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大明嫡长子 第77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总兵入京、国公也入了宫了,天子已经商量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相当于是绕过了他们。
    这便算了,但此次军事改革,这一个个大军区划分的,个个实力强劲,一直下就戳中了文人的小胆子。
    消息才刚传出去一天。
    顾人仪就匆匆递条子入宫,
    见了面就慌不跌的和皇帝说,“臣有耳闻,陛下欲分区建军,沿国境屯精兵数十万!陛下,微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啊!”
    朱厚照提着毛笔蘸了蘸,淡淡的说:“大明卫所制已经败坏,朕虽勉励维持,但最多三十年,边军战力必定羸弱不堪。朕划分兵种,集中钱饷武器,大练精兵。将来才能在国与国的争端之中战无不胜。”
    “微臣明白陛下的意思。可陛下想过没有?若陛下军区所设不多,则这三两军区因集中大量资源而实力强盛,极易尾大不掉。可若陛下多设军区,则国库不堪重负,亦不能长久。更让臣担心的是,一旦国库不能支撑,逼迫朝廷让各军区自身解决部分钱饷,那便是有了安史之乱再现之危啊!皇上!”
    顾人仪一脑袋磕在地上。
    应该说是很真挚的。
    “义山,你说的,朕都知道。朕就算没有学贯古今,但唐朝府兵制崩溃、安史之乱大乱天下的这段历史朕还是读过的。”
    唐末时期,藩镇割据。
    大唐的士兵就是农民,忙时务农,闲时作战,没有军饷,甚至盔甲武器都要自备。
    这就导致地方藩镇不再依赖中央政府,控制力随之减弱。
    所以到了宋朝,赵宋就是再难,他也要自己供应军队。
    可宋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难道就千秋万代了吗?
    “那陛下为何还要如此,臣实在不能理解!”
    尤址急了,“顾阁老,可不敢与皇上这样说话。”
    “无妨。”朱厚照举了一下手,“李唐的错误朕不会犯,今后各军区的粮饷一律由朝廷供应。同时,朕也不会使一将长期驻守于同一个军区,大体上五年一调,可成定例,以免将兵同体,无视朝廷。通过这样的办法,可大大限制军区将领对于军队的控制。
    第三,朕还会挑选文官入营。对士兵进行政治、历史和世界局势教育。文官和武将为同级,互不隶属,只是分工不同。”
    顾人仪急道:“文武不和,因人费事,岂不是更加混乱?”
    “朕说了,是分工不同,互相不得干涉对方的职权范围,虽说会有扯皮推诿,但为了让你们更安心,也只得做此牺牲了。”
    “陛下想要如何分工?”
    “武将负责怎么带领士兵打仗,文官负责怎么教会士兵生活。简单的说训练、作战归武将,忠诚教育、后勤补给归文官。如此相互牵制,不使一人掌握全军。”
    顾人仪冷静了一点,
    这么说来,管后勤的没办法调动军队,能调动军队的不能擅动物资粮草。
    不对!
    “陛下,若是奸臣狼狈为奸,相互勾连呢?”
    朱厚照问:“他们平时官职相同,勾连起来,谁做主公?这是一个问题。至于说真的碰到两个臭味相投的,那也没办法,这世上没有万全的制度。”
    “为何没有监军?”
    他说的是太监。
    朱厚照看了看尤址,“要不你们也派个人?”
    “奴婢们自然是听皇上的。”
    其实他不太喜欢太监作为监军,不过明朝一直有这个传统,而且这样改动其实有风险。说实话,如果是大军区,下辖15万这种部队,一旦向中原横推还是很麻烦的。
    当然,他会严格限制太监的权力。
    这样一个军区里存在着三方势力,要有一个人能够协调另外两方跟着他造反,也是不容易的。
    也是难得,
    一个文臣竟然给太监揽了权。
    这其实就是政治。
    这之后顾人仪逐渐安静,“陛下行事,向来思量周全,是微臣冲动,请陛下治罪。”
    “起来吧。朕还能分不清谁是为朕好,谁是为朕坏?”
    顾人仪心中微微一暖,“谢陛下。”
    “这次改制先从京营开始,以后就没有京营了,只有京师卫戍军区,共计五个军,分戍不同的方向。在朕的设想中,这是天底下最大的军区,军区总兵由国公担任,各卫所军指挥使全部为陆军学院出身,他们平时统兵,但不能随意调兵,也不得随意擅离防区。京师不失,天下就乱不了,你放心吧。”
    除了京师卫戍军区,目前已经确立的还有三个军区,分别是河套军区,下辖两个军六万人;新疆军区,下辖两个军,六万人。
    另外一个就是海军,也是一个军区的规模,兵员控制位为六万。
    这样算下来,部队规模就已经是33万了,是个很庞大的规模。
    如果按照每人每年10两银子计算,光是军饷就是330万两。
    再加上武器弹药、粮草马匹供应等,一年的军费会直接超过600万两。
    这还没计算全国其他地方驻防的乙、丙两级部队。
    换句话说,大明的军费会在短时间内达到800万两左右,大概是占现在岁入的20%。
    属于养得起,且发生战争拉高投入时也能将就受得了的程度。
    其实军队的战力说到底就是由财政控制的,一个封建的财政制度,养不活近代部队。一穷二白还谈战斗力,做到的那个人已经接近神明了。
    所以,本来按照道理辽东、西南、南方都应该成立军区的地方都还未纳入考量,因为这些地方暂时没有高强度战事的危险。
    那就先维持现在的模样,不加大投入。
    甚至还有可能被裁撤一些卫所。
    其实对于河套和新疆这样分别承担向北、向西的军区来说,一旦出兵,他们的兵力不会只有这些,按照现在的朝廷制度,少数部族的部落必须要出兵配合明军进行作战。
    哪怕出三万人给运送粮草,也是个很大的帮助了。
    此外,北方有了这样的重兵力以及国界线的不断拓展,九边的重要性自然是会下降。
    比如说榆林,出去两百里仍然是国内,你屯重兵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不过朱厚照还没有打算完全取消,至少大同、宣府两处京师门户还要保留,但其他边镇肯定会面临兵员不断减少的局面。
    但这并不衰退。
    朱厚照已经计划好了,第一个试验的地点,就在哈萨克汗国,从现在开始改动,一年多的时间六万人全部到位,再进行必要的训练理顺上下关系。
    接着就要看他们的了。
    朝堂上,
    顾人仪之后,陆陆续续的也还是有大臣入宫来劝皇帝。
    皇帝尽量耐心,说得通的很好,说不通的随便他。
    而在内阁对面,军机处的牌子也被挂了起来,
    这是一个象征,
    从此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第八百七十二章 举家迁移
    北方的旱灾加上这个冬天的寒冷让日子变得分外难熬,虽说一场雨夹雪让大地润了润嗓子,但地里的庄稼旱死了,没了收成,大部分靠种地的普通老百姓在这个冬天都成了灾民。
    而且从前几个月开始,他们就几乎将能卖的东西全卖了以此来换一些吃的,等到大雪纷飞直接傻眼了,好些人就是单衣挤成一团又一团,
    在县城城墙的角落,在城外的破庙里,在几无人气的破落村庄……
    王廷相身为阁老,也是本次救灾的总指挥,他到各地查看了灾荒之后心里边沉甸甸的。
    由此他也改变了原来对于朝廷出钱、贩运人口的看法。
    在河南洛阳,巡抚王宪陪着王廷相暗中探访当地设粥棚的实际情况。
    “朝廷虽然下拨了赈灾粮款,但架不住人多,冰雪解冻以后,道路泥泞不堪,一旦赈灾粮输送不及,情形势必更加糟糕。”
    说起来王宪还真是忧愁。
    一般而言,灾害都会聚集在一个府或是一个府内的几个县,但正德二十年的这次旱灾确实比较严重。
    白雪纷飞,入目所及之处,都已成了白色。
    衣衫不整的灾民在风雪中排队领粥,一片一片的枯瘦百姓像蚂蚁一样聚集。
    这都是要喂饱的一张张嘴啊。
    “好在有维纲(王宪字)施行善政,否则只怕要多出无数的人间惨剧。”王廷相迈步向前,粥棚之外堆着的便是粮食和红薯。
    红薯会多一些。
    这样米粥伴着红薯粥,至少不让粥饭过稀,喝下肚子像水一样。
    王廷相又转身说:“往台吕两地运送人口的事,最晚过完元宵内阁就会正式下令。若是顺利,或许还会更早些。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老天爷一旦不赏脸就是百万灾民。与此同时,那两个地方却还有大量荒地。”
    王宪起了兴致,“朝廷当真已经下了决心了?”
    “嗯。你要先和知府、知县打好招呼,以免事情来时措手不及。”
    正德二十年十二月,大移民的第一个招牌先在京师通州地区首先升了起来。
    赚钱的机会么,最先是官僚集团先闻到味道,几个官家子弟到少府企业司先设一个运输公司,再通过关系拿到资格认证。
    而且他们的资本也是有的,通关系、哪怕借钱,先弄了5条船再说。
    因为朝廷在推这件事,所以一路绿灯。
    他们再找几个狗腿子到灾民中间宣传,给米、给肉,甚至他们还能弄出移民所去的地方的画像。
    这玩意儿可比钱和船难搞得多,至少得在那边认识人才行。
    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是做不到的。
    毕竟从提出到现在也就是2个月而已。
    其实从现代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不是很好,因为人被明码标价了。台、吕两地的总督府收到的圣旨肯定是按照人头、年龄、健康程度来进行付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