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5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哪些地方好种地,哪些地方能挖矿,道路应该建设在哪里不容易遭遇坍塌,如何将矿渣和修路结合起来……还有修筑能泄洪和灌溉的水利设施,林林总总治理和“开发”上党、野王地区的措施,从朱襄口中一一道来。
    秦王不断点头,在木简上写下一些朱襄看不懂的文字。
    这应该是秦王自己发明的速记标记,估计只有范相国看得懂。
    秦王对朱襄态度越来越和善,除了朱襄自己的性格缘故之外,最重要的是朱襄因为快死了,不再隐藏自己从后世带来的知识。
    秦国迟早会统一天下,他想为自家崽崽多做一些事。
    打仗上的事他不懂,秦国也不缺人打仗。秦国缺的是告知秦王们在统一天下后,应该做什么事的人。
    朱襄以上党郡为例,大言不惭地教导秦王,如何将这一块被魏赵韩三国抢来抢去,黎民们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有归属的群山包围的高地治理好,让这块地和这块地上黎民完全融入秦国。
    修路虽然至关重要,但沉重的徭役让黎民没有了活路,就会反抗秦国。所以修路就要和致富结合起来,让黎民看见,这条路修建之后对他们也有好处,他们就会自愿修路。
    农田、水利、矿产……在这些能给黎民带来好处的地方修建道路,黎民们越修路越富裕,肚子吃得越饱,就不会反对秦国的徭役。
    朱襄才刚来到上党不久,却对上党地势地理了如指掌,如此神异之事,让秦王和白起都十分惊异。
    朱襄只说自己从廉颇和蔺相如那里看过地图,又走访了从上党来的流民。但这些不足以解释他为何懂得如何多的事。
    朱襄知道这些无法解释,但他无所谓。
    暴露了自己的学识,让人以为自己有神仙精怪教授知识,可能会引来别人的恐惧和嫉妒,但最终也就是一死。
    他现在难道还怕死?
    秦王猜到了朱襄的心理,心情十分古怪。
    他想,等朱襄活过这次劫难,会不会为现在的事后悔。
    秦王一想到这样的可能就忍不住笑,第二日就提笔将自己开心的事写给范雎看。
    范雎展开秦王的信,展露出多日来第一次畅快的笑容。
    他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心理负担,只想着如何报答他的君上。他自然也不会嫉妒朱襄的得宠和神异。
    不过就算是之前的他也不会。朱襄是秦王的晚辈,是公子子楚的亲家和友人。他只会悉心培养朱襄。
    “怪不得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心高气傲的人对朱襄如此溺爱,朱襄才华横溢,又心思单纯,身为长辈,肯定会担心他。”范雎感慨。
    有这样的晚辈,长辈既骄傲又担忧。投入的感情多了,自然就对其最看重了。
    秦王大概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范雎想起秦王曾经抱怨,无论是儿子还是孙子,在面对他的时候都战战兢兢。只有自己能与秦王好好聊天,不会诚惶诚恐。
    现在秦王终于找到一个不会惧怕他的晚辈了。
    只是不知道朱襄是因为自己快死了才不惧怕秦王,还是在度过这次劫难之后还敢这样。
    范雎真想也去长平,看看这位可能颇具神异之处,却又天真愚蠢得令人头疼的朱襄。
    他想了想,让人将公子子楚叫来。
    他能直接让公子子楚来自己府上拜见他,就可见他在秦国的地位,和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子楚诚惶诚恐地来到范雎府上,范雎将秦王这次写的书信递给子楚,问道:“朱襄似乎完全不惧怕君上。”
    子楚一听就开始头疼。
    他匆匆扫了几眼秦王写的书信,头更疼了。
    子楚解释道:“朱襄确实有些……性子有些过于随意了。相国可否派我去向君上送信?”
    子楚已经不顾自己脱了马甲会不会被朱襄暴揍了,他想现在就去长平,请求秦王不要杀朱襄。
    “君上会将朱襄带回咸阳,到时你再与他相见吧。”范雎很明白自己君上的恶趣味。显然君上非常期待公子子楚告知朱襄真相那一幕。所以他不会破坏君上的乐趣。
    子楚担忧道:“但是朱襄这样……”
    范雎打断道:“君上都不介意,你担忧什么?我现在找公子来,是想详细询问朱襄在赵国的事。朱襄展露出的才华,绝不是廉颇、蔺相如能培养出来的。他刚来上党,就对上党了如指掌。这简直就像是有神灵相授。”
    子楚犹豫了一会儿,道:“我知道的不多。朱襄担心自己引起他人的嫉妒,所以隐藏了自己许多才华。不过朱襄确实会说一些常人不知道的知识。他曾经说,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同样是球形的太阳转动。不过他是喝醉酒时说的,醒来就坚持不肯承认。”
    范雎道:“他居然知道天上的事,难道真的是神灵下凡?”
    子楚道:“古来今往,有许多神灵下凡帮助明君贤主的记录,朱襄是其中之一并不奇怪。不过我想朱襄或许只是梦中得到了神灵教授。”
    子楚曾经打探过朱襄的经历。朱襄小时候也很聪明,但也只是比同龄人稍稍厉害一些的程度,并不引人注目。但朱襄父母双亡,差点病死后,就突然开了慧,知道了许多常人不知晓的知识。
    蔺相如也知道此事。他们都猜测,朱襄可能在濒死中得到了神灵的帮助和馈赠。
    这个时代的人信鬼神、敬鬼神。就算儒家,也只是说自己不说怪力乱神之事,但要敬畏它。在绝境中得到神灵帮助的事,史书和民间传说中都很常见。他们很坦然地接受了朱襄的奇遇。
    范雎思索了许久。子楚等候了许久,一句怨言也不敢有。
    “朱襄平时最敬仰哪一位神灵?”半晌,范雎开口问道。
    子楚摇头:“这正是最奇怪的事。朱襄尊重鬼神,但并不信鬼神。我原本以为他是得神农氏提点,但他提起神农氏也只是敬仰他做过的事,并未有太多敬畏。我试探过许多次,他对任何神灵都没有特别高的信仰。”
    范雎皱眉:“他每年总会祭拜神灵。”
    子楚道:“朱襄每年都不主动祭拜神灵,家里人祭拜什么神灵,他就跟着去祭拜什么神灵。”
    范雎愕然。
    难道朱襄不知道自己被哪位神灵救助提点?但就算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对神灵完全没有敬畏信仰之心?
    第28章 肉酱盖粟饭
    其实朱襄接受了哪一位的神灵馈赠并不重要。那些传说中接受了神灵教导,化身贤臣来辅佐明君的人,也并未说过自己的师承——说了也没有办法证明他们没说谎。
    只要朱襄为秦国所用,秦国就乐得为他宣传,用他的名声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合法合理性;如果他不能为秦国所用,就是需要被斩杀的妖孽。
    战国时代尊崇信仰许多鬼神,但各国国君也经常做伐山破庙的事。
    范雎询问子楚,只是因为好奇。他知道自家君上一定也很好奇。谁不会好奇神灵呢?
    长平。
    朱襄得到了秦王的准许后,建造了有鼓风机的手工作坊,用收缴的赵兵武器锻造农具。
    商朝和西周时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为冶铁技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块炼法”起步,早在春秋晚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铸铁冶炼法。战国时,铸铁冶炼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西方直到十四世纪才使用了水力鼓风机,运用了铸铁冶炼法。
    春秋末期的楚墓中出土了铁锄头。铁器都能用作农具了,可见冶铁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发展到了民用的阶段。如今的兵卒们的武器自然也都是铁器,墨家锻造铁器的技术也十分熟练,不需要朱襄在一旁指手画脚。
    不过国君和一些贵族出身的将领仍旧使用青铜剑。
    青铜经过了许多年的时间,被氧化了之后才是青色,它被铸造出来的时候金光闪闪,比黄金还要耀眼。所以青铜剑不仅是武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虽然柔韧度稍差,出品率也不如铁器,但很坚硬。战国时的武器沿用了青铜时代的模样,基本都是宽剑。在剑的形态下,铁器比青铜器优势不大。所以将领在战场上使用青铜剑,不会影响他们的战斗力。
    秦王同意将赵国兵卒的武器熔炼成农具时,将伯夫砍断赵括的铁刀没收了。
    他一把年纪了,天天摸着那一把模样十分质朴的铁刀,东挥挥,西舞舞,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朱襄猜测,秦王年轻时候估计还是比较能打的。
    相和带着墨家弟子迅速铸造了一批铁锄头和铁犁头。
    许明带来的人在农具制造方面不输墨家。他们砍伐木头做成农具木制的部分,与铁锄头和铁犁头组合,把朱襄曾经告诉过他们的宽面锄头和曲辕犁都做了出来。
    虽然没有耕牛,但赵军还剩下不少马匹。有些受伤的瘸腿马不能再打仗,正好用来耕种。
    或许马也能感受到自己没有打仗价值之后,要活下去就只能当“耕马”。以前它们脾气很差,遇到非主人的兵卒,还会去咬别人的衣服。现在它们都老老实实,耕田的步伐十分稳重。
    当第一批铁制农具打造出来时,朱襄带来的土豆已经育完种,可以播种了。
    他们将地里的土块挖起,堆成高高的田埂。一群赵国兵卒仍旧穿着他们破烂的、几个月没有换的衣服,拿着铁锄头在地里勤劳地翻地。
    翻着翻着,他们就翻出了带着布片的人骨头。
    这一片地在秦国到来之前,就是魏国、赵国、韩国争夺的战略要地。稍稍把土层挖深一些,就能挖到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人骨头。
    赵兵已经习以为常。
    他们把骨头翻出了地面,继续翻地。
    翻完地之后,他们将骨头敲碎,在地面上放了一层枯草,将枯草点燃。
    枯草燃尽后,骨头也被烧脆了。他们又翻了一次地,将地面的灰烬和人骨头碎片埋入土中,正好肥地。
    这一片荒野浸透了兵卒和流民的尸水,十分肥沃,但病菌也很多。先烧一遍再种地,可以减少部分不利于土豆生长的病菌真菌蔓延。
    这是第一层消毒。
    开始播种土豆的时候,种坑里被撒上生石灰。
    朱襄在带着人漫山遍野挖煤的时候,也挖了不少石灰矿,烧制出许多生石灰。虽然没有弄出水泥,但生石灰还能用于种地,兼有“农药”和“肥料”的功能。
    田地里撒多少生石灰很有讲究,少了没作用,多了会“烧”种子。虽然没有仪器分析土壤成分,但观察土壤和融化在水中的土壤的颜色,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再尝一尝……朱襄就能大致掌握这些土壤的成分,判断出该撒多少生石灰。
    朱襄不仅告诉耕田的赵兵需要撒多少生石灰,还将自己判断土壤的经验絮絮叨叨教给赵兵。
    赵兵中还没死绝的将领很无奈。他们认为朱襄说的东西太深奥,愚昧无知的兵卒怎么可能听得懂?
    还在装白起的幕僚的秦王也这么想。
    几日之后,有年纪较大的赵兵自行判断出需要生石灰的数量,然后询问朱襄。朱襄认可了几次之后,将这些老兵卒派出,让他们分担了生石灰的播撒工作。
    赵兵在这段时间又死了几千人。
    生病死的,伤势过重死的,现在还剩下十五万人左右。农时紧张,三个月的时限也很紧张。即使朱襄相信,秦王肯定会将时间延期,等到土豆丰收那一天才会做决定,但种地也得抓紧时间。朱襄一个人要指导十五万人,精力和时间都不够。
    分析土壤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秦王见这么快就有人学会了朱襄的“绝活”,十分惊讶。
    朱襄笑着解释道:“还有谁能比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更了解土地?他们本来就有判断土壤成分的经验,只是那些经验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我只是帮他们梳理了一遍,将他们的经验转化成了知识而已。这就像是原本就认识字的人开始研读文章一样,当然很迅速。”
    秦王深深地看了朱襄一眼,表情莫名。
    朱襄不在乎秦王在想什么,问秦王要不要派一些秦兵接受自己的指导。
    “土豆产量很高,但我不建议你们在自有的农田上种土豆。我还带来了一些比较优良的冬小麦种子,现在正是种植冬小麦的时候。要不要试试我的种子?”朱襄不抱希望地询问。他以为秦人不会信任他。
    秦王没有做决定,他让白起将这件事告知将会在这里屯田种地的秦兵,让他们自行决定。
    白起回禀:“他们都想种朱襄带来的种子。因为朱襄带来的种子有限,他们还打了起来,被我用军令罚了。”
    因范雎千里迢迢送来酒肉和酱料,秦王的饮食大大改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