枝引着,待蜘蛛爬上去后,赶紧往芦苇笼子里丢。崔简见状,笑弯了眼睛:“王娘子找着了,让我来抓便是。”
如此,两人很快就把芦苇笼子装满了,挂在寮舍的门旁。因笼子编得细密,也不担心蜘蛛们都钻出来。王玫暗忖:明日只能让丹娘来打开笼子看蜘蛛网结得如何,顺便将这些蜘蛛都放生了。若要让她自己来看,倒不如不看得好。横竖她也不少那一点好兆头。
“阿实郎君,清净道长,用夕食罢。”丹娘将夕食摆在食案上,唤道。
王玫与崔简便去净了手,再用夕食。许是乞巧节的缘故,夕食里竟多了扭结成角状、方胜状的两样乞巧果子。王玫略尝了尝,外头过油炸得金黄酥脆,里头分别是蜂蜜干枣泥馅儿和蜂蜜红豆沙馅儿,吃起来味道很是不错。
甜口味是崔简爱吃的,王玫便用白麻纸给他把剩下的乞巧果子装起来,方便他带回去吃。
吃过夕食之后,天色已经渐渐晚了,王玫眉头微蹙:“阿实,坊门眼看便要关闭了,你阿爷怎么还不来接你?”
“我们最近搬到了青龙坊里,就在西边住着。”崔简回道,“阿爷最近看上了隔壁人家的花圃,天天蹲在旁边发呆。”
在脑海里想象了一番那个络腮胡子大汉蹲在花圃边的模样,王玫忍不住笑了起来:“那我们送你回去?”她实在不放心他一个人在街道上行走。何况,平民百姓聚居之地,武侯反而不会那么尽心。说不得哪个角落里便冒出来专门诱骗孩子的拐子之类的人物呢!
王玫向观主禀告一声后,便与丹娘一同送崔简回去,顺便还带了一食盒的吃食。鹅肉蒸饼、槐叶冷淘、乞巧果子之类,将食盒装得满满当当,拎起来都颇为费力。
三人沿着大街走了不多时,便到了里坊西面。如今已接近宵禁时分,行人们都匆匆往家中赶。一眼看去,蹲在路旁花圃边的大汉确实很是引人瞩目。那花圃之主忍了几天,终于忍不下去了,拿着笤帚赶起人来:“你这汉子蹲在这里,连买花的客人也不敢来看了!走远些!!”
那满脸胡子的大汉有些茫然地抬起首,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火冒三丈的老汉,从怀里摸出个钱袋丢给他:“多有打扰,是某的不是。”说着,便摇摇晃晃地走开了。老汉接了钱袋,有些手足无措:“算了!你也没什么坏心思!唉!若想看接着看便是!”
“已经看够了。”大汉回道,不经意间望见手牵手走过来的一大一小,又微微出了神。
“崔郎君。”王玫将崔简带到他面前,叹道,“你又将阿实忘到一旁了。”或许她实在没有立场说什么,但为了崔简的安全考虑,还是应该多提醒几回。
崔郎君低头看了看儿子,道:“我托邻居看顾他,没想到他又去青光观中找你。”
“这倒是无妨。阿实若有空闲,什么时候来找我都便宜。”王玫道,“只是,独自一人毕竟危险。阿实的安全,崔郎君还是尽心一些为好。”
“多谢提醒,我知道了。”
“时候已经不早了,我便先走了。”王玫点了点头,将食盒递给他后,便与丹娘往回走。若是过了宵禁的时辰还在路上走,坊中的武侯必定是不会放过的。
“王娘子,路上小心!”
父子两个看着那清丽的背影渐行渐远,崔郎君突然道:“阿实,若这位王娘子遇到为难之事,你想帮她么?”
“想!”崔简毫不犹豫地用力点了点头。
“如今的你,帮不上什么忙。”崔郎君摇摇首,笑道。
崔简鼓起了脸颊:“不是还有阿爷么?”他用纯然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家的阿爷,笑了起来:“阿爷一定能帮王娘子!”任何一个孩童,都崇拜自己的父亲,认为自己的父亲无所不能,他也不例外。
崔郎君怔了怔,笑了起来。
☆、第四十章 何人出手
在长安城高门贵族中,若提起崔家四郎,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别人。崔四郎只有一人,那便是博陵崔氏二房嫡支嫡幼子,排行第四的崔渊崔子竟。据说他生来早慧,旁人还在读《急救篇》《千字文》的时候,他便已经能诵《诗经》《论语》。然而,及年纪渐长之后,他却痴迷书画之道,无心诗文辞赋。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便毅然离家遨游天下,再回京城之时,便以气势磅礴的山水图而轰动四方,甚至连宫中的圣人见了也赞不绝口。圣人喜他的书画,又爱他年少俊美倜傥,本欲破格征辟,将他留在身边做起居郎,他却婉辞不受,自比“闲云野鹤”。因他是真定长公主之侄,圣人将他视为子侄辈,亦是不以为意,遂成为一段佳话。
关于这位崔家四郎的传闻还有许多。譬如他潇洒随性,有人捧着千金求一画,他却毫不理会,而他若看上某家人的园子,便会要求在里头住上一段时间,再以画为赁金相赠。譬如他本是擅长山水,每作一幅都令人拍案叫绝,但后来他却观顾恺之画作而入迷,为揣摩人物绘画精髓而暂时封笔。譬如他看似风流实则痴情,其妻卢氏逝世之时他尚在外游历,回来得知噩耗扶棺痛哭,为妻守孝整整三年。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已难以辨认。他人眼中的崔四郎,是位翩翩佳公子,既有一骑红尘行遍天下的潇洒,又有书画双绝的雅致情怀。他继承了魏晋名士那般的才华,视功名利禄于无物,醉卧山林、醒时放歌,自由自在。家庭留不住他,长安亦留不住他,没有任何一处能留得住他,反而让人羡慕不已。
上述种种,皆是崔四郎,又皆不是崔四郎。
或许,只有崔家人自己才清楚,自家这位四郎君究竟是何性情。说痴也痴,说不羁也不羁,说狂放也狂放,说随性也随性。但更重要的是,他一旦想要做什么事,谁都拦不住他。
清晨,天边刚刚亮起一丝微白,长安城中绝大多数人依旧处于睡梦之中。青龙坊西侧某个商人家的院落内,便响起了推门的轻微吱呀声。赁了这户人家东厢房的,正是一位虬髯大汉。原本主人家见他生得高大又一脸凶相,唯恐引了盗匪入室,不愿赁房屋与他,但又见他带着个年幼乖巧的孩童,便动了恻隐之心,许这父子两人住下了。几日来,这大汉皆是早出暮归,将儿子托给主人家看顾一二,自己蹲在不远处的花圃边发呆,即便顽童往他身上丢石头也一概不理,倒让主人家与附近邻居安心了不少。
便见这大汉从井里打了一盆水,洗漱干净后,刚开始还有些迷茫的一双眼睛顿时精光四射。他环顾四周,突然低声道:“都给我进来。”
说罢,他便回了屋子,只是那门却并未关上,敞开了一条缝隙。
几乎是下一刻,几个虎背熊腰的大汉便翻上院墙,跳进了院子里。他们互相看了看,默默地走进了东厢房,顺带合上了门。
崔渊坐在四足矮床边,打量着进来的几位大汉,笑了一声:“原来是你们。”他当然很清楚自己身边跟了多少个父亲派来的部曲,但却没料到里头还有不少熟人。“张大、张二、何老六、钱老八,你们真是每一回都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