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
章之微无话可说,她喝掉桌上的气泡水,看着玻璃窗外白日蓝天。
她还是跟随陆廷镇返港。
回程中,陆廷镇与她闲谈,提到胡先生的构想,对方想要建立一座桥梁,从港城屯门最西部开始,一直到内伶仃岛,另一段连珠海淇澳岛,名字就叫内伶仃洋大桥。
港城总督对此并不热衷,并不愿建桥,在陆廷镇看来,至少,目前十年、甚至二十年,都很难实施。
章之微终于有反应:“如果桥建好,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从港城开车到珠海?”
陆廷镇笑:“可以。”
“不过,”陆廷镇握住她手腕,她肢体生凉,幽幽寒冷,“等桥通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同来。”
章之微置若罔闻,毫无反应。
陆廷镇等了几分钟,没等到她的回答,侧身看,只看到她安静沉默一张脸,她不肯与他讲话,像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盒子中。
先前并不如此。
第一次时,章之微甚至不在意需不需保护措施,笑着亲陆廷镇的脸,眼巴巴望他,坚定地说怀了就生下,她喜欢孩子,也愿意和陆廷镇一同孕育。
现在呢?
章之微将手慢慢抽离,陆廷镇手中空余凉气。
她连肢体接触都不肯,转过脸,无声表达她的不悦。
回到家中,陈妈自然发觉二人气氛不对。家中房间多,陆廷镇将花玉琼暂且安排在另一个佣人房中,还有半年时间,足够让花玉琼学习菜式和如何照顾好章之微。陈妈起初对花玉琼抱有警惕,在得知她是陆廷镇雇佣的人、将来要陪章之微留学后,才松口气,细心教导她。
章之微和陆廷镇重新恢复到井水不犯河水的境地,对方不强迫她,也不让她见乌鸡,断绝她和乌鸡间所有的消息。章之微连对方是死是活、情况如何都不知,纵有好友佩珊上门探视,她也难以打起精神。
如何讲呢?
她养父对陆家有恩也有亏欠,她想走,陆廷镇又不肯。更不可能假装什么都不知,和从前一样与他相处……章之微能欺骗自己,陆廷镇爱她,却无法催眠,陆廷镇会放过阿曼和乌鸡。
回港城的第二日,章之微就病了,这次是真的一病不起。起初是咳嗽,后来是头痛,她食欲大减,吃什么吐什么,只愿意喝一些陈妈熬煮好的糖水,这东西不能补气血,陈妈看在眼中,心疼到偷偷掉泪。
陈妈不知澳门发生的一切,只当章之微和陆廷镇怄气,私下去问陆廷镇,想要他去哄一哄,劝一劝。做什么都不能糟践身体,要好自珍惜。
陆廷镇去了,也无用,章之微不肯与他讲话。
章之微不知要讲什么好,她如今病成这幅模样,自然不能再去上课。闲暇时就看书,或者和花玉琼聊天。佩珊每天放课后都会来看她,给她带作业,和一些书,或者其他新鲜的小玩具。
一月后,天气变得干燥,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拜访章之微。
陆廷镇不在家中,近期事务忙,他来这里的次数也减少。陈妈不认得这位瞧起来彬彬有礼的先生,听他自我介绍:“我姓夏,夏诚明,您可以问一问章小姐,我和她、还有陆先生一块吃过饭。”
陈妈如实转告给章之微,她病思倦怠,听到他的名字更头痛:“不见。”
花玉琼捧着书在读,闻言,她放下书,站起,跟陈妈一同出去。
章之微侧躺着,喝下床侧矮桌上炖补的花胶,刚放下碗,花玉琼拿着书进来,告诉章之微:“那位夏先生让我将这本书带给您,他说您应该很需要。”
章之微看不清,问:“什么书?”
花玉琼看了看封面:“三十六计。”
章之微气笑了:“他一定是来羞辱我……把书丢垃圾桶,远远扔出去。”
花玉琼性格温顺,她拿书要离开,又听章之微说:“等等,拿来,我先看看。”
这本书没什么稀奇,薄薄一册,是给中学生读的,还有插图,瞧着平平无奇。章之微皱眉,随意翻了几页,忽而停下。
书中夹了一枚形状精致的书签,宣纸,上面以毛笔墨汁绘着灵芝与紫薇花。
章之微拿起书签,垂眼看。
这枚书签所在的一页,四个字泛着油墨香气——
金蝉脱壳。
第17章 试探 不如叉烧
1983年的港岛并非平稳发展。
60年代的社会充满朝气, 只要肯吃苦,奉献力气,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总能谋得一份出路, 僧多, 粥也不算少。七十年代的人消费能力也强,选择多, 好似无论做什么都能卖得出去,遍地机会。
到了80年,才稍稍放慢脚步。
陆廷镇密切关注港岛前景动态,从年初到现在, 市民们无一不关注公报上的消息, 仿佛人人都要化身预言家,想要从那些铅字的行距间占卜出港岛未来。
港元汇率持续走低, 汇价大跌, 对陆廷镇来说倒不碍事, 如今的港岛早已不是之前各行各业都由英国人和非华人垄断的时刻,华商也在逐渐崛起, 这些对某些英资企业而言并非好事,对陆廷镇来说,却是一个机遇, 借此,本地华商筹谋, 或联手或竞争, 要去啃英国人控制的传统经济领域。
为这件事筹谋, 陆廷镇近些时日休息时间不多。
谈话至深夜,陆廷镇饮些酒,让司机在离家尚有一千米的位置停下, 他步行去买一份砵仔糕,周围有人在办丧事,放着幽幽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