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页
陛下是对的,不能因为一场小小的战役再让百姓们心中不安,因小失大,稳定好百姓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乎,在陛下的有意推动之下,没两日,赵平安的文名就传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也传进了文人才子的耳中,消息一传来,直接压了会元一头。
人一旦有了名声,就什么都瞒不住,连带的将他的身世背景以及从前做过的事也挖了出来,什么父母双亡,跟着姐姐嫁进姜家做了童养媳,十二岁中秀才,十三杀海盗,被逐出书院又重新考进去,还将国子监一位二把手拉下了马……
众人也是刚知道,原来他跟姜探花郎是这么个关系,姐姐给他家做童养媳,赵平安也算是“寄人篱下”,可这孩子偏偏跟姜家处的跟一家人似的,还恁有出息。
若只是这些也便罢了,他不光有出息,有胆色,更是有本事,不仅拜入了老帝师的门下,甚至早早就得了陛下御赐的一块长生碑,如今这块碑还立在长生碑林。
这些日子,有不少人听闻赵平安的名字都去瞻仰了这块碑,见上头刻着他想出“心肺复苏”的法子救人的壮举,另还有硝石制冰,制糖,改进兵粮,培育棉花等等。
众人“???”
这碑上什么情况?
不是说只有一个心肺复苏吗?什么时候又多出这么些事儿?
制冰、制糖,这是他们这些京都百姓切身体会过的,但发明人是谁……众人有些心虚,说实话,他们并不知晓。
若不是今日慕名前来看了这碑,他们怕是要被继续蒙在鼓里。
虽然这前面三项就足够震惊,可他们尚且还能够接受,可谁能来解释解释,后面的改进兵粮、培育棉花又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解释解释,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赵平安何时多了这么多功劳?
第两百七十八章 一人独领风骚
赵平安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若说从前只是小打小闹,那今日便是大包大揽。
别人的十五岁, 要么刚刚脱离少年时期,成婚生子, 要么还在读书,而他的十五岁, 不仅一堆荣誉加身,还早早就在陛下面前露了脸。
羡煞旁人。
他们不知道的是,赵平安何止是在陛下跟前露了脸,魏帝简直就是把他当亲儿子待, 不过这些个事儿如今还只是秘而不宣, 并没有几人知晓。
所以在外人眼中, 这么多功劳加在一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到底还是事情蔓延的太快, 一出接着一出,说简单点, 就是他这名声起来的太快, 实在非比寻常, 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不对劲, 但总觉得这里头透着股“阴谋”。
众人纷纷猜测:“莫不是在作假?”
“不能吧, 那可是陛下御赐的长生碑,谁敢乱动。”
“若不是作假,十五岁的孩子能想出这么多事?”
“这……”
登高易跌重,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你一句我一句的, 很快就一点点的蔓延开来。
百姓们作为受益人倒是还好,大不了说几句嘴,但有些在会试中被赵平安盖了风头的举子对他这行为很是不爽。
要知道,参加科举考试的不仅有寒门子弟,也有世家公子,尤其是会试成绩不错的,不少家族早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在这段时间将这些人的才名弘扬出去。
若是在往年,会试后,殿试前,这是各路才子各显神通的大好时机,南北两派百花齐放,即便是有些才子一枝独秀,也有一定的分寸,起码大家大差不差,你好我也好。
但今年倒好,半路杀出赵平安这匹黑马,直甩了众人一大截。
殿试近在眼前,他赵平安要造势,难道别人就不用?科举考试是何等要紧的大事?他要吃肉,总得给旁人留块骨头喝口汤吧?
这种一枝独秀,一人独领风骚的事情做的简直不要太绝。
不过这也不能怪赵平安,做这件事的时候魏帝的确没想那么多,他让钱智去安排也只为他徒弟考虑,这才忘记了分寸,他整日日理万机的,哪能想到这会让不少人恨这他这位幕后推手恨得牙痒痒。
偏偏他们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幕后推波助澜,所以只能把这股恨意转嫁到赵平安身上,甚至有些红眼病暗搓搓的想要去官府搬弄一下是非。
谁知道长生碑上那些个功劳到底是不是真的?他们叫人去官府举报核实一下应该不过分吧!
至于这个举动会在百姓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让百姓误会?他们可不管。
他们只知道,他们不好过,也不能让赵平安太得意,谁让他把事情做的这么绝?
起初姜鱼林还有些担心,怕物极必反,不过这火苗还没成燎原之势就被官府压了下来。
魏帝料到会有这么一遭,这才提前派人去京兆尹府知会了一声,所以还没等他们报官,官府就贴出了一份告示,大体内容就是对赵平安的那几项功劳进行表彰。
看着墙上贴的那份告示嗯暗搓搓要去搞事情的一伙人顿时偃旗息鼓。
好嘛!
这下子,官府都放话了,意思是什么还用问吗?一准儿都是真事儿,由不得他们不信。
而且,他们有理由怀疑,这份告示就是公布给他们看的,不然怎么会把时间卡的这么巧?
一群想搞事情没搞成的人气的吹胡子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