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由榔有些疑惑,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但地位紧要,一般五品官都眼馋,能提拔到这个位置上的,大多是在地方重要县域干过两三年的进士。
    事实上是一个升迁的跳板,在给事中位置上干一两年,就会调任回地方,担任通判之类六品以上职位。
    所以他对于成龙这种才刚出仕一年,就直接升到给事中这种位置的,还是比较惊讶。
    谢颖解释了一番,朱由榔才明白情况。
    原来这位于成龙纯粹是运气好
    不同于后世历史上三次不第,直到四十五岁才以国子监入仕,这时候的于成龙,总算是撞了大运。
    他是山西人,光烈三年光复川陕,山西各地义军起事,于成龙所在的永宁州(今吕梁市地区),正好处在万练义军的活动范围之内。
    各地这些个义军,又不是官府,行事风格十分狂野,于是乎,其人就被半裹挟地给义军强征为吏,连卧病的老父都顾及不上,交予长兄于化龙照顾,就给万练义军带到了陕西。
    本是件坏事,但没想到,光烈六年,朝廷第二届科举,于成龙只是个崇祯年间的贡生,本来按照制度是不能参加会试的。
    但当时内阁出台了政策,说是北方各省出身的光烈以前副榜贡生,可以参与当科会试。
    这是因为此时内阁已经开始忧虑未来北伐成功后的南北平衡问题,若是在北伐之前,不积蓄一些北方出身的官员,日后很可能导致朝中南方官员过于势大,不利于地方团结。
    当年唐初就有歧视河北,以至于离心离德,酿成大患,这种事情前车之鉴不少。
    而此时明廷治下的北方出身举子实在太少,便以此政策,鼓励北方士人参与科举。
    于是乎,数度不第的于成龙,就这样获得了会试资格。
    又在会试之上,颇为凶险的被点为三甲第三十一,这个名次已经是相当落后了,大概率是被分配到地方观政后,当个知县、县丞。
    结果,还是他北方,尤其是山西出身的身份捞了他一把。
    因为光烈六年这一科,统共录取进士四百二十七人,其中北方出身的,只有不到五十人,而就在这五十人中,山西人,竟然只有于成龙一个……
    这倒不是说山西人读书不行,而是因为此时山西还尚在沦陷之中,虽然山东、河南等地,当时也在沦陷中。
    但问题是,山东和河南,都与明廷控制地区靠得近,在过往几年中,不乏南逃士子。
    而山西、北直,于川陕光复之前,与南边是不接壤的,故而两省人数奇少。而北方诸省中,自然是已经光复的陕西,人最多,达二十二人。
    于成龙作为独苗,额外受到重视,才以“政治正确”的原因,获得提拔。
    -------------------------------------
    “于成龙既然批驳内阁公文,那他自己有建议吗?”
    朱由榔看着手中记叙着具体情况的内阁奏文,向谢颖问道
    这些奏章公文,在此之前,谢颖作为秘书,就已经看过了。
    御极近八年,朱由榔对于评价和任用人才,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在他看来,仅仅只是一味反对,而不能形成意见的,撑死也就是个喷子而已,能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才能归为人才一类。
    “于成龙以为,北方诸省流民和粮食问题,其实没有这么急,明年解决也来得及。”
    “哦,怎么说?”
    “首先,他认为,北方流民眼下其实已经解决一小半了。”
    朱由榔闻言疑惑地看着谢颖
    谢颖沉着道
    “陛下,敢问中路、东路两大战场,已经抓了多少俘虏?”
    听闻此言,朱由榔恍然
    流民中,最不稳定的莫过于其中丁壮,而北方各省的丁壮都在哪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答:一部分在前线,眼下大部分都变成了明军的俘虏,中、东两路战场,先后抓了超过三十万俘虏,估计还有几万在山西。
    另一部分,此时也正在榆园军、王愬等义军武装当中,已经成为明军的扈从军事力量。
    最后的一部分,恐怕只有一半,才在北方各府县。
    过去,明廷先后在安置俘虏、招抚义军所花费的钱粮,事实上,就等于是在解决“北方流民问题”了。
    “可剩下的流民还是不少吧?”
    朱由榔接着追问
    谢颖也继续答道
    “北方并不是一点粮食都没有。清虏入关以后,先后在北直、山西、河南诸省跑马圈地,这些地方聚集有不少鞑子勋贵、军士私属的庄园,虽然不多,但挺过光烈七年大概是够的。”
    朱由榔反复看了双方陈述意见的奏章,最后拍板道
    “于成龙的意见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两年财政负担太大,缓一缓是应该的,不能因为一时之急,就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公信力。”
    “不过瞿卿担心得不无道理,这样吧,折中一下,粮款降到一百六十万元,尽量先应付过今年。”
    谢颖一边聆听朱由榔的决策,一边在旁记录,等会儿拟为正式旨意。
    记录完后,其人却并没有退出,而是接着拱手请示
    “子禾(谢颖字)还有什么事吗?”
    谢颖正色道
    “陛下,还有一件事,内阁那边还没递过来,但臣估计也不久了。”
    “何事?”
    “陛下可知衍圣公?”
    朱由榔颔首,大概知道对方说得是啥了。
    随着徐州会战结束,明军席卷山东,就在前几天,李定国已经率领大军攻破了济南府。
    而历代衍圣公所在的曲阜,早在月前就已经被明军兵锋拿下。
    朱由榔听说,当时明军前锋乃是农民军出身的白文选,才刚打进城呢,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兴燮就带着一家老小,痛哭流涕的“迎接王师”了。
    弄得人家老白本来就没甚文化,颇为尴尬。
    还给李定国写了篇贺文,结果当时李定国正是忙的时候,才拿下曲阜,一刻没停,就直奔济南了,这厮根本没追上。
    但这位衍圣公还没有消停,又主动找到刚刚北上履职的山东巡抚李新,先是哭诉一番,表示自己在清廷治下如何如何因为“禀忠守节”而被“迫害”,然后疯狂拍“圣天子”马屁,希望李新能代自己向朱由榔转递一封“请封禅泰山”的奏文。
    弄得刚到山东,正忙着的李新不厌其烦。
    所以,该怎么处理这厮呢?
    朱由榔在案前稍稍踟蹰了一会儿,谢颖也不好打扰
    良久后,天子却是突然问道
    “孔子就只有曲阜这一支后人吗?”
    谢颖闻言,心中咯噔一声,这位“衍圣公”怕是要倒大霉了……
    口中自然是回答
    “并不是,孔门分南北两宗,南宗家主孔贞运,在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后,绝食而死,其子孔尚乾,现为浙江督学佥事。”
    朱由榔颔首
    “那就好。”
    第79章 孔氏旧闻
    孔尚乾是原崇祯朝首辅孔贞运之子。
    要说,有明一代,对于孔子后人待遇十分优渥,衍圣公一系,世享荣华富贵,自宋代起,运势比特么几代皇家还长,自不必提。
    当初靖康之难,衣冠南渡,孔氏发生过一次分裂,北宗,也就是选择留在曲阜的一支,自然是坚持老传统,修表降金。而所谓南宗,则是指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南渡至浙江衢州,重建孔庙。
    大明开国以后,衍圣公的名头又回到了北宗手中,但南宗也并未被冷落,孝宗弘治年间,南宗重开祭祀,正德年间,又加授南宗当家人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崇祯年间,作为南宗嫡系的孔贞运还出任了首辅。
    比起北宗,也许是由于待遇并没有那么好,又没有爵位继承,故而南宗显得更正常些,与江南许多士族差不多,读书科举,正经入仕为官,在地方上开堂讲学,四百年间,倒是出过不少进士。
    相较之下,北宗的行事作风,就实在不堪了。
    仅大明三百年间,曲阜孔府干得龌龊事,就罄竹难书。
    早在景泰年间,孔府就因为继承人撕逼闹上金銮殿,成化五年,衍圣公孔弘绪“非法用刑、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者四人”。
    所谓“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以至于当年老蒋在山东即将沦陷之前,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把当时的曲阜孔子嫡系给强带回重庆,生怕这些“诗礼传家”的败类闹出什么“迎天皇画像入府”的幺蛾子(人家有前科的,1908年德国人占领山东,孔府就把德皇威廉二世画像迎进府)。
    朱由榔的意思也很简单,当初朱元璋北伐时,时任衍圣公趁机倒戈,得以延续爵位,但这回,朱由榔却是不想再理会这种“蛀虫”了。
    孔府于山东一带的危害,不比一个藩王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起码藩王如果闹大了,是会被除爵的,而孔府自恃千年传承,和宋代以来,儒家意识形态的保护,却是能好几次脱身。
    不过这次,朱由榔想对孔府下手,理由却是充分得多,归根到底,朱元璋当初是造反,白手起家,他自己在南京时候,还以“大元吴王”自居呢,乃至于后面修《元史》,朱元璋是承认元朝合法性的,不太好说孔家的不是。
    可朱由榔不一样,他是中兴啊,从头到尾,明廷都没有承认过满清政权的合法性,直至今日,都还以“清虏”、“建虏”代指,尤其前两任皇帝都死在了清军手里,更是不死不休,你孔府降了清,还受封满清的“太子太傅”,这不是投降、通敌是什么?
    -------------------------------------
    浙江布政使司,督学署衙门
    自从光烈三年礼部设立督学司,负责管理各地皇家小学堂、中学堂建设后,各个省都先后建立了督学署,负责分管。
    每署设立一位督学总办,一位佥事,而孔尚乾,便是浙江督学佥事。
    他坐在这个位置,还是十分恰当的,孔尚乾本人学识上不如其父,只是举人功名,虽然在浙江这种科举大省,能考中举人已经相当厉害了,但平常人等,想要干到这般六品大员,还是不可能的。
    好在,南宗不同于北边曲阜,在浙江周边还是颇有家声的,尤其以办私塾、书院闻名,孔尚乾之前在衢州就经办有不少书院,担此职责,倒也恰如其分。
    不过正当孔尚乾准备去杭州,找知府顾炎武商议开办杭州中学堂的事时,就收到了一份圣旨。
    孔尚乾倒不是没见过圣旨,之前他爹作为首辅,还是经常收诏的,但他本人接旨,还是第一回 ,心中十分忐忑,不知天子是何缘故找到自己。
    而圣旨中的内容也很简单
    要求孔尚乾先放下手中工作,随刑部、大理寺的几名官员北上山东。
    孔尚乾心中惶恐,他倒也不是傻子,心中大概有些明白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