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页
但他还是摆手笑说:叔叔大爷们,你们就别拿我开玩笑了。现在钱领到手了,心情是不是好多了?
曾经因为大蒜的事,堵在大江门口闹事的三叔,手里拿着上千元的票子,朝高原显摆道:小原啊,这钱真给我们了哈,咱可不带反悔的!
高原就露着整齐的白牙,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说:你们种黄瓜挣的钱,当然是你们自己的。我在这里给你们保证,黄瓜价格还会持续上涨,你们挣钱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只要蔬菜种的好,保不齐年后头一个月就能回本。
大伙儿听着小原的保证,心里格外踏实和喜悦。倒是旁边的张富春,稍显忧郁地问:小原啊,我打电话问了中村那边,他们市场的最高收购价才一块七,可你竟然直接给我们涨到了两块。照这么个收法,你会不会赔钱啊?
二姥爷,你不用为我担心,大伙儿只管挣钱就行了。我有路子给销售,而且我也能挣着钱,不会白忙活。高原耐心地解释说。
他昨天给朱大能通电话的时候,就已经知晓了北海那边,黄瓜的终端零售价是4元一斤,市场里的批发价是3块4一斤。朱大能直接找自己采购的话,高原肯定还要给便宜上一些,哪怕就按3块钱一斤,他这中间还有一块钱的利润。除掉运输和厂里员工的费用,一斤挣个六七毛,高原还是有这个信心的。
斌斌右手的伤还没好,他只能用左手敲计算器,来核对村民的票据,然后让父亲王伟数钱、发钱。
斌斌是真负责,那股子轴劲儿上来了,连他老子都信不过。每次王伟数钱,斌斌都认真看着,生怕他爸数错了,财务上再出现了纰漏。
一个小型的收购市场就这么形成了,虽然这里跟中村那样的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不能比,但跟高王庄的从前,还是可以好好比上一比的。
曾经高王庄的冬天,人们无所事事,甭管男女老幼,都靠在大街上晒太阳。他们无法创造收入,就只能靠节省,一天能吃两顿饭,就绝不烧灶开第三顿。
可现在不同了,有了大棚、有了市场,冬天反而成了他们收入的高峰期。街上除了岁数太大的老人之外,哪儿还能见到其他人?那些半死不活的冬天,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历史;如今冬日的高王庄,已然散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这就是经济的流通与发展,也是高王庄的前途和希望。
而这个希望,在高原点燃鞭炮的那一刻,在村民们喜庆的欢呼声中,便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345章 再遇唐佩
村西人干活确实麻利,而且壮劳力不少,曾经他们作为村里的既得利益者,外出打工的人也少。而张端吉招聘的这六人,又是壮劳力中的佼佼者。
他们看到高原过来,更是卯足了力气干活儿。卸筐掐瓜,又拿包装袋赶紧把质量上乘的黄瓜,入袋封装;黄瓜经过这样一包装,在外观上又上了一个档子。
时间临近十一点的时候,黄瓜便已经收购的差不多了。第一茬的产量不高,满打满算也才21吨。大伯公司的运输车,一集装箱能拉20吨左右,如果叫两辆车来,装两个集装箱,那运费就有些划不来了。
面对这个问题,高原之前建的冷库就产生了作用。他把余出来的一吨黄瓜,先放在冷库里储存,然后让大伯只发来一辆货车,将那20吨黄瓜赶紧装车。
忙完市场这头,高原仍来不及吃饭,因为黄龙港那边,12点半就有一趟货船往北海发。
高原带着张端吉坐上大货车,赶在12点左右的时候,将集装箱送到了码头,然后再去港口大厅里办理运输手续。中间高原抽了个空,才跑到港口外的商铺街,买了两份盒饭。可还没来得及动筷子,那边的集装箱就装上了船,准备发往北海了。
创业的第一步,真的是哪哪都忙不过来,饶是以高原的心思缜密,也是累得前脚不搭后脚。上船后高原让端吉叔先吃,他趁着手机还有信号,便赶紧又跟朱大能那边联系。
啥?咋才20吨?就弄这点黄瓜,也不够各企业采购的啊?小原,除了咱中海分公司之外,我可又给你找了四家采购商,你之前不是说保守40吨吗?朱大能有些无语道。
我也是第一次干,所以在估数上出现了偏差。但是朱大哥你放心,以后每天我们都会有蔬菜往这边发,而且尽量发当天的新鲜蔬菜。不行的话,这次大家就相互匀一匀,等月末产量上来了,我保准给各家都够数。高原有些不好意思道。
这好吧,几点到港?朱大能又问。
5点左右到港,你们的车最好提前到,这样咱们也能第一时间卸货。高原赶紧说。
行,我这边你放心,我就怕你那边出纰漏。
两人聊完后,高原这才有时间坐下来吃饭。他是真饿了,饭盒里的大米粒,他一颗也没放过,就连饭盒底下的菜油,都被他舔了个精光。
倒是旁边的刘端吉,一阵阵长吁短叹,曾经跟着于苍泉办事的时候,他哪儿出过远门啊?便宜占的不多,气倒是没少受。
可如今跟着高原办事,不仅能够挣到钱,还能坐上大轮船,看一看广阔的大海;还能到繁华的北海市,开开眼、长长见识。
高原太累了,也没精力听刘端吉闲扯,他裹着棉衣靠在船舱里就睡了,而且睡得很死。直到轮船到港,港口的喧嚣传来时,高原才被吵醒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