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本想说说练字之事,不过她问过柳庭璋,知道他家境并不算富裕,他本人还日日在铺子里当学徒,读书认字时间只有靠挤。
至于练字,如今主要是用木枝在沙盘上写,再不然就是用炭笔在地上写,总之都是将就。
心神忽然发散,顾采薇想到穷苦学子,再推而广之想到如今的世道。
顾采薇胎穿来的是个叫做大熙朝的时代,并非她所知道的任何一个历史上的朝代。
几年生活加读书经历,顾采薇发现,历史在唐末之前与她所知都是一样的。唐末时没有出现五代十国,反而被个横空出世的奇人一统平乱。
奇人没有留下子嗣,他死后乱了十几年,直到一个姓顾的武将上位,有点点像是陈桥兵变的故事。
顾家坐了龙椅,一路到现在。汉族江山一脉传承至此。顾采薇估摸着,如今大概相当于真实历史上的北宋中期,不过比起那时,江山版图大多了,国家兵强马壮,百姓日子也还算安定。
朝廷之中,武将六成,文成四成。原先武将一直因为拳头硬、有兵马而有更强的话语权,不过天下承平日久,武将没有仗可打,便少了立功出头机会。
马上打江山,不可能马上治江山。太平年岁,文臣们便慢慢起来了,到了如今,虽然人数不占优,但是内阁六部体系掌握了大多权柄。
文臣中,一些是武将后人,因是有功之臣而获得当官资格。更多是通过科举而脱颖而出的学子。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谁能不想成为士人呢?科举之道成了天下读书人向往的登龙天阶,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不过书籍大多掌握在世家名门手中,知识便相当于被垄断。
贫家学子寒窗苦读,最好的也就是考中个举人,更多是考中秀才便止步了。所以满朝朱紫贵,不见懂农者。
长久以往,必然不利于国计民生。顾采薇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明白向广大百姓打开一定的上升通道,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
顾采薇能够在现代时,跋山涉水去支教,也是出于类似的心理,想要帮助穷苦的人,以智识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因缘际会,更是萌生了做柳庭璋老师的念头。
此时倒是没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乃至「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让顾采薇不屑的言论,不过社会常规还是男尊女卑,女子被轻视。
顾采薇既然想要真正教出一个得意门生,深感捂紧马甲是第一要务。
她日常写字总要想办法不被柳庭璋看到才行,不然总有露马脚的时候。
主意一定,顾采薇便在纸上回复说:
【不用在意方才的字眼。你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我的字么?】
对面回复了:
【是,在家中、铺子里都可以。】
顾采薇仔细想想自己,好像只在这间书房里会看到柳庭璋的字。当然可能因为她大多时候都待在书房里?
顾采薇决定试试她所处的地点对于两人纸上交流有没有影响。她吩咐识墨带着纸笔、识砚端着有墨汁的砚台,随她到别处走动。
一出书房,烈日当空,强烈的阳光晒得顾采薇眯起了眼睛。
她回头看看屋里的沙漏,估摸着眼下正是现代的中午一点左右,正是太阳肆虐之时呢。
柳庭璋应当是在铺子里吃过午饭,客流稀少,所以得空练字,正好看到她写下的贺文草稿了吧。
顾采薇先转到书房隔壁的空置客房之中,让丫鬟们将纸笔在干净的桌上铺陈开,她站着写下:
【一,你能看到这行字么?】
对面久久没有回音。
顾采薇转而走到自己日常起居的正房,坐在八仙桌旁,提笔落字:
【二,可看得到?】
还是没有回音。
顾采薇再去一处,写下【三,你看见否?】
识墨和识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小郡主在搞什么名堂,又不敢问,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
顾采薇回到书房,坐回最适合写字的书案旁,继续写:“四,你看见没有?”
这次很快,柳庭璋写过来:“夫子,要学生看什么?四是什么意思?”
顾采薇追问:
【一、二、三你都没看到么?】
对面确认:
【是的,夫子。】
果然如此,不知柳庭璋那里为何会不受地点限制,在她这里,只有顾采薇在书房时,她写的字能被对面看到,她也能看到对面的字。
顾采薇对纸上连通之事本就不明白缘由,再有什么延伸的限定也都只能一股脑接受。
这样子正合她心意。顾采薇灵机一动,以后这间书房,就拿来当自己教授柳庭璋的教室好了。自己完全可以在别的地方学习,两不耽误。
她开始给徒弟柳庭璋立规矩:
【一、你我师徒之事保密。二、要保证每日早、午各两刻钟的学习时间。三、手边有什么书,写出书名来。四、字要练好,基础很重要。五、尊师重道。】
第9章
柳庭璋听着铺子里伙计招呼客人的声音,知道他宝贵的午歇时光到此结束了,需要到铺面上帮忙。
他匆匆写下:
【是,夫子,晚上再向您详谈,此时要上工。】
顾采薇看后,怅然若失,唉,半工半读的孩子,真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