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章 改变
在康熙的众子之中,雍亲王虽然是首先封王的几个皇子之一,但在外人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封王一是因为他的年龄较长,在众人中排行第四。二来雍亲王是前太子的心腹,是铁杆的太子党骨干,当初康熙为了考虑皇子之间的势力平衡所以封了他为王。而之三那是因为雍亲王此人做事认真,凡是康熙交代的事雍亲王都是做的妥善无比,骨子里更有一种不畏艰险的韧劲,这才封他为王。
实际上也是如此,雍亲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王爷,在朝中有着铁面王的称呼。其他的不说,当年康熙整顿户部,雍亲王知难而上,丝毫不怕得罪人,用了极短的时间就追回了户部大量款项,得到了康熙的赞赏。
如果不是后来前太子为了收买人心,再加上之前的八阿哥也就是现在的建兴皇帝故意使坏的话,恐怕户部欠款一事早就解决了。也不会使得当时的大清为了粮草和银子的问题无法全面调动军队对江南进行围剿,终使朱怡成趁势而起,最终复兴了大明。
自建兴皇帝成为太子后,雍亲王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不如前,由于他的地位和又是前太子党的敏感身份,使得建兴皇帝一直对他有所防备。尤其是在十三阿哥战败后下落不明后,建兴皇帝更是对雍亲王戒备万分,那时候雍亲王府外几乎布满了建兴皇帝的人,生怕雍亲王做出一些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亲王仿佛什么都不知一般,一直安安稳稳当他的王爷。无论建兴皇帝如何对他,又或者暗中试探,雍亲王依旧和之前一样没什么变化。再加上他到西安后几乎深居简出,除了朝中极少的一些差事外,雍亲王从不和外人见面,回到王府的日子也过的极为简单,除了读书写字外,也就是时常在佛堂参佛。
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再加上雍亲王每次见到建兴皇帝时都表现出尊重的样子,做事也是一板一眼,终于建兴皇帝也渐渐放开了对雍亲王的警惕,再加上如今满清又是用人之时,雍亲王在为政上的能力很强,建兴皇帝甚至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政事询问雍亲王的态度,或者交给他一些事去办理。
雍亲王韬光养晦的表现的确起到了效果,如果没有大明复兴的这件事,恐怕雍亲王以后也能用这种方式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也许到了一定称呼,建兴皇帝还会重用于他,至少可以成为朝中理政的王爷之一。至于这王爷的传递,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可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当年的康熙盛世就如同昙花一现,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强大的大清也失去了中原之地,被赶到了西安苟延残息。
就算是这样,大明却依旧未肯放过大清,随着大明的力量越强大,彻底消灭大清的意图也就是越为明显,对于这点其实雍亲王早就心知肚明,在当年还在北京的时候,他就知道大明和大清两者只能存一,根本不可能并存。
事实也证实了雍亲王的判断,随着后来的一切发展,一步步朝着最糟糕的方向而去。但是,雍亲王对于这一切又无能为力,他现在的身份毕竟仅仅只是一个不掌权的亲王而已,对于朝政和军事他根本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曾经,刚到西安的时候,雍亲王对于建兴皇帝还是有一些希望的。毕竟自己的兄弟斗了这么多年,他深知建兴皇帝不是无能之人,这位当年的八贤王,如今的大清天子,如果没有能力也不会名满天下,更不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可惜的是,局势越来越糟糕,也让雍亲王对建兴皇帝不断失望。尤其是在中原大战的结果出来后,大清彻底失去了中原之地,再也没有能力和大明直接抗衡的资本后,雍亲王知道自己再坐视下去是不可能的了。
对于朝政,雍亲王看得极为明白,更清楚建兴皇帝的性格弱点。没错,前面说过建兴皇帝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假如在太平盛世,以他的才能肯定可以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
无论是眼光或者手段,建兴皇帝并不缺,可偏偏在大清日渐西下的情况下,建兴皇帝却没有显出他应该有的能力,反而昏招迭出,使得大清越发艰难。
这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建兴皇帝的性格导致了他施政的方式,再加上对于一些问题虽然看得明白,但又因为优柔寡断或者缺乏韧性,从而造成了这一切。
相比之下,雍亲王在这点上却比建兴皇帝强得多。作为大名鼎鼎的铁面王,雍亲王的性格坚忍不拔,更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和信心。
这一点,就如同历史上的前明末帝崇祯,崇祯皇帝此人无论是从那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昏君,这点当时的前明朝野都是这么认为的,就连李自成等义军首领也是这样看的,至于大清这边同样是这样承认,至于崇祯自己在自杀前也感慨“朕非亡国之君”。
可偏偏崇祯就当了这么一个亡国之君,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也是他的性格原因,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他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假如崇祯当时面对的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前明,或许他能够成为名君,可惜的是在那种情况下,崇祯越是努力,但结果却离他的愿望却越远。
在雍亲王看来,如今的建兴皇帝虽然性格和崇祯有所不同,可偏偏他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而且他们都没这个力挽狂澜的能力。如果继续让建兴执掌大清权利的话,那么前明的结果就是现在大清的未来。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雍亲王最终下了决心。他绝对不愿意让祖宗的大清就这样断送在他们这辈人的手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到了地下,他又如何去面对祖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