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1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所以时常跟着是必须的。
    在过来之前,林远秋特地把整个种稻谷的过程用笔写到了纸上。所以在听到村里正说自己识字后,林远秋就把册子交到了里正手上。
    这样村民们若是忘记了步骤,可到村里正这边询问。
    其实林远秋多虑了,都是种地的老手,哪有记不住的道理。
    这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正复述着浸种和下种的过程,“先用水浸泡种子半个时辰,再将谷种捞起放进石灰水里搅拌,随后捞进木桶里等着谷种发芽,之后再均匀撒到小块的秧田里。”
    林远秋连连点头,笑道,“没错,正是如此,这位老者的记性不错,不过大家别忘了木桶要用草垫子盖上,以防失了水分影响谷种出芽。”
    众村民点头,而白发老者被夸了记性好,忍不住嘴角咧到了耳朵根,自己这可是被知府大人夸了呢。
    一名壮汉忍不住问道,“大人,等秧苗长到一尺高后,就直接拔出来插到水田里就成了是吗?”
    种田这么多年,壮汉还是头一回听到这样种稻谷的,所以总想问清楚一些。
    壮汉问的,也正是在场村民们担心的。
    村民们的不放心,林远秋可以理解,毕竟这可关系到一家老少的口粮。若是没了收成,那就得饿肚子了。
    林远秋答道,“请大家放心,自今日开始,本官时常会过来查看稻苗的状况,等到了可以插种时,本官会亲自把插种的法子示范给你们看。对了,趁着空闲时,大家搓几卷草绳备着,种地的时候咱们要用到。”
    别看林远秋这会儿说的头头是道的,要知道,昨晚他为了把前世的种田步骤回想起来,一直忙到了三更才睡下。
    听到知府大人会亲自过来教他们插种,村民们提着的心终于放回到了肚子里。
    高同知和钱通判全程并未说话,在侍弄庄稼上他俩都是门外汉,还是不要插嘴的好。
    不过这会儿两人心里都忍不住在想,比起年纪,林大人要小他们近二十岁,没想到在见识上,却比他们广多了。
    ……
    此次张罗说亲事宜的官媒婆共有三个,林远秋也未特地给她们分了工,只说了每说好一门亲事就奖励她们一两银子,在这样的动力下,三位媒婆自然都尽心尽力的。
    是以,到了三月中旬的时候,二十七位姑娘,除了年岁最大的两个,其他人的亲事基本都已说好。
    为啥要说基本呢,那是因为,有几个姑娘和男方还未相看,若相看过后双方都满意,那么接下来就是拍板定亲了。
    两位年岁大的姑娘,都是三十六岁。而与她们同一年嫁作山妻的红枣,因为小上两岁,前几日也定下了亲事,男方是一个瘸腿的汉子,今年三十有五,因着十几年前服兵役时伤了腿,加上家里兄弟众多,就一直没说上媳妇。
    几个官媒婆,私心里也希望这几位岁数大的姑娘能嫁个好夫婿的,是以虽有不少鳏夫过来询问亲事,官媒婆都没应下来。
    在她们看来,嫁给正儿八经的小伙子怎样都比给人当后娘的强,哪怕嫁的小伙子稍微有些残疾。
    等官媒婆把这样的说亲方向告知红枣、莲香还有桂菊时,三人仔细考虑过后就应了下来。
    莲香和桂菊正是这群姑娘当中,年纪最大的两个。原本她俩已没了嫁人的心思,毕竟三十六岁的年纪,想找一门好亲事肯定很难。
    可看到同伴们一个个都说了亲,特别在红枣的亲事也定下后,两人又生出了信心。
    有残疾怕啥,只要人好能安稳过日子就成,再说瘸腿也只是走路不方便一点,其他下地干活啥的并没半点影响。
    而对媒婆来说,要找这样的小伙子实在太容易不过,这不,单在陈氏宗族就有好几个。
    三人很快从中挑选出两个看着靠谱的,就开始了说亲。
    听到男方是陈氏宗族的,莲香和桂菊心下就满意了六分,她们这些姐妹当中,可有不少说了陈家的亲,若是自己的亲事也能成,那么日后她们众姐妹就相互有了照应。
    ……
    这些时日,常常往返于后寺村和府衙的林远秋,把心思全放在了育秧苗上。
    是以当他听到二十七个姑娘全说上亲事后,竟有片刻的愣怔。
    这才过了一个多月吧,这速度有些惊人啊。还有,他倒是没想到那几个年岁大的这么快也说上了亲事。
    等听到全是她们自己相看后才定下来的,林远秋也就没有不放心的地方了。
    既然说定了亲事,接下来便是定下婚期了。
    依着吴氏的意思,自然是越快越好,这些姑娘的年岁都不小了,早一点成亲,也好早一些要孩子。特别是年岁大的那几个,吴氏十分希望她们成婚后都能怀上自己的孩子。
    老林头也是这样的想法,既然已经定下了亲事,那就早点成亲吧。
    最后,双方一商定,选了四月十八的吉日,也就是一个多月后。
    一个多月的时间,做身嫁衣肯定是来得及的。
    钟钰柔和冯氏让布坊掌柜送了十几匹红色的绸料过来,而后冯氏教着大家裁剪,让她们做起了自己的嫁衣。
    做好的樟木箱和子孙宝桶,还有喜盆都上好了漆,只等干了之后,木匠们就可以送货过来了。
    漆的颜色是最喜庆的红棕色,是林三柱给挑的。
    相比起林家忙忙碌碌的置办嫁妆,得知婚期的好些族人,都在私下笑话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这么急着办喜事,这是担心时间长了,怕男方反悔吧。
    可想到准备娶媳妇的那几个,不是家里穷的叮当响,就是瘸了腿的,当下觉得也没啥好说的,反正破土锅配破瓦盖,正正好。
    ……
    下到秧田里的谷种,一般长上一个多月就能达到可插秧的标准。
    每次去田间时,林远秋都会在册子上记下禾苗的长势,包括一开始生出的叶片有几张,还有就是禾苗的高度等等,以便日后有个参照。
    到了四月初,禾苗已快一尺高了,林远秋让里正通知下去,未犁好地的人家加快速度,因为两日后就要开始插秧了。
    这段时日,老林头也常会跟着小孙子去看秧苗,对于这种新鲜的种田方法,他自是非常感兴趣。
    是以到了插秧的这日,老林头也起了一个大早,跟着小孙子一起去了后寺村。
    高同知与钱通判也一样,也都早早来到后寺村。
    等到了村上,林远秋看到,村民们已经在自己的秧苗地里等着了。
    再看大家全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林远秋也没耽搁,卷起裤腿后,很快就下到了秧田里。
    四月初的水还有些冷脚,因着要下田做活,今日林远秋特地穿了一身短褐。
    老林头也一样,多年未下地的他,这次也换上了短褐。等下到田里后,就开口说道,“远秋,你怎么说爷就怎么做,都听你的。”
    “是,咱们都听知府大人的,您让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
    在场众人异口同声,听着不是一般的有气势。
    林远秋点头,随后弯腰做起了拔秧的示范,“你们看,就这样沿着秧苗的根部轻轻的拔,记住一定不要伤了根茎。”
    秧田吃透了水,只需轻轻一下就能让秧苗与土壤分离。不消片刻,林远秋的脚边就有好些秧苗堆着了,他拿过一小把事先准备好的干稻草,而后把秧苗一捆一捆的绑了起来。
    “记住,别绑的太紧,否则会伤了苗。”
    “小民知晓了!”众人齐齐应声,听着别有一番气势,随后村民们都回到自家的秧田里,开始拔起秧苗来。
    当天拔的秧最好当天能插完,是以等拔到差不多半数后,林远秋便让高同知还有钱通判一起把秧苗拎到隔壁水田里。
    听到知府大人要开始教插秧了,众村民很快都又聚了过来。
    前世林远秋是插过几回秧的,这会儿教起人来并不难,何况还有草绳拉着,肯定偏不到哪里去,果然等小半亩地的秧苗插下来,看着还是整整齐齐的。
    对众村民来说,这种边拉草绳边种地的法子实在新奇,种一亩地下来,就跟玩似的,一点都不觉着累。
    可等到了第二日,村民们不是腰酸就是腿疼,全身上下就好像被石磨碾了一遍。
    不过只要能多种些粮食出来,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
    四月初十这日,林远秋去了一趟定胡县。新知县上任,他自然要过去与人做个交接。
    而新知县,正是原来的汪县丞,许是考虑到汪县丞对定胡县的熟悉,此次定胡知县一职,景康帝直接安排他顶上,并未派其他人过来。
    对于这样的安排,林远秋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定胡县才起步没多久,若换了别人,林远秋还真有点不放心。而汪县丞就不一样了,当初县城的许多公务他都亲自经手,自然清楚定胡县接下来的方向。
    到了四月十五这日,林远秋又去了一趟永宁州,和前几日去定胡县一样,这次他也是去办理交接事宜的。
    新来的知州姓沈,看着四十岁不到的样子。林远秋对此人没有一点印象,想来人家并不是从京城过来,而是直接从地方升任上来的。
    果然,没说上几句,沈知州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原来沈知州先前在呙锦州任同知一职。到去年年底,正好三年任期满,因着考评不错,就被圣上升任到永宁州当知州来了。
    交了官印和兵符,林远秋算是把永宁州的担子真正放了下来,按理来说,少了许多事务,自己应该觉得轻松才对,可不知怎地,林远秋突然生出了许多不舍。
    等回到石洲府,林远秋提起笔,写起了请诰封的奏折来。任知府已满三个月,此时正是请诰封的最佳时候。
    大景朝有明文,凡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给家中女眷请诰封,而这些女眷,指的正是嫡祖母、嫡母还有嫡妻。
    林远秋并未多想,直接把祖母和母亲,还有钟钰柔都写了上去。
    因着不知道圣上能不能恩准,所以请诰封的事,林远秋对谁都没说。
    ……
    四月十七,送嫁妆日。
    大喜的日子总要张灯结彩才显喜庆,一大早,吴氏就让家丁把红绸挂起来了。
    第217章 出嫁(一)
    自从府衙贴了要把所有山妻嫁给杨氏、赵氏以及陈氏族人的告示后,整个石洲府的百姓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
    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知府大人要办成此事不太可能,毕竟嫁娶之事,意在双方你情我愿,若是强行逼迫,肯定会生出许多的事端。
    所以在听到最后山妻们定下的夫婿,不是一贫如洗,就是伤了腿的瘸子后,众百姓觉得这样才正常。
    原以为,接下来这件事就该翻篇了,没想到知府大人倒好,居然还要在府衙门口摆一场送嫁仪式,这不是闹笑话吗。
    想到届时一个个寒酸样的新郎,以及新娘们枯瘦干巴的模样,众人都无比期待山妻们嫁人的日子快点到来。
    至于这般期待为了啥,自然是准备过来瞧这场好戏的。
    想来如此百年难遇的场景,定会让人捧腹大笑才是。
    于是,不止石洲府城的百姓,就连周边县城,都有不少探奇之人闻讯而来。
    至于各大茶楼的说书先生,自是更不必提,如此好的评书题材,他们怎可能错过。
    一时间,府城内的大小客栈,足以用爆满来形容。
    而这些,林远秋自然是不知道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