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页
袁牧城因他这番话心里起了疑。颜有迁提出审查,针对的多半是冯若平和刘昭弼,但论起朝臣之中的利益勾结,他与冯若平不相上下,若他不惜搭上自己也要利用此次审查给冯若平落罪的话,便说明他极有可能得知了沙蛇的存在,毕竟十恶不赦谋反为首,若能落实冯若平的谋反之罪,他那点互通利益的勾当根本算不了什么。
但奇怪的就是,据袁牧城所知,自颜有迁开始查案到今日,最多不超过一月,仅仅一月便能从九年前的卫柠战一案顺着挖到冯氏和沙蛇勾结的证据,未免有些太过顺利了。
正在他沉思之时,徐玢出面陈述道:“侑国公所言有理,只是朝中重臣少说也有百余人,监察院人力有限,这审查如何展开,怎么展开都是问题,可不比纸上谈兵来得容易。”
颜有迁的语气强硬,没有半点退让的意思:“那便先从位高权重者查起,恰好寅王坠马一案也尚未有定论,不妨趁着此次审查让寅王在阇城多留几天,待到结果出来再动身前往柠州也不迟。若能借着此次审查摸清各个大臣和亲王的底细,也好让那些为非作歹的不轨之徒锒铛入狱,让无辜之人得以沉冤昭雪。”
颜有迁特意拿寅王坠马案为借口,就是不让刘昭弼置身事外,而且他还要借此告诫冯若平等人,此次审查不仅要查朝中重臣,更要查刘昭弼。
出了颜凌永一事之后,崔承被搭了进去,冯若平与沙蛇之间的信任更加不堪一击,而后彭延又因军粮一事与袁牧城生了嫌隙,引得冯翰私养军队之事差点败露。
冯若平深知如今的局势对于他们来说极其不利,本欲让刘昭弼越早离开阇城越好,可如今颜有迁提出审查一事,就是发现了冯氏与外敌相通的端倪,刘昭弼也因此要被扣在阇城难以脱身。
冯若平愈发不安,说道:“侑国公若是想泄私愤尽管把暗话摆在明面上说,所谓审查,不会是为了给寅王扣什么帽子吧?”
此时越稳不住气的人便最有可能在日后的审查中站不住脚,徐玢恐冯若平一时气急引起更多怀疑,便假意站在颜有迁那头说了句好话:“益忠侯言重了,近来阇城和皇宫频繁生事,难保不会有人心怀不轨,借机扰乱朝纲,侑国公此项提议也是为了顾全大局。”
冯若平这才噤了声,颜有迁却刻意转头看了他一眼,神色肃然,意有所指:“身正不怕影子斜,若是能做到问心无愧,怕这区区的审查作甚?”
徐玢缓声道:“审查无可厚非,只是若有人想借机动些手脚泼人污水,岂不是要让忠臣蒙了不白之冤?所以此事虽可行,但还需进一步商议。”
“那审查便由监察院自选日子暗地开展,旁人不得插手,”颜有迁说,“到时审查结果也不必公开,由监察院直接呈递给陛下,再听陛下的定夺,如何?”
刘昭禹听他们说话听得头疼,连忙接道:“审查一事朕也觉得可行,不过就同徐太尉所言,审查一事关乎众臣身名,非同小可,到时朕会亲自寻监察院御史商讨此事,不过礼陈寺和国子监两案也不可怠慢,若无别的要事,众卿便先退了吧。”
众臣行礼退下,刘昭禹坐于堂上犹疑了片刻,终于在袁牧城退出迎晨殿前叫住了他:“骁安,你留下陪朕说说话吧。”
——
偌大的殿内眼下只留了三人,没了平日里大臣们议事时的严肃气氛,显得格外空旷寂寥。
“朕这些时日心乱得很,屡次三番想寻你,可又担忧……”刘昭禹欲言又止,随即叹笑了一声,道,“罢了,如今满肚子的话没地儿说,还是没忍住把你给留下了。”
一身官服衬得袁牧城身姿英挺,就算刘昭禹已经放下了威仪,他也没半点松懈,就这么立在阶下,应道:“陛下若想寻人谈心,臣自当洗耳恭听,陛下不必顾虑这么多。”
刘昭禹起身抬步踩下了台阶,行到最后两级时,掀起锦袍就在那台阶上坐下了。
常颐见状,急忙在他身侧趴下身子劝道:“陛下,这使不得。”
刘昭禹拧起了眉头:“如今这殿里瞧着朕的就只有你和骁安两个人,这也使不得吗?”
常颐依旧伏着身,道:“陛下乃一国之君,当以细行律身。”
刘昭禹不耐烦地闭起了眼睛,道:“朕每日都听你在旁讲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耳边都起茧子了,朕眼下就想与骁安讲些不干国事的闲话,不讲君臣之礼,你先退下。”
常颐无奈地应道:“奴才遵旨。”
待常颐退到了殿外,刘昭禹拍了拍身侧的空位,唤了声:“骁安,你过来坐。”
袁牧城没有推辞,便依着他坐了下来。
很久以前,他们二人独处时便是这般不讲规矩不讲礼数的,袁牧城嘴上喊着他五皇子,心里却压根没有那道象征着身份地位的鸿沟。
如今再像当年那般坐着,纵使褪去这身拘束着他们的衣裳,似乎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两个人了。
或许就如那句“逝者长已矣”一样,那些定格在从前的记忆就是随着岁月一同逝去了,可以被记起但不会再重生。
刘昭禹咂摸着这种滋味,感慨道:“上回我们这般放松地说话,想来都快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你因着靖平……”
刘昭禹顿了顿,将快说出口的“靖平王妃”又噎了回去,才继续道:“因着一些事,和朕说不想生在官宦之家,往后寻了机会,定要离开阇城逍遥快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