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
竟是西北边的战事失利,军中伤亡惨重,而这份圣旨上的内容,则是任命御马监少监尚直为监军,即刻前往凤翔府。
宦官有专门的机构,共二十四个衙门,分别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其最高统领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这二十四个衙门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1]
而十二监中的御马监,不是养马的,而是负责统帅禁军,管理御用兵符,相当于内廷的兵部。
渠阁老这个外廷的兵部尚书,看御马监自然是处处不顺眼。
而此时,陛下竟要派御马监的人去西北做监军,也难怪渠阁老方才脸色那么臭了。
落笔写完,沈伯文退到一边,景德帝看过一遍,点了点头,便由身边大监收好,送到尚宝司去盖上皇帝金印。
景德帝面上一直看不出什么情绪来,不过此时开口,语气似乎已经听不出愠怒,甚至还有心情问上沈伯文几句。
“近来在翰林院待的如何?”
沈伯文闻言,恭敬回道:“回陛下,翰林院中文风颇盛,上官们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同僚们相处和睦,臣能参与其中,是臣之幸。”
景德帝闻言便笑了,随即又道:“既然如此,那便跟着多学,多看。”
这话中是有教导的意思在了,沈伯文心头一动,忙行礼拜谢:
“臣多谢陛下教导。”
景德帝还有许多政务要处理,同他说了几句话,便让他回去了。
待到沈伯文都走了一半路时,身后追上来个小内侍,手上端着东西,喘着气同他道:“沈编修,这是陛下念您养家不易,赏赐给您的银两。”
话音落下,沈伯文不由得怔住。
这倒是他并未预料到的。
陛下对自己的看重,他似有所感,却未曾想陛下竟体贴至此,还能想到这一层。
小内侍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沈伯文即刻回过神来,行礼领赏。
把赏赐送到了,小内侍也松了口气,羡慕地看了看沈伯文,心道陛下对这位沈编修可真是看重,也不知是因了什么。
二人道别之后,沈伯文才收起赏赐出了宫门。
正好也到了快下衙的时候,他心里头还存着方才的事儿,也专心不下来继续干活儿,干脆拿起本先前范学士给他的书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倒也渐渐看入神了。
要不是谢之缙下衙的时候过来叫了他一声,怕是就要忘了时间。
而当他刚回到家,就听周如玉将她们白天遇见渠婉之后的事说了。
沈伯文听的不由得皱起了眉,刚要说什么,门外传来唐晴的声音:“老爷,娘子,晚饭好了。”
话便拐了个弯儿,道:“先去用饭吧,用完再说。”
周如玉点点头,夫妻二人便出门了。
用过晚饭,沈老爷子被老太太叫上出门溜达去了,珏哥儿在领着阿珠在房里认字,唐阔帮着唐晴在厨房干活儿,院子里就沈伯文与周如玉夫妻二人,便继续饭前的话题说了起来。
沈伯文宽她的心,道:“这是天子脚下,就算她是公主,也须守王法。”
但他自己心里都不怎么信,若是福柔公主是个性子偏执的人,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
周如玉也不信,叹了口气,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这日久天长的,总会有松懈的时候,也不能让阿苏真的永远都不出门吧?”
沈伯文深以为然,心中已经想好了,既然一切的源头在于韩嘉和,那只能自己去找他谈一谈,希望能让他出面解决福柔公主这件事了。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沈苏的声音忽然从他们身后传了过来。
沈伯文被她突然出声吓了一跳,转过身一瞧,见她正抱着一碗杏子,慢吞吞地从石榴树后面挪了出来。
夫妻俩:……
沈伯文无言,顿了会儿,才不抱希望地问道:“什么办法?”
只见沈苏抱着碗坐到了周如玉身边,百无聊赖地捏着一颗杏子,开口道:“只要我跟除了那位韩公子以外的人定了亲,她不就放心了吗?”
周如玉顿时变了脸色,“这是你自己的婚姻大事,怎么能说的如此随意?”
沈伯文面上看不出生气不生气,他定定地看了她一会儿,语气平静地问:“你真是这么想的?”
“自然是。”
沈苏点点头,又笑了笑,黛眉弯弯,将手里的杏子放在桌面上,拍了拍手,道:“况且原本爹娘带着我来京都,不就是为了给我寻一门好亲事吗?”
见周如玉还是面露焦急,她又语气轻松地道:“再说了,大哥跟大嫂给我相看的人家,自然是极好的,你们又不会害我,反正早定晚定都是定,就算不碰上这件事,也是要挑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被人逼着和自家主动,却是两码事。
“说完了?”沈伯文听罢,将她放在桌上的那颗杏子捡了起来,抬眼问她。
场上的气氛好像变了,沈苏警惕地察觉到了不对,悄悄坐直了身子,但还是点了点头,“说完了。”
“你说完了,那就轮到我了。”
沈伯文平视着她,语气同方才没什么不同:“首先,你的亲事要寻,但不是现在。”
沈苏立马回望过去,但又被自家大哥的眼神冻得缩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