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魏晋干饭人 第21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旁的中年人和青年也纷纷落泪。
    李厚拉着中年人和青年的手道:“如今我身边亲近之人只剩下我这侄子和侄孙了,还请表妹怜惜,给他们一条活路。”
    赵含章看了俩人一眼,问李厚,“那这里面的人都是……”
    李厚抹了抹眼泪后道:“多数是从各村庄劫掠来的百姓,还有些是我坞堡中的村民,还有我几个族人。”
    李厚忙让李涞去把族人们都叫上来拜见赵含章。
    赵含章也没拒绝,接了他们的参拜后道:“好叫表哥知道,我们现在还在打仗,并不能立即返回西平,所以我只能把你们送进管城。”
    李厚脸色更加惨白,忙道:“可管城被匈奴人包围,里面的北宫将军虽厉害,却兵少粮缺,只怕守不了多久。”
    管城要是破城,城中的百姓不还是一样的下场吗?
    不是被杀,就是被劫掠进军中。
    赵含章道:“我们这次来就是支援北宫将军的。”
    李厚惊讶,然后眼睛大亮,“是不是大军要来了?”
    赵含章没有否认,只是道:“我们只攻不守。”
    李厚:……
    李涞道:“不知北宫将军可会离开?”
    赵含章道:“这要看北宫将军的选择。”
    李涞垂眸思考片刻,抬头道:“我们愿意进管城。”
    他身后的青年却是跪下道:“我想追随女郎上阵杀敌,将汉国匈奴全都驱逐出豫州。”
    赵含章看了青年一眼,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郡守,小子李肇。”
    赵含章赞道:“好名字,志向也很好,只是你会武艺吗?杀过人吗?”
    青年抬起微白的脸道:“杀过!他们杀进来时,我杀过!”
    只是最后他力竭时,他爹用力把他手中的剑丢远了,并压着他的头跪下,向冲进来的匈奴兵投降,这才暂时保住了他这条小命。
    赵含章这才赞许的点头,直接把人收下了。
    李厚和李涞都没有表示反对。
    这世道,谁知道是留在管城里死得比较早,还是跟着赵含章上战场死得比较快呢?
    所以就随孩子们高兴吧,说不定跟着赵含章,反而活得比较长呢?
    李厚表情呆滞起来,浑身透着一股死气和悲戚,他的儿孙都死了,谁能想到,他年纪最大,最是无用,反而活到了最后呢?
    赵含章问完李肇话,一回头见李厚表情不太对,便叹息一声,微微用力抓住他的手腕,直接将他握得手痛回神。
    见他看过来,赵含章便冲他露出笑容,将人用力扶起来,“表哥,营中还乱得很,您担惊受怕这几日,还是先休息吧,我让人带你们去帐篷中休息,明日天亮再叙话。”
    李厚点头,被扶到最近的一个帐篷里住下。
    营地才经历一场战事,到处是尸体和血,还有被火烧过的帐篷,能留存的完好帐篷没多少。
    赵含章一半给自个的伤兵用,一半则给被劫掠来的百姓用,受伤和妇孺都被安排进帐篷里,先度过这一夜再说。
    傅庭涵刚才清点伤亡去了,这回儿才找过来,见赵含章身边跟着两个陌生的男子,不由多看了他们一眼。
    赵含章就和他介绍俩人,“这是我侄子李涞,这是我侄孙李肇。”
    傅庭涵看着和赵铭差不多年纪的李涞,再看一眼比他们还略大几岁的李肇,沉默了一下后点头,打招呼道:“侄子好,侄孙好。”
    李涞和李肇:……
    赵含章就和他们介绍,“这是傅庭涵,我的军师,也是我的未婚夫婿。”
    这毕竟是亲叔叔(亲叔祖)给他们找的靠山,俩人勉强挤出笑容来,一人叫道:“傅大公子。”
    一人则叫道:“姑祖父。”
    父子俩不由的对视一眼,李涞默默地看着他儿子,他没想到他儿子能如此厚颜;
    李肇也看了他爹一眼,他没想到他爹一把年纪了还这么不识时务。
    父子两个默默地移开了目光。
    傅庭涵对这两个称呼全权接受,和赵含章道:“我们的伤亡清点出来了,俘虏的人数也清点出来了,他们多数不是匈奴人。”
    赵含章蹙眉,“不是匈奴人,那是?”
    “羯胡和鲜卑,这是一支杂牌军。”
    赵含章微讶,和李涞李肇点了点头,让他们下去休息后便转身和傅庭涵去处理这些匈奴。
    被俘虏的胡兵不少,一千两百人。
    人数太多了,赵含章不打算留下这么多人,毕竟她也才有两千兵马,这段时间伤亡一些,又补充了一些,基本上维持着这个数据。
    “跑出去的多吗?”
    “不多,而且我们派了人守着西路,惊慌之下他们全都朝东跑了,暂时到不了西面。”
    赵含章点了点头,表示满意,看了一圈后道:“让他们的队主和什长来见我。”
    都是乱军,留下的队主和什长没几个,但也足够赵含章问话了。
    只是问话和处理公务,赵含章懒得去占一个帐篷,所以找了个倒地燃烧的木柱子边坐下,招手让人把那几个队主和什长带来。
    一共就五个人,两个队主,三个什长,其他的都是普通士兵,当然,也未必,说不定还有人躲在人群里假装是普通士兵,
    不过赵含章也不是很在意就是了,反正主将已经被她一枪戳死了,他们现在人心涣散,躲在人群里也没多大用处。
    赵含章先问了五人的名字和民族,得知五人不是羯胡就是鲜卑,竟然一个匈奴人也没有,不由问道:“你们军中匈奴人有多少?”
    “不多,大约只有百多人,”一个叫程达的羯胡道:“我们的将军倒是匈奴人,只是他不受重用,所以招的都是羯胡和鲜卑。”
    赵含章道:“论骁勇,羯胡和鲜卑都不下于匈奴,何来尊卑之分呢?”
    程达闻言抬头看了赵含章一眼,复低下头去道:“但在汉国,羯胡和鲜卑的地位就是在匈奴之下的,连汉人都比不上。”
    一旁的魏右道:“汉国是陛下所建,陛下是匈奴,自然以匈奴为尊,好比晋国,它是汉人所创,便以汉人为尊,这不都是正常的吗?”
    第357章 微微地感动
    赵含章没想到他们会有这个认识,不由地挑了挑眉,从现实来说,他们说的都没错。
    但现实如此却不代表就是对的,汉赵的开国皇帝刘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儿,所以他希望匈奴和汉人能够亲如一家。
    刘渊虽是匈奴人,但从小接受的是汉文化,年轻时候在洛阳为质,其汉文化素养不落于一个晋人,所以他很推崇汉治。
    赵含章认为,他将国号定为汉,不仅在于他自认是汉室后代,继承蜀汉统治名正言顺(虽然是借口),也在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
    如今他刚刚建国,推崇的是以汉治胡。
    别看他连续两年发动战争攻击洛阳,但其实他一直在约束治下的军队,希望他们不犯民,一收拢民心,达到“称汉以怀人望”的目的。
    他是想把自己放在和晋国相同的地位上以新代旧,一个朝代想要取代另一个朝代,那就一定要攻破它的都城,灭掉它的亡国。
    刘渊想要的从来不是建立一个匈奴汉国,他要的是取代晋国,统一整个九州。
    当前,匈奴和普通汉人的矛盾其实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刘渊一开始对汉人的统治也偏向温和,只是他手底下的人一个接一个的不听话,游牧民族的特性,抢占地盘后就劫掠财物,更习惯将百姓当做奴隶来管理。
    连王弥这样的汉将杀起汉人来都毫不手软,更不要说劫掠财物和人口了。
    再过几年,他们杀的人更多,汉族和匈奴之间的矛盾这才再不能调和,这时候他才会放弃以汉治胡,然后施行“胡汉分治”。
    将人分等次,匈奴人是第一等,凌驾于所有民族之上,汉人似乎成了最低等的,但其实最受压迫,最被看不起的反而是羯胡。
    不然后来羯胡也不会为了反匈奴便建起了自己的政权。
    赵含章垂眸思考,现在匈奴汉国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看来即便提早了一年称帝,刘渊还是没能控制住局势。
    她翘了翘嘴角,羯胡一直是匈奴的奴隶,汉人凄惨,而他们的待遇其实比汉人还不如。
    匈奴人看不起汉人,却会学习汉人的文化,心底知道汉文化的好,是一种既自卑又看不起汉人的态度;
    而对羯胡,则是打心底的自豪和瞧不起。
    但是,羯胡就比匈奴差吗?
    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哪一个民族差的,他们血脉中都有各自民族的特性,羯胡就会一直低头认宰吗?
    不过是时机未到而已。
    赵含章垂眸思索,心中百转千回,很快就拿定了主意,问道:“李氏坞堡已经为你们筹措粮草,你们又为何要赶尽杀绝呢?”
    程达道:“我等不过听命行事。”
    他道:“将军让我们筹措粮草,我们便筹措粮草,他让我们抓捕百姓,破坞堡,掠财物,我们便也只能听从。”
    赵含章不知信了多少,问道:“劫掠来的财物在哪儿?”
    程达就指向中帐,那是刚才主将跑出来的帐子,那里面的东西早被赵含章给收刮了,她收回目光,“没有了吗?”
    程达摇头,“这里的百姓都穷得很,也就李氏坞堡还有些钱,但也不多,能抢的都抢了。”
    赵含章问道:“家中还有人口吗?”
    程达吓了一跳,问赵含章,“你们汉人还要去我们国家抓我们的亲人吗?这是战事,不该累及家人。”
    赵含章就深深叹息一声道:“这场战事,你我都不过是被无辜卷入的兵士,虽然你杀我汉民,但我愿意给你活命的机会。”
    程达却并不感动,平平淡淡的应了一声。
    这样的事他和他的同伴们经历过很多,他投降了,是俘虏,赵含章若嫌他们累赘,坑杀了他们也是正常的;
    若觉得他们可用,不过是从匈奴的奴隶变成汉人的奴隶罢了。
    他和他的同伴们几次换主,这个将军输了,他们就跟新的将军,新的将军看不上他们,或是坑杀了他们,或是把他们驱赶上前线当肉盾,他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他们从没有选择的机会。
    所以赵含章这意思是不杀他们,要留下他们做奴隶了?
    已经麻木,想着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程达迟疑的道谢,“多谢将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