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戏明 第4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惹不起,惹不起,咱到别处卖去!
    一直到正德与嘉靖年间,各种戏曲小说、科举辅导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遍地开花,属于古代出版业的飞速发展时期,到万历年间更是直接井喷。
    主要还是朝廷对出版的管控逐渐放松,各地书坊主纷纷带着资本进场,伙同书商们卖力地开拓起图书市场。
    比如到了嘉靖年间,上头觉得《三国演义》体现的忠义思想很不错,决定推出官方刻印本。
    这官方亲自下场印小说,对于书坊主和书商来说无异于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二话不说就带着钱开始变着花样印书,市面上很快涌现一堆新排版的、带点评的、带插图的《三国演义》。
    不过那都是好几十年后的事了。
    眼下的朝廷对出版业把控还是相当严格的。
    就目前的出版行业情况来看,文哥儿想买本印刷版的《三国演义》简直痴心妄想。
    文哥儿仰着小脑袋看完一行又一行书,感觉自己又有点晕书了。
    这都是什么书铺啊,怎么卖的全是正经书!
    谢迁和杨廷和见文哥儿一脸吃了苦瓜的嫌弃表情,都有些忍俊不禁。
    这小子莫不是以为自己到书铺挑,就能挑到点不同的书来?
    文哥儿不死心地把书铺转了个遍,最后在摆着杂书的书架上找到点经史以外的书籍。
    说是杂书,其实也不是什么小说和笑话书,而是工农百科全书之类的。对于读书人来说,儒学以外的书都可以称之为“杂书”!
    这类杂书主要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像《九章算术》这类以理论为主的算经,市面上几乎也买不到了。
    毕竟明朝科举可不考算术。
    文哥儿摸了摸自己的钱袋子,对着一堆杂书找来找去,总觉得买吧,不太舍得自己的私房钱;不买吧,两手空空回去有不甘心。
    掌柜的瞧见文哥儿一个半大娃娃仰着头在那挑书,颇觉稀奇。他走过来笑呵呵地问:“小官人想买什么书?”
    文哥儿最近读了不少史书,得知隋唐时期科举设有“明算科”,精通算术的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出仕。他好奇地问:“没有《算经》吗?”
    掌柜的更觉纳罕。他捋着胡子说道:“这东西可不好买,我有一好友之子酷爱此道,费心搜集了许多年,也不过得了《算经》之五六,其余的已是找不着了。”
    传统的《算经》一般有十本,到宋元时期失传了一两本,又增补了一两本,来来去去依然是《算经十书》,只是民间实在不好找。
    他那好友也是经商的,儿子想要什么基本都能满足,连这么费心去找都找不着,想随随便便在书铺里买到着实是痴心妄想。
    文哥儿本也没想非要买古代数学书,这会儿听人说有个喜欢数学的家伙,顿时兴致勃勃地追问起来:“你那好友之子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家住哪儿?”
    掌柜能在这寸土寸金的地界卖书,背后自然有些门路,平日里遇见的人也不少。他看谢迁与杨廷和皆相貌不凡,文哥儿这么小一娃娃又这般灵慧可爱,便将自己好友的情况和盘托出。
    原来他那好友姓王,乃是晋商。晋商多学儒,儿女也都是知书的,他好友家那位世侄名叫王文素,从小聪敏多思、博览群书,近几年更是对算学痴迷不已,整日废寝忘食地钻研。
    商人嘛,学点算学好处不少,他家里也很支持。
    文哥儿对这位喜欢数学这种“偏门学问”的年轻人很感兴趣,仰起头眼巴巴地看着掌柜:“您能帮我给他传信吗?我想认识他!”
    掌柜的没想到文哥儿会这么说。他讶道:“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会写字了吗?”
    文哥儿连连摇头,接着又指指金生:“金生会!我说,金生写!”
    掌柜的觉得这小子不一般,点头笑着应了下来:“左右我们都是要书信往来的,你要是当真想写信给他,到时候让人把信送来给我就好。”
    文哥儿高兴了,挑了套《农桑辑要》准备买回家看看。
    他也不清楚这本农书里头写的是什么内容,翻了几页看起来应该是古代种田技术。古代可是农业社会,学点农业基础知识不是什么坏事。
    买它!
    谢豆一直插不进嘴,直至文哥儿挑好书他才跟着要拿一样的。
    文哥儿拉住他说悄悄话:“你挑不一样的,我们换着看!”
    谢豆听到换书看,也来了兴致。只是他有点苦恼,不知道该选什么书才好。
    谢豆转头望着文哥儿,想文哥儿给他点意见。
    文哥儿说道:“要自己挑的才有意思!”
    他要的是小伙伴,可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应声虫,所以他还是经常鼓励谢豆独立思考的。
    谢豆觉得文哥儿说得很对,开始悉心挑选起来,最后挑了本插图挺多的《营造法式》。
    教人怎么造房子的。
    谢迁跟杨廷和都没拦着他们选书,不过谢迁在付账时把两个小孩的书钱一并付了,说是回头再跟王华要去。
    谢迁会不会要文哥儿不知道,反正他的私房钱幸免于难!
    文哥儿不想回头再跑一趟,于是又向掌柜的借了纸笔,通过口述让金生帮忙写出一封交友信来。
    偶尔遇到金生不会写的字,他还用手沾了茶在桌上给他提醒。
    为表诚意,文哥儿甚至让金生往信里抄了道数学题,表示别看他年纪小,他们可是有共同话题的!
    数学,我们友谊的桥梁!
    最后文哥儿还把自己的家门给报上了,免得对方没法给他回信。
    写信的整个过程都是他自己在捣鼓,两个同行的大人根本没开过口。
    掌柜在旁看得啧啧称奇,接过信后打包票说一定让人捎过去。
    文哥儿美滋滋地抱着新买的《农桑辑要》回家去了。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国子监饭不好吃
    文哥儿:我不去了!
    *
    更新!今天虽然更得晚,但是粗长!
    *
    注:
    1国子监学规和朱元璋杀学生:参考论文《明代国子监研究》《明代官学学规研究》
    2九层粿:参考普遍做法,明朝有没有我也不晓得。我感觉我小时候吃过,一层一层剥起来真的好玩(bushi
    3明朝出版业:参考论文《明代通俗文学刊刻流转研究》《《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我国明朝的图书出版管理研究》《明代宦官刻书研究》等等(不记得主要参考哪篇了
    4王文素:《算学宝鉴》作者,热爱数学的晋商,如果不是真爱,估计写不了五十万字的数学书……可惜写完四百年无人问津,到近代才发现手抄孤本。
    第36章
    文哥儿得了套杂书跑回家还兴冲冲去给他爹炫耀了一下,说向谢迁借钱买的,叫王华回头记得帮忙还钱。
    至于他自己,他还是个孩子他没有钱需要亲爹支援!
    王华睨他一眼拿过那套《农桑辑要》瞅了瞅,见是套农书便没批评他乱买什么。
    文哥儿开始分享起今天的国子监见闻主要表达自己以后绝对不去国子监读书的事。
    王华含笑听着,没打断他的疯狂暗示。
    文哥儿见他爹不发表意见,只能结束这个话题好奇地和他爹探讨起来另一个问题来:为啥国子监管得这么严,现在的情况还这么拉胯?
    真要像谢迁他们提到的那样对学生严格执行军事化管理以及积分制管理,教出来的学生不说个个都是人才吧,也不至于到现在这种人见人嫌的程度啊?
    不是文哥儿想得多,是不管他爹还是郑纪他们对国子监目前的情况都非常忧虑很明显不太看好国子监的前景。
    王华见文哥儿一个小豆丁还追问起这种连大人都难以理清的问题来不由把他拎到膝上说道:“秦法够严了不还是二世而亡?学规定得再好,施行不到位同样没有用处。”
    秦始皇重用李斯这个法家代表人物秦法制定得非常详尽涵盖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看到百步以内有人公然杀人伤人而不上去见义勇为官府得罚到你倾家荡产。
    可这样细致而严明的律法却没能让秦朝国运永昌。
    这说明制度很重要,执行制度的人也很重要。
    一个制度施行久了,许多弊端与漏洞难免会暴露出来,方便许多想钻空子的人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不说国子监这个读书的地方了,按照太祖朱元璋的规定,天下田地都记录在黄册之上,天下农户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勤恳恳耕作,休养生息、代代不绝。
    可这极其重要的黄册用着用着,便再也做不得准了,各地父母官手头会有一本“白册”,平时处理地方事务得照着这份私下流传的“白册”来才能把事情办妥。
    连土地这么重要的玩意都能乱套,国子监这个仅是用来教书育人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国子监的生活太苦?这可太好办了,我直接遵循“依亲”制度,回家跟着亲人边尽孝边读书,那学规再严又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些纳贡生花钱买了生员名额,甚至一堂课都没去国子监听过。
    就是图国子监的名头罢了。
    要不然其他读书人为什么瞧不起现在的国子监?
    文哥儿没想到竟还有这样的内情,他略一思索,试探着问他爹:“买了名额,可以不去?”
    足不出户坐享清北学历!
    世上居然有这样的好事!
    王华朝他露出微笑:“放心,你要是买了名额,我立刻把你扫地出门。你不去的话,就睡大街去吧。”
    文哥儿:“………………”
    可恶,这个爹怎么这么凶残!
    父子俩聊了一通,文哥儿也明白了为什么郑纪和谢迁他们聊起来时那么忧心忡忡、甚至还向谢迁跟杨廷和两个官场后生寻求变革思路。
    这是根子都坏了呀。
    这种不到校读书都能顺利毕业的学校,哪里能教出真正的人才?
    这种学生,狗都不如!
    文哥儿觉得这不是自己该发愁的事,很快把这些事情抛诸脑后,抱着书回了自己的住处。
    直至听金生说王守仁回来了,他才又去炫耀了一圈。
    你不带我,自然有人带我!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