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九百二十七章 一声叹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董铭现在是知州,官衔六品,而监察御史是七品官,初一看上去廖焕之这么建议等于让董铭直接降了二级。可实际上官员的级别不能仅从官衔来看,一个地方的知州虽然是六品官,但其地位根本不能和七品的监察御史相比。
    要知道监察御史可是科道官,科道官向来清贵,虽是七品但到地方别说六品知州了,就算是知府也要客客气气。就如同后世的中央巡查小组一般,小组成员级别虽然不高,可权利大的吓人,到了地方哪个官员不胆战心惊的?
    所以说,廖焕之让董铭改任监察御史非但不是贬职,反而是重用,何况廖焕之还提出让其直接负责一道,等会更加重了董铭的职权,其用意可想而知。
    朱怡成沉思了会儿,不得不说廖焕之这个建议倒是让他心动了。从目前情况来看,的确让科道官参与此事是比较妥当的,而董铭此人无论从人品还是对地方的了解都适合这个职位。
    再者,朱怡成也有自己的想法,董铭熟于地方,更心怀百姓,性格耿直,为科道官更适合主政地方。虽然朱怡成已经把这事交由曾逸书办理,但对于军机处的权利也必须有所限制,这件事关系到国策,接下来的处置必须慎重,如果有曾逸书和董铭两人相互合作,同时又相互牵制,那么朱怡成也就放心了。
    说句实话,朱怡成对于地方毁田改种一事其实并不太在意,更反对以行政高压手段强制一刀切。毕竟在后世,这样做的弊端时有发生,明白历史的朱怡成心里清楚,在社会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会逐渐发生,并同原有的社会秩序带来冲击。
    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随着大明工商的兴起,大明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基础已经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虽小,但是同样会产生影响。就如同历史上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工业革命的兴起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历史书上所谓羊吃人的问题极有可能产生,不过大明不是英国,大明拥有广阔的领土,尤其是本土的资源,只要控制得当? 足以把这种问题压制到最低。
    另外还有一点? 那就是连廖焕之都未看出来的,朱怡成的内心中其实是想利用这件事为契机实施对经济和农业问题的部分行政调和。虽然强制行政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性他心里清楚,可在某些情况下? 必要的温和行政手段调和和引导也是必须的。
    这点在后世已经得到了证实? 再加上做这件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也没什么坏处,反而能让天下人明白大明注重民生的决心? 更能够让天下人对朱怡成此举而赞叹其为仁政。
    “董铭的确是个合适人选,廖卿此言甚得朕意,既然如此,就由廖卿以军机处名义起草? 再交由朕批复即可。”
    “皇爷英明!”廖焕之顿时松了口气? 随后又开口道:“如今我大明还都已有些时日了,各部政务也日渐平稳过渡,尤其是江南那边,南京留守的政事也基本安置下来,但北京这边却因为政务渐多? 军机处却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曾逸书又将负责农商之事,军机处人手紧缺,臣以为皇爷可否让史贻直史大人同留守六部人员中抽调部分北上?以分其政务以尽国事?”
    朱怡成听到这句话眉头微微一皱,对于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他原本是打算到明年再逐步抽离北上的,而现在仅仅才过了半年时间,廖焕之就提起了此事。
    其实廖焕之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大明中枢已经从南京移向北京,各项政务也都归与北京来处置,而南京留守的军机和六部除去工部因为特殊原因直接由蒋瑾留守外,其余各部分别由侍郎留守。
    军机处中史贻直和王樊依旧还在南京,至于王东由于南洋原因一直在外,王樊负责户部事务,对于其他并不多插手,所以史贻直可以说是目前大明在南方级别最高的官员。
    不过现在就把史贻直调回来,朱怡成却没这么想过,可仔细一看廖焕之微低着头的样子,朱怡成隐隐约约有些察觉到了他的想法。
    这廖焕之分明就是激流勇退的想法,打算让史贻直回来替自己扛大旗。现在的军机处诸位中,除去廖焕之等几人很快就要退下去外,就是史贻直最有资格担任下一个首席军机了。
    这样一来,史贻直回到北京,也正方便廖焕之同他进行交接,便于日后军机处的平稳过渡。何况蒋瑾现在在南方,史贻直离开南方后南京那边就留下王樊和蒋瑾两位最高级别的官员,由于王樊除财政外并不插手其他事,所以一些政务就能由蒋瑾来协调处置,这对于蒋瑾日后直入军机也是大有好处的。
    不得不说,廖焕之的算盘打的不错,他这样一来等于各方面都照顾到,任凭谁都挑不出毛病了,而且也能借此机会让自己从军机处的旋涡中太太平平地退下来。
    不过他的小聪明朱怡成仔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心头顿时有些不舒服。对于臣子的算计朱怡成平日里其实并不在意,但廖焕之近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如果说他的能力不行也就罢了,可偏偏不是这样,分明就是想明哲保身。
    “难道,朕是昏君不成?朕就那么容不下人?”一股莫名的怒火从朱怡成心头涌起,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嘴角更是轻咬着牙。
    差一点儿,朱怡成就想直接喝骂廖焕之,问一问这家伙是否觉得自己这个君王昏庸无道?又或者自己是容不下臣子的暴君?
    自走上这条路来,朱怡成仅仅只是想改变这个世界而已,改变中华的未来。虽然他也有私心,同样也做了些原本不愿意去做的事,但是朱怡成却从来没有想过其他。
    作为皇帝,原本就是孤家寡人,有时候更期盼有一二个能够真诚相待的臣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地位越来越稳妥,威严日重之下,当年这些原本无话不说的臣子却和自己有些疏离了,敬畏自己之外更生出了不必要的心思。
    一时间,朱怡成怒火上涌,可转眼又看见廖焕之低着头,从帽冠下露出了已经花白的头发时,突然间想到了当日廖焕之投靠自己的一幕,又想到了当年在宁波时期他为了大明尽心竭力的日子,还有之后定都南京,前后操劳的日日夜夜,心中却又忍不住长叹了一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