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2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
    【哭昭陵,顾名思义就是到唐太宗的陵寝前去哭诉。】
    李世民听到这里,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如何因果啊?
    【这不止是所谓的唐朝“习俗”,而是将哭昭陵放到了唐朝制度中的规定。】
    【——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可到唐太宗的陵寝前哭诉。】
    【唐朝李洞逸曾言:“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李世民,大唐的白月光,众人心尖的朱砂痣,哪怕在他去世之后,也依旧心怀惦念,难以忘怀,而每遇到不公不平之事等,在臣子与百姓心中,李世民的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如果太宗皇帝还在,那些冤情和委屈,便可逐一抹平,毕竟那是他们无比信任和尊敬的帝王啊。】
    【“帝王”一词,放在李世民身上,已经不止是一个形容词了,它更被李世民赋予了难能可贵的意义。】
    李世民早已收敛了笑意,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他握紧双手,感受着众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自己身上,只觉得肩上之责越发清晰,脚下之路尤等一往无前矣!
    天幕曾说,他将开启这扶摇而上的盛世大唐。
    扶摇而上……也不知这盛世大唐能发展到如何鼎盛?
    【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大唐一路扶摇而上,直至开元年间,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开元!!”
    李隆基骤然激动起来:“是……朕?”
    第22章 哀歌之局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开元年间?
    听到这里,李隆基霎时就激动起来。
    为帝者,谁不想让一个王朝在自己手中发展到鼎盛,从而名传千古,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更何况李隆基一直将唐太宗视作榜样,万分推崇,同时也一直在致力效仿太宗,虚怀纳谏,欲将大唐在他手上推往另一个高度,甚至开创一个能够比肩甚至超过“贞观之治”的盛世出来。
    而现在天幕告诉他——在开元年间,唐朝真的进入了全盛时期!他真的做到了?!
    这怎么不让李隆基欣喜若狂,心潮澎湃!
    底下群臣反应过来,立即也都面露兴奋惊喜,齐齐躬身朝帝王恭贺。
    高力士也是欣喜激动,俯身恭敬朝帝王道:“要先恭喜陛下得偿所愿了!”
    李隆基禁不住笑起来:“朕之努力没有白费就好。”
    看来天幕接下来是要讲他了。
    先前太宗之文治武功,听得他心中激荡,并引以为豪,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了吗?
    李隆基脸上笑意不减,正是意气风发之际。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起贞观之治后,大唐还会进入更加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李世民也不禁面露笑意。
    他望着其下众臣,语气轻松且愉悦:“也不知开元年间又究竟是个怎样的盛况。”
    而那时的继任者又是何种模样?
    能把大唐再推往更高的位置,开启全盛时期的大唐盛世,想必定然也是出类拔萃,明君贤君之辈。
    而他之子孙中能再出这样一位帝王,叫李世民如何不心悦满足啊。
    【开元年间,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
    【而这一时期的治世之盛景,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完成的。】
    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李隆基内心更为志得意满。
    如此功绩成就,他李隆基必然也将名垂千古,于万世传诵!
    【唐玄宗李隆基很崇拜太宗李世民,所以一直将李世民视作榜样,并效仿李世民虚心纳谏之举,将李世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张奉为圭臬,于是开元二十年间,名臣贤相等不断涌现,一个接一个栋梁之材的出现,为大唐盛世不断添砖加瓦,经由唐玄宗李隆基执掌的大唐,终是缔造出了永垂史册的“开元盛世”。】
    “好!”
    李世民不禁赞叹出声:“唐玄宗李隆基吗?此子当真是不错。”
    魏征等人也朝李世民拱手庆贺:“陛下后继有人啊。”
    而大唐能在其后的开元之治进入全盛时期,真是叫他们这些人也跟着与有荣焉啊。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此时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也是武则天称帝第八年。
    前段时间,她的两个子侄武承嗣,以及武三思欲谋求太子之位,也曾多次差人来与她说——
    如今武周天下,继任者不可为异姓之人。
    她的儿子终究姓李,并非姓武。
    而这武周天下为她一手开创,难道要到她这里中止?
    可狄仁杰所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侄子到底不如儿子亲近,在她千秋万岁之后,难道武姓之人,会将她供奉于太庙之中祭拜?
    武则天不禁于心中叹气,到底还是歇了将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立为太子的心思,同时派人秘密将李显接回洛阳。
    而她听着天幕提及太宗李世民,观朝堂群臣神色,又想起诸人曾上表立李显为储君的请求,终是于心中更加复杂难言——这天下,果然还终将是李唐的天下吗……
    李唐天下,才是众望之所归吗……
    不过再听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
    那不是李旦第三子?若她记得没错,她这位孙儿,如今也才十三岁。
    而重归的李唐天下,竟将会在她这位孙儿手中进入全盛时期?
    想到此,武则天开口道:“来人,将三郎带来。”
    这三郎指的自然不是武则天第三子李显,而是李旦第三子李隆基。
    听到武则天开口,群臣也是才惊然回神——后继者竟不是庐陵王李显,而是如今已经沦为皇嗣的李旦?不,现在应该称之为皇嗣武轮才对……那庐陵王李显……
    这二位都曾当过皇帝。
    可最近朝堂之上的动向,以及宰相等人的意向……
    那庐陵王显然才是继任者首选才对……
    不过话说回来,李唐将会在皇孙李隆基手中发展至鼎盛,这对于朝中一部分大臣而言,完全是天大的福音啊!
    而且听起来,这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和太宗一样功绩卓然?
    【李隆基登基之后,也曾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重用贤臣,修订律法,还曾制定经济改革措施,进一步解放了民众的劳动力,同时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了大唐的财政收入情况,也由此减轻了民众的劳累及负担。】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也是我国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了华夏的版图之中!】
    【要知道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天然屏障,而其内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着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物质资源也十分富饶,是木材与矿产的重要生产基地等……】
    【除此之外,东北还是重要的工业重镇,国防重镇。】
    【总之,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资源,物质资源等等都非常重要……所以李隆基对外进行的疆域扩张,以及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之策等,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这样一边说着,天幕之上也同时出现了东北三省的版图划分——
    “快着人记下来!!”
    刘彻目光灼灼,东北三省?
    有着天然屏障,并且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十分重要?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木材矿产物质资源富饶……
    可这东北三省在后世显然已尽归华夏所有,但现在之于大汉却并不是啊……
    刘彻不禁又是叹息又是忍不住抓心挠肺。
    如今匈奴还未灭,哪还有更多精力去征服那东北三省!
    可惜!可叹!
    但话说回来,这李隆基还当真不错,可怎的如此帝王,却全叫唐朝揽了去啊!
    刘彻心下不禁又酸涩起来,啧。
    秦王宫。
    嬴政也有如此感觉,不过心绪还算平静。
    或者说,一时感慨太多太杂,他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先听天幕之言,而天幕所说之政策,可对他大有启发。
    【开元盛世究竟繁华到何种地步呢——】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那时的唐朝,不仅国力达到了鼎盛,各方面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
    【众所周知,因为隋炀帝的锅,大唐接下这天下的时候,人口一度很凋敝,而到了开元之后——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诗圣杜甫也曾作诗道:“小邑犹藏万家室!”】
    【即小城都藏着万家户口,说明那时候唐朝户口之繁多。】
    等等……
    杜甫:我?诗圣?!
    【除此之外,开元年间的商业也十分发达,加之国内的交通之路四通八达,城市多繁荣开放,对外贸易十分的活跃——即有波斯,大食等商人纷至沓来。】
    【长安,洛阳,广州等地,由此汇聚了各种肤色,以及不同语言的各国商贾,堪称热闹非凡,如此繁盛之景尤为难得一见,可在开元年间的各大繁华都市中,却是极为常见的景象。】
    随着天幕话音的徐徐道来,天幕之上画面也转而展现了极为繁华热闹的长安洛阳之盛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