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375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全靠口口相传的烧炭技术,能够不退步,已经很好了,自然不会有所进步。
    而夏安然准备如何?他在刚刚开始烧炭的时候,便已将其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如何制窑,在什么时间封窑,以及观察烟道的秘诀,还有就是什么时候开炉,这些他打算全部印制成书,放到图书馆内供参阅。
    之前他和荀彧细细协商了,将烧炭归为国营企业的方案被荀彧直接驳回了,荀彧非常干脆得告诉他,任何事情只要变成了垄断,尤其是官方垄断,那么他就推广不开。
    夏安然的目的只是为了降低使用炭火的取暖的成本,他的目的是使兖州和豫州的百姓都能够用的起碳。
    其中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推广竹炭以及使用更可靠的烧炭方式,降低损耗。
    尤其是利用到竹子烧竹炭这一点。
    竹子这一植物作为豫州原生的木材并没有被列在百姓们取暖的范围里面,原因很简单,竹子遇到火之后他会炸,百姓们觉得它很吵。
    所以虽然豫州的人们有很多的竹子可以烧,但是他们在还有旁的植物都不会选择使用这些东西。
    但是烧制成竹炭,情况就不一样了,竹子变成竹炭之后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的木炭。
    如果烧竹炭的方法当真能够普及,那么就能够让多竹林的地区将可再生资源竹林变为竹炭,此举也能减轻制作木炭时候砍伐其余树木的消耗。
    好处可多啦!
    但是最后夏安然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他不再打算叫建立一个国有化的烧炭企业,而是准备将烧炭这一知识普及开来,让民众可以多一样选择。
    因为竹子量大,而且烧制相对保有率会比木炭更高,原产品便宜,碳匠们自然也会多选择这一个原材料。
    时间久了,碳的价格自然而然会下降。
    哪怕今年无法下降让民众都能够用上碳的程度,经年累月,总能将其变为一个普通的民生用品。
    夏安然的烧炭知识,全数来自永春州永春县的那位烧炭师傅,也就是那一位第一个烧火粪的人。
    这位师傅当年作为永春县数一数二的碳匠师傅,除了一开始负责烧火粪外,他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烧炭。
    红楼世界位于明清之间,在那一个已经拥有了火器的时代,科技的水平自然与大汉不可同日而语,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的原材料不同,烧制出的砖也不同。
    在红楼的世界,耐火砖已经基本上可以忍受将近1500度的高温,而在大汉,耐火砖的承受程度不过1000多度,这500度的温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天堑,阻隔了大汉的冶炼工业发展,以及更进一步的诸多工业发展。
    很遗憾的是,夏安然并不会炼制耐火砖。
    这个知识真的是他的盲区,在故宫也没有老师傅会说如何炼制耐火砖呀?
    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正当他如此作想的时候,炉门被匠人拆开,炉内的温度还没有降到很低,氧气进入之后,很快就能看到里面有了细小的火星。
    烧炭师傅姿态娴熟的拿铁条伸进去,将散落在地上的竹炭扒拉出来,然后旁边的学徒扛起一桶水就浇了下去,然后快速用沙土覆盖其上。
    夏安然可以明显的看到,不过是刚刚伸入片刻的铁条,尖头的部位已经有了烧红的痕迹,这显然说明炉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度左右。
    他伸手拾起一块已经被冷却的竹炭,拿指甲盖轻轻一敲,竹炭发出的声音就像金属撞击的声音,这个声音就说明了这一批竹炭烧的极好。
    成功在他的意料之中,基本上烧炭这件事情,只要控制控制好氧气的含量,一般不容易失败。
    令他惊喜的是竹节这一部分,竹节的这一片,把它当作引火的原材料,但是这一部分也留了一些下来,没有被烧成灰,而是成了碳。
    经过实验,因为竹节本身就比竹身更加坚固的缘故,这一部分反而更加耐烧。
    同等质量下,它的燃烧时间,比起竹身长了五分之一。
    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夏安然有预感,竹节这一部分的碳很可能会成为廉价又好用的炭火,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他带着第一批被烧制出的竹炭回到兖州,顺便带上的是几只在伐竹过程中被当地人不知道从哪里挖出来的竹鼠。
    这是他准备带回去给小少年吃的,那时候他同要回去补作业的小少年说竹鼠的美味的时候,小少年非常遗憾的样子。
    又恰巧真的抓住了竹鼠,夏安然便准备带回去给家里的几个人尝尝。
    咳,顺便去臊一下曹纯。
    他至今还记得这人一箭双竹鼠的窘事呢。
    但是还没有等他给别人惊喜,曹操先给他一个惊喜。
    夏主簿刚进了办公室,就发现里头多了一个人。
    那人见夏安然进来,不慌不忙得起身做了一揖。“可是夏主簿?吾乃凉州贾诩,为大汉尚书,此来专为问策。”
    “还请夏主簿行个方便。”
    贾诩的到来,令夏安然有些措手不及。
    他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聪明如贾诩,自然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反感。
    贾诩虽然有些疑惑,但是他倒并没有想太多。
    在他看来,他将夏安然的这种排斥心情,认定为了曹营的臣子对于大汉官僚介入的天然排斥性。对于这一点,贾诩表示,他完全可以理解,并且不以为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